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楚汉 《党史文汇》2002,(6):19-21
2002年4月15日是蔡廷锴将军诞辰110周年纪念日,蔡将军的英名早已伴随着一·二八淞沪抗战而永垂史册,令人景仰。但淞沪抗战时期中外记者的战地采访,却恐怕鲜为人知。让我们走进历史,从名记者眼中寻找当年的蔡廷锴将军。令人信赖而又自信的中国领将斯诺先生是第一位采访一·二八淞沪抗战的外国记者,以后又数次采访了蔡将军。1932年1月29日,即双方开战第二天,斯诺就在一位姓何的上海记者陪同下,来到上海真茹范庄郊区那间简陋的小茅屋———第19路军指挥所,采访了蔡廷锴将军。斯诺这样写下了他对蔡将军的第一印象:…  相似文献   

2.
舒云 《党史博览》2001,(5):25-27
一美国记者斯诺到红军大学来了。他左看右看、连连惊叹山沟里的这所大学。 1936年,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从西安进入陕甘宁边区。从6月到10月,他一直逗留在陕北。这位第一个走进神秘红都的外国记者向世界介绍了红军和红军的长征,轰动世界。1905年,斯诺出生在美国坎萨斯城的一个贫苦家庭,曾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和印刷学徒,大学毕业后他开始从事新闻工作。1930年,斯诺来到中国,在北平燕京大学担任了两年新闻系教授。在此期间,他认识了美国进步记者史沫特莱,还认识了鲁迅、宋庆龄以及一些中共地下党员。他们介绍他去延安采访  相似文献   

3.
埃德加·斯诺是由邓发护送安全进入陕北苏区的.斯诺第一次见到这位极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国“契卡”首脑人物时,既感敬佩而又觉得不可思议.后来,他在那本世界第一部反映红军及长征的不朽名著《西行漫记》中作了极其生动的描述:  相似文献   

4.
人们可能还没有忘记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从奴隶到将军》这部影片。你可知道.主人公罗雷将军的原型,是中央军委确立的33位军事家之一罗炳辉。当年毛泽东曾称他是一心追求真理的起义将军;周恩来曾夸他是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员;江泽民赞誉他为人民功臣。就连埃德加·斯诺的前夫人、著名的美国记者尼姆·韦尔斯也赞他是“济南专家”、“神行太保”……让我们翻开历史这一页──(一)罗炳辉,1897年12月22日生,祖籍云南省彝良县阿都山偏坡寨,父辈家境贫寒,他自幼在苦水中长大。不堪忍受土豪恶霸欺凌的罗炳辉,18岁那年,在儿子罗代勋刚…  相似文献   

5.
2007年的年末,笔者来到李中权将军的家中,看望了这位有着7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老红军。他对多次党章修改谈了自己深刻的感受。当我敲门进入李将军家中的时候,李老已是满脸的笑意,站在门口迎接着我,并热情地握着我的双手,拉着我让我坐在他的面前,和善而又亲切。我很难想象,坐在我面前的这位精神  相似文献   

6.
1941年初,准备回国的斯诺已经在中国度过了他人生最美好、最充满活力的13年青春岁月。返美前夕,他又一次拜会了他十分崇敬的宋庆龄女士。宋庆龄动情地对他说:“你会回来的。我们算你是弟弟。你在美国是不会幸福的,你是属于中国的。”斯诺深深地为宋庆龄的真挚情谊所感动。当飞机腾空起飞的那一刹那,斯诺猛地掂出了宋庆龄那番话的分量,他突然意识到:“亚洲确实是我真正的故乡,美国反而是一片茫茫。我的形骸虽然离开了,但是,我的心却依然留在中国。”①确实,正如宋庆龄所预言的那样,以后斯诺曾三次访问中国。因为斯诺不仅属于美国,他更属于中…  相似文献   

7.
埃德加·斯诺是世界著名新闻记者和作家,也是中国人民的真挚朋友。他出生于美国一个小印刷厂商家庭,毕业于密苏里大学新闻系。1928年夏,只有23岁的斯诺,怀着“寻找东方魅力“的好奇心第一次来到上海。他本来的计划是到太平洋彼岸的世界各地去历险。但是,到上海后,斯诺看到的是旧中国的黑暗,统治阶级的腐败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吞中国的野心。中国人民在贫困、饥饿、破产和死亡线上挣扎的悲惨情景,深深地震撼了这位正直、富有人道主义思想和求实  相似文献   

8.
赵赓 《世纪风采》2008,(1):28-29
1937年8月初的一天,斯诺收到东北大学教授徐冰的夫人张晓梅女士托人送来的请柬,请他于次日中午务必去她家赴宴。斯诺知道徐冰是中共北平地下组织的负责人,张晓梅也是中共地下工作者。在这兵荒马乱的日子里,若没有重要的事情要晤谈,他们是不会举办什么家庭宴会的。于是斯诺按约定的时间赶到了徐冰家。在徐教授家的客厅里,斯诺看见一位身穿蓝色旗袍、戴一副深色墨镜的气质高雅的女士端坐在沙发上。女主人张晓梅向斯诺介绍道:“这位是李知凡太太。”  相似文献   

9.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军衔制.在怀仁堂东厅,毛泽东主席亲自参加了为这些战功卓著的高级将领授衔、授勋仪式.当毛泽东走到一个小个子的将军面前时,握着他的手,拍着他的肩膀,习惯地打趣道:"你是那个劫法场抢出来的刘跛子!"向毛泽东敬礼的将军答道:"我是刘志坚."然而,谁也没有想到,10年之后,这位被"抢出来的刘跛子"竟在一夜间成了"叛徒".  相似文献   

10.
●一访周恩来斯诺说:“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埃德加·斯诺,美国作家、世界著名记者。就是他,几乎一生都在向全世界介绍中国人民艰巨、宏伟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促进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在遗言中,他甚至这样写道:“我生前一部分身心常在中国,希望死后也将我的部分遗体留在中国。”到底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让这位西方世界的“无冕之王”对中国如此钟情?打开斯诺的人生卷宗,或许从他4次采访中国总理周恩来,从周恩来的人格魅力中能找到某种答案!1936年6月,北平火车站。一个…  相似文献   

11.
2005年1月8日,大家熟悉的宋任穷老将军离开我们,驾鹤西去……宋任穷是共和国的开国上将,这位戎马一生的将军,在他的情感世界里,对挚爱的党的事业、对妻子、对战友,都有着怎样的情感。读了《宋任穷将军的情感世界》一文,你会有一个满意的答案。同时,也愿此文能表达我们对宋任穷老将军的深切缅怀。  相似文献   

12.
1935年6月13日,国民党军中将司令张振汉率部在鄂西的大山中围剿红军时,被贺龙、肖克、王震率领的红二、六军团击溃。张振汉本人也作了俘虏。 张振汉被带到了贺龙将军跟前,他竭力避开对方那双灼灼逼人的目光,默不作声。 “哈……”贺龙的朗朗笑声打破了沉寂。他挥挥手中的烟斗,“不认识了?张司令!你从1931年起就  相似文献   

13.
正方志敏在他的狱中遗著《可爱的中国》一书中,多次记述了他的战友田寿的事迹。这位田寿就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团军团长刘畴西。刘畴西是黄埔一期毕业生,曾到苏联学习军事,是红军中老资格的将领,与方志敏并肩领导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第一次东征,他光荣负伤,失去左臂。在几次反"围剿"斗争中,他英勇善战,指挥若定,屡建奇功,被中央根据地人民誉为威震敌胆的独臂将军。一1897年,刘畴西出生在湖南长  相似文献   

14.
在段苏权将军的右脚踝骨上,赫然留着一块伤疤。看到它,段苏权的思绪就久久不能平静。他常常想起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在他生命垂危时给他救命之恩的几位土家农民。  那是 1934年 10月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在四川酉阳南腰界 (现属重庆直辖市 )会师后发生的一件真实感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正邝任农将军一生的工作涉及颇广,刘少奇夸赞他"部队、民航、军政、后勤,什么都能干,什么都干得出色",是"能干的人才"。邝任农曾任团长,师、军、军团供给部部长,军分区、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暨华东军区后勤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国务院交通部副部长兼中国民航局局长,空军副司令员兼中国民航总局局长等职。他长期担任军队后勤工作,掌管着大量物资,却以艰苦朴素闻名;在民航岗位上工作了18年,是新中国任期最长的民航局局长。2014年,邝任农将军的遗孀牛秀珍主动腾退住房的高风亮节,在全国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16.
赖军  柳浪 《党史文汇》2009,(8):4-13
编前话:年长的您一定还记得他的名字,年轻的你或许不了解他的感人事迹.甘祖昌,这位为新中国诞生洒过鲜血的将军,又把汗水洒在了故乡的土地上.他放弃了功成名就的利益,摆脱了世俗价值观的羁绊,用共产党人的忠诚,树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让我们怀着景仰之情,走进那段历史,追寻甘祖昌不平凡的人生……  相似文献   

17.
粟裕是共和国将帅中著名的“常胜将军”,是共和国开国第一大将,曾指挥了许多经典的著名战役。这位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从士兵成长起来的将军,头脑里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智慧?他看问题为什么能高人一筹?本文通过实例分析,为你道出粟裕成功的几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在陕西省蒲城县县志的职官表中,记载着一位1926年到职的县长,名叫陈镜湖,名下注明是热河人.这位县长是当时冯玉祥将军在五原誓师后率兵入陕时,为整顿政务派到蒲城县来的.他原是冯玉祥  相似文献   

19.
埃得加·斯诺的夫人海伦·斯诺在《延安笔记》中有这么一段记述:"我们在延安的日子里,一次曾碰到一个瘦高个儿,一头卷发,行为比较异样,说话不大听得懂的红军战士,通过翻译才知道他是一个来自川西北的战士,现在延安一所学校里读书识字,看来他和多数战士相处得很融合"。   海伦·斯诺讲的这位红军战士就是来自四川甘孜地区的藏族红军战士--扎喜旺徐。他是我党重点培养的少数民族干部,建国后曾任青海省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   扎喜旺徐出生在一个贫苦的牧民家庭,从小给头人放羊,给土司做娃子,受尽苦难。那么,他是怎…  相似文献   

20.
将军站在院子里,乡间春天的阳光照着他的银发,也照着他正在使用木梳的手上。将军的手缺了根指头,那个明显的缺口让人联想起远去的战争年代的鼓角声,但将军的动作娴熟而又一丝不苟,就像往常他在远方的城里运笔作画一样。在将军面前的檀木椅子上,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农妇。她的双颊深度凹陷,阳光洒在她的脸上就像涂在古老的雕花家具上。一些村民注视着将军为村妇梳头的情景。"大姐",将军俯下身说,"你的头发又掉了。"村妇用模糊的话语说:"我......又少了......一岁。"将军说:"不会的,大姐,你还要多活几年哪。"一绺丝发小心翼翼的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