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父母甘愿被子女“捆绑”,既有父母对现在社会分层机制不平等的质疑因素在内,也是对不合理社会分层的恐惧所致。“90后”孩子的教育问题,几乎成为家庭战争的最大火药桶。父母把自己感受到的竞争压力急于传递给孩子,为了将来,他们把自己和孩子“捆绑”了:活着为孩子、挣钱为孩子;没有自己的社交圈、没有自己的空闲。(4月20日《中国青年报》)“不谈学习我们是朋友,一谈学习我们是敌人”,学习如此把孩子和父母连接在一  相似文献   

2.
女儿的心愿     
从女儿上小学时起,我就害怕到学校开家长会。这倒不是因为自己是聋哑人而感到难为情,而是怕孩子因父母是残疾人受到歧视。在女儿上幼儿园那会儿,有一天和小朋友吵了架,那个小朋友很不友好地说:“你妈妈聋哑。”女儿回家后直流眼泪,问清哭的原因,我的心里也酸酸的。 女儿上了初二,有一天,她气呼呼地说:“妈,总有一天我要让同学们觉得我的妈妈很光彩。”我吃了一惊,问她怎么回事,原来,她班的同  相似文献   

3.
<正>父母甘愿被子女“捆绑”,既有父母对现在社会分层机制不平等的质疑因素在内,也是对不合理社会分层的恐惧所致。“90后”孩子的教育问题,几乎成为家庭战争的最大火药桶。父母把自己感受到的竞争压力急于传递给孩子,为了将来,他们把自己和孩子“捆绑”了:活着为孩子、挣钱为孩子;没有自己的社交圈、没有自己的空闲。(4月20日《中国青年报》)“不谈学习我们是朋友,一谈学习我们是敌人”,学习如此把孩子和父母连接在一  相似文献   

4.
沈阳市23工厂工人,34岁的聋哑人曾智彪在今年8月底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网上心理咨询热线。”他在精心制作的“ZENGER主页”上,写下了《一个聋哑人网员的宣言》:“我自信我不聋不哑,这已经成为我实实在在的一种感受。朋友,您有什么苦恼需要倾诉吗?我真诚地希望‘网上心理咨询热线’能成为您的朋友。”  相似文献   

5.
林正岳 《半月谈》2004,(12):69-69
“孩子大了,心里的话也不跟我们讲了,真不知道他是怎样想的?”我们时常听到不少中学生的父母这样抱怨孩子。其实造成孩子不与父母交流沟通的原因主要在父母一方。因为,除了父母在平  相似文献   

6.
舒展 《北京观察》1999,(11):52-53
孩子三至六岁进幼儿园的这个阶段,心理学上称之为“问题年龄”。在这几年里,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特别好奇,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常常会提出许许多多令年轻的父母无法解答的问题,比如:香蕉为什么没有核?蝴蝶下雨天在哪儿避雨?大热天狗为什么张开大嘴伸着舌头喘气?人害羞为什么会脸红?爷爷大笑时为什么会出眼泪?电视卡通是怎么画成的……聪明的父母犹如循循善诱的老师,对种种疑问,总是采取鼓励的态度,而不是简单地以“这是常识!”“长大你就会知道了!”等等办法支吾搪塞了事。一些孩子善于提出激发被问者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是动脑筋、爱思考、渴求知识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当我们已经站在21世纪的门槛时,我们看到:在需要经济强大的同时,还需要道德、传统教育的回归。“没有知识光有品性是脆弱的,但没有品性光有知识是很危险的。”今天,做父母的已越来越主动地要求参与孩子的教育时,我们不该遗忘“身教重于言教”这条千年古训,除了物质与金钱之外,培养孩子究竟靠什么?  相似文献   

8.
郑日金撰文谈到 近有现代格言说:“储蓄金钱不如储蓄健康”,而“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所言极是。心理健康不健康,很重要的方面是指面对挫折和压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化解能力强不强,换句话说就是“抗挫力”够不够。不够,就要多储蓄。 为什么有的干部职工遇分流下岗便一蹶不振?为什么有的孩子受到批评就哭泣出走?因为他们身上缺少“抗挫力”。而至今仍有一些下岗职工在单纯等待政府社会的“外力援助”,仍有不少孩子处在祖父母、外祖父母和父母的“四二一”、“漏斗式”的溺爱浇灌之中,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抗挫力”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快乐的作品给孩子以愉悦。”这个十九世纪被英国人倡导的儿童阅读理念,对当今大多数中国孩子来讲仍是一种理想境界。在选择读什么样的课外书的问题上,孩子需要面对的强大“对手”是:陷入怪圈的父母——孩子喜欢的书父母不让看,父母喜欢的孩子不想读;某些以牟利为目的的出版商将暴力、凶杀、两性等成人文化内容——“入侵”儿童的出版世界;自以为是“告诉你一个道理”或持“性恶论”的爱说教的写书人——不要说谎,不要偷懒,不许这样,不许那样……  相似文献   

10.
望子成龙,是中国父母对孩子最传统也最普遍的希望。怎么才能成龙成凤呢?惟有求学。目前,根据有关数据显示,出国留学人员年龄趋于低龄化,原来多是大学毕业后再去留学,现在,少年留学生成为海外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外留学,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吗?当越来越多的“海归”变成了“海待”,您还会选择把孩子送出去么?你认为出国留学一定比在国内接受教育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吗?孩子的意愿如何?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父母,基本上都能比较客观冷静地对待是否送孩子出国留学的问题。但也有一些父母比较盲目, 希望通过送孩子出国留学以达到“镀金”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和亲戚朋友一提起我在聋哑学校教书,大家那惊奇的目光如同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接下来自然是一连串的迷惑和质问:“哑巴不会说话怎么教?”“你们当老师的上课一定也是不说话只比比画画打手势?” 到聋哑学校工作之前,我和别人一样。对聋哑人的情况了  相似文献   

12.
曾经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当我疲惫的时候。能够拥有它。”可是,在1996年4月之前,“家”这个概念,对于厦门的聋哑人而言,似乎是一个遥远而不可企及的梦想。在这个由无数的钢筋水泥建筑群,川流不息的人群车辆组成的城市,这些无声无言的人们,太容易被这个充满各种各样噪音的世界忽视了。 “我们的‘家’在哪里?”当厦门市的聋哑人在各种狭小的活动场地自发地聚会时,他们总会用急切  相似文献   

13.
尊敬父母     
对学生进行爱父母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孩子连他自己的妈妈也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这话很有道理。现在初一学生,年龄一般都在十二、三岁。我们教育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国共产党,要求他们在家首先必须是一个热爱父母、体贴父母的好孩了。父母养育了他们,疼爱他们,是他  相似文献   

14.
龙凤呈祥     
望子成龙,而不是望而生畏;望女成凤,而不是望洋兴叹,这是多少家长的期待?一辈子,就为了孩子!这是多少家长的感叹? 现在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一旦子女不争气,没出息,甚至沾染不良习气,家长心里那个急,那个焦躁,那个揪心,都露在眼上,写在脸上,挂在嘴上.孩子是自己心血的凝结,智慧的结晶,精华的延续,自己一辈子的寄托,一辈子的希望,一辈子的成就.如果龙凤呈祥,那家庭是多么的和谐,多么的幸福,人生是多么的圆满,多么的成功!反之,感觉失败,沮丧,无望,颓废,天昏地暗,暗无天日.可怜天下父母心! 子不教,父之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怎样做父母,其实是很讲究的. 玉不琢,不成器.不能让孩子“绑架”了家长,也不能让家长成为孩子的“奴隶”;不能让孩子心态像“草莓族”,也不能让孩子生活做“啃老族”.要知道:谁溺爱孩子,谁总有一天会为孩子疗伤!谁错爱孩子,谁总有一天会被孩子错怪!  相似文献   

15.
对聋哑人来说,世界是无声的;而对世界来说,聋哑人也是无声的。 聋哑人除了“无声”之外,其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与健全人并无两样。然而,谁能理解他们的心愿?谁能帮助他们解除痛苦?社会也要了解聋哑人、关怀聋哑  相似文献   

16.
余地 《公民导刊》2007,(8):46-48
“30年来,我们爱子如命,俯首甘为儿子‘牛’。从衣食住行,到读书恋爱工作,为他操碎了心,熬干了心血。可为什么儿子不仅不感恩,反过来变成狰狞可怕的白眼狼,不仅榨干了我们多年的积蓄,而且还自编自演‘绑架案’来套我们的钱财。”在拘留所里,父母含泪质问儿子:我们到底错在哪里?这起发生在重庆的特殊“绑架案”,是对当今社会父母无原则地迁就和溺爱孩子,让孩子成为父母不堪承受之重负的活教材。  相似文献   

17.
“父母相亲会”作为新兴事物在不少大城市中竞相出现,本文试图在呈现其真实面貌的基础上,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剖析。父母为何代替子女去相亲?究竟是“复古”还是无奈之举?理解这一现象,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社会变迁对婚恋观念及现实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由家庭教育不当和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青少年自杀、自残、校园暴力及家庭悲剧等屡屡发生,已经引起有关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思考。曾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提出这样的疑惑:为什么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孩子的心理却变的越来越难以琢磨?为什么家长期望得越大,得到的回报往往越小?曾有报道说,有位科学家在对一些国内外18岁以下的孩子做过问卷调查:你最敬佩的人是谁?有很多外国孩子在第一栏中添的是“我的爸爸”或“我的妈妈”,而在中国孩子的问卷中很少找到“爸爸妈妈”的字样。是中国的父母付出得太少吗?恰恰相反,中国的父母,尤其是现在四…  相似文献   

19.
任何一本有关青少年心理的书都会明确地告诉你 ,青春期的孩子开始走出家门 ,愿意和朋友呆在一起。按理说 ,那些被孩子缠了十几年的父母可以脱身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可是 ,我们却常常看到 ,父母们并没有因“解放”而欢欣鼓舞 ,相反却为此忧心忡忡。管不着孩子不放心早就听说青春期是一个急风骤雨阶段 ,老张觉得应该多管管18岁的儿子 ,免得孩子学坏。可是 ,他却失望地发现 ,儿子不愿意父母过问自己的事 ,他在家说话越来越少。问问在学校过得怎么样吧 ,儿子总是那几个字———“挺好。”“还行。”“不错。”老张越来越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  相似文献   

20.
家长也累     
正培养一个孩子很不容易,父母为之付出辛劳是完全应该的。但是,有必要像今天这样为孩子累得连气都喘不过来吗?其实,这不能全怪幼儿园、学校,也不能全怪家长,总得想办法找一条出路吧?如今,孩子很累,这已经是许多人的共识。有人甚至狠狠地说":下辈子投胎,一定不要出生在中国,在中国做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