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针对我国学术界对邓小平社会历史分期思想的片面理解,在研读邓小平原著基础上,本文认为邓小平的社会历史分期思想是多重的,即邓小平从不同视角对人类社会或特定社会形态作过历史分期.邓小平的社会历史多重分期思想为邓小平理论主题的解答和新时期以来党的政策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因而它在邓小平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邓小平社会历史多重分期思想为我们展示了剖析人类社会的新视角,拓展了邓小平唯物史观研究领域,也有助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2.
建国初期,西南社会问题比较严重,为了迅速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生产、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共中央西南局对西南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治理,这些社会治理思想对解决当今社会问题仍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社会稳定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和巩固中央权威,保证统一领导;加强法制建设与教育,规范社会行为;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这是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的重要内容。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对当前如何创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管理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针对我国学术界对邓小平社会历史分期思想的片面理解,在研读邓小平原著基础上,本文认为邓小平的社会历史分期思想是多重的,即邓小平从不同视角对人类社会或特定社会形态作过历史分期。邓小平的社会历史多重分期思想为邓小平理论主题的解答和新时期以来党的政策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因而它在邓小平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邓小平社会历史多重分期思想为我们展示了剖析人类社会的新视角,拓展了邓小平唯物史观研究领域,也有助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的社会发展理论中有着丰富的全面发展思想,其基本轮廓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进步。为此,邓小平立足于中国实际,确立了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并指出了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动力。研究邓小平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对全面理解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对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对应用科学的发展理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稳定思想蕴含着政治、经济、社会秩序、思想情绪“四位一体”稳定的丰富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稳定思想,前者指明了社会稳定的三大基础,后者明确了新时期的稳定机制。当前,要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相结合,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7.
论邓小平的社会全面发展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的社会发展理论中有着丰富的全面发展思想 ,其基本轮廓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进步。为此 ,邓小平立足于中国实际 ,确立了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 ,并指出了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动力。研究邓小平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 ,对全面理解邓小平的发展理论 ,对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 ,对应用科学的发展理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社会思潮的传播与控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炳权  梅荣政 《求实》2005,1(11):81-83
社会思潮是重要社会意识现象,研究它的传播与控制对做好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有重要意义;社会思潮的传播有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种方式;社会思潮的传播具有周期性、继承性、组织性等特点;对社会思潮传播的控制要在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等传播的基本环节上展开。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公平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社会公平思想,主要体现在实现社会公平的前提和保障、"效益优先、兼顾公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共同富裕等四个方面.邓小平社会公平思想的理论具有现实性、动态性和辩证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全面地发展了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为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邓小平创立了社会主义改革理论,从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为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他又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从发展科技上为不断推动新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动力;他还精辟地阐明了广大劳动人民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上为不断推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我们要全面地掌握和贯彻邓小平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重要论述,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1.
胡键 《党史博采》2005,(3):128-131
俄罗斯经济转型的同时也是国家重组的过程.原有的中央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国家“控制体系全面崩溃,自由主义所释放的能量在原苏联的地缘空间中骤然增长,继续破坏着原有社会控制体系的断壁残垣.在这种情形下,俄罗斯在经济转型中要求建立市民社会控制体系的呼声日高.但是,俄罗斯集权主义历史使内部市民社会长期遭受压制,从而导致俄罗斯市民社会成分功能的异化.历史文化的惯性和现实对稳定、法律、有效政府的渴望使俄罗斯最终重新选择了强政治控制,它不仅影响了俄罗斯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也影响了其经济转型的绩效.  相似文献   

1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当代中国,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在这一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社会稳定理论占有重要地位,为确保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深入探析和准确把握邓小平社会稳定理论的发展历程,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现实"是邓小平社会公平思想之逻辑基础.马恩"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一种原则设想的理想公平观;毛泽东脱离现实、对马恩教条化,导致了平均主义,也是"结果公平"的理想公平观.邓小平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恩和毛泽东社会公平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立足于现实的社会公平观.以现实为逻辑基础,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精神是:终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人民的权利平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必要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坚持唯物史观,强调社会主义第一是发展生产力,第二是消除两极分化、消灭剥削,社会主义要处理好发展生产力与推进社会公正之间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不能否定效益原则,要打破“大锅饭”,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这一思想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强调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共同富裕”,实际上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的核心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根本指向.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重要的历史地位,对于加强中国社会建设和推进社会公正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何忠国 《学习论坛》2004,2(11):17-19
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关于社会公正的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特性 ,体现了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所确立的伦理内含 ,为我们实现共同富裕和防止两极分化的社会目标提供了价值取向与政策导向。现代国家制度中的再分配机制是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最重要的实践形式 ,建立和完善再分配机制是实现社会公正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6.
社会需要公平,公平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目标.邓小平的社会公平思想是在中国当代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它既继承了前人,又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它对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还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对社会控制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社会学家罗斯,他从人的基本属性入手探讨了社会中的个人和社会秩序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社会控制是人类自觉的、有意识的、能动的行为,是一种自我约束和平衡机制的建构。罗斯的社会控制观对我国转型期的社会控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根据转型期社会的特点,我们应当贯彻适度和多元的社会控制方略。社会控制与个体社会成员的行动之间存在着相互构造的关系,它本身不是社会发展的目的,通过社会控制机制帮助社会成员获得自由,提高他们自我管理能力,从而从总体上达到自由、秩序和活力的统一才是和谐社会控制的旨归。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的公正观思想基础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论述并实践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正思想.反对封建特权,主张人人平等;切实保障人民的利益,实现共同富裕;规范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正;依靠制度建设来消除社会不公正现象,是邓小平社会公正观的主要内容.把社会公正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道德基础,是邓小平社会公正观的立足点;把共同富裕的公正理想与现实的公正实现形式结合起来,是邓小平社会公正观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发展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且系统。发展首先和主要是经济发展,同时也是社会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它蕴涵着浓厚的社会文化意蕴。邓小平发展观是追求和实现经济、社会、自然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有机统一的结合中,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分别论述了走向人类社会发展更高阶段的思想,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进行了探索.论述搞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当代全新的社会发展观.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