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发展》2009,9(6):F0002-F0002,F0003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与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威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城市构成的“1+8”区域经济联合体。面积不到全省三分之一的武汉城市圈,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总量,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2.
王振有 《政策》2008,(8):23-25
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我们搭建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带来了重大战略机遇。作为武汉城市圈的城市之一.黄石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紧紧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大胆探索,率先突破,争取取得实质性进展。具体而言。我们将突出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高等职业教育与“两型社会”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等职教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大有可为.推进高等职教科学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企业、高职院校、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三者协作联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共享平台建设,提高高等职教的办学质量.服务于武汉城市圈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4.
2007年12月23日,随着"轰隆"一声巨响,武汉水泥厂总建筑面积达11600多平方米的4座立窑在爆破声中,化为尘埃。此举拉开了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改革试验的序幕。这天是国家正式下达  相似文献   

5.
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战略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抓住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机遇,至关重要的是要正确认识“两型”社会建设的深刻内涵,把握国家的战略意图,实现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本文从“两型”社会建设的内涵与特点入手,把握武汉城市圈进入发展型发展的新阶段,提出可持续的外向性发展与内生性发展相结合(复合型)战略模式,实现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  相似文献   

6.
李松 《世纪行》2008,(11):4-4
本刊讯 10月30日至31日.由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与武汉市委、市政府、市政协联合举办的武汉“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论坛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出席并讲话。  相似文献   

7.
李宪生 《政策》2008,(6):4-7
中央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既是中央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大部署.也是中央对武汉城市圈作为推动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支撑点的殷切希望。国家批复下达后。清泉书记、鸿忠省长在各种会议和场合就加快推进试验区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意见,并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省委九届三次全会上作了进一步的安排部署.强调要把试验区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事关全省全局的大事来抓,务必做好起步工作。目前,试验区建设的总体方案已报国家待批,各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我们务必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作为。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扎实推进试验区建设,  相似文献   

8.
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已于2007年12月14日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既是武汉加快发展面临的巨大历史机遇,更是神圣的职责。当前,武汉市正在展开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等八个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试验,从而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作为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全市的中心工作,所以积极探索节能减排工作的新思路、新经验、新措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我们做节能表率,建节约型机关的具体行动。  相似文献   

9.
大力发展EET产业 支撑“两型”社会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汉城市圈在"两型"社会建设方面取得突破,必须顺应世界产业发展新趋势,顺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选准"两型"社会建设切入点,突破性地发展新能源与环保技术(EET)产业。  相似文献   

10.
张嗣义 《政策》2008,(7):25-26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当今的时代趋势。在武汉城市圈获批“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有利条件下,如果不能在一体化的力度、进度、深度、广度上有大的突破,将难以真正“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只有牢固树立区域一体化理念,不断强化内合意识,坚持贴近武汉城市圈一体化的实践操作,才能取得积极的经济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1.
肖安民  赵炜 《政策》2008,(1):23-26
最近。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国家从改革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如何正确认识“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深刻内涵,及其对武汉城市圈、  相似文献   

12.
近日,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罗清泉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情况征求各民主党派、省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省政府参事、省文史馆馆员的意见和建议。党外人士认为,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武汉城市圈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中部崛起带来了战略机遇。湖北党外人士就如何搞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提出具体建议:一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要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发展模式的新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政策》2009,(2):F0002-F0002
2003年11月8日,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打造武汉城市固.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由武汉及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等9市构成的“1+8”区域经济联合体,是湖北省产业和生产要素最密集最具活力的地区,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相似文献   

14.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方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武汉城市圈的“两型社会”建设,必须把观念更新放在首要位置,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两大产业集群、大力推广应用包括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技术和落后技术,力争在“两型湖区”生态建设上率先突破,在学习借鉴沿海新区经验中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5.
要使人与自然关系和谐,最重要的就是要界定人与自然的产权关系。在有效的产权制度约束下,资源才可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实现帕累托最优配置。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配套试验区建设是新一届中央领导和政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探索,有效的产权制度不仅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基础,也是其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提出了地方立法生态化要求,地方立法生态化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实现地方立法生态化,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坚持生态主义立法原则,以环境正义为价值取向完善地方法规的体系和内容。  相似文献   

17.
王建鸣 《政策》2010,(9):33-35
黄石作为武汉"1+8"城市圈城市之一,近年来积极抢抓武汉城市圈获批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黄石获批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等重大历史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三大"发展战略(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园区、建设大城市)为统领,  相似文献   

18.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是党和国家在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础上对武汉城市圈提出的发展目标.本文从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加快生态工业建设;完善资源管理制度,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创新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加强环境综合整治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07年1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发文,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这是国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举措,为实现湖北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也为政协发挥职能作用搭建了宽阔的平台。政协组织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竭诚尽智,助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武汉城市圈产业集聚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聚对武汉城市圈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产业集聚可以有效提升整个城市圈的经济竞争力。近年来武汉城市圈内的产业集聚发展迅速,形成了一大批初具雏形的产业集群。但总体而言圈内产业集聚规模偏小,尤其是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较为严重。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必须从"两型社会"建设的试验目标出发,在做大产业集群的同时,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及其圈内空间布局,突出城市圈资源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