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0年大选是巴西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实现再民主化以来的第6次大选。依靠卢拉政府的卓越政绩,执政联盟在大选中获胜,其候选人罗塞夫当选总统。执政联盟扩大了自身在国会众参两院的席位优势,它控制的州长职位也超越反对党联盟。本次大选进一步表明,中间和中左立场的政党成为巴西政治舞台上的主导力量。劳工党和巴西社会民主党在巴西政党格局中的作用日渐突出。  相似文献   

2.
巴西劳工党制度建设和组织发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西劳工党成立后,确立了党内两阶段代表会议制度和核心小组组织结构。为了加强团结和凝聚各种政治力量,劳工党在党内采行了比例代表制和派别活动制度化的原则。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面对政党政治的新形势,特别是随着大批劳工党人出任各级立法机构议员和地方、联邦政府官员,劳工党又通过设立新的机构和修改章程,对党的内外运作机制作出了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3.
中东欧国家从共产党领导到多党竞争的政党制度变迁史无前例,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该问题,但全景式考察中东欧国家政党制度变迁并进行理论分析的成果尚不多见。本文立足有关政党制度及其变迁的既有理论,结合中东欧国家的实际,围绕政党权力转换这一核心概念建构研究框架,从政党制度性质的变化、政党制度类型的变化、主流竞争结构的变化和政党制度的制度化四个方面阐释中东欧国家政党制度的变迁。本文认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东欧国家几乎同时放弃共产党领导,改行多党制,完成了政党制度性质的转变。其后约30年间,中东欧国家的政党制度类型及其变化呈现多样化态势,多数国家的主流竞争结构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政党制度的制度化水平不高,且没有出现明显的由弱到强的转变。总体来看,多数中东欧国家的多党制虽已建立,但尚未形成稳定的模式,发展前景不够确定。从政党权力转换出发考察政党制度变迁有助于清晰反映变迁过程,但政党制度变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它的深入研究还需考虑除政党权力转换外的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4.
巴西的可治理性问题源于独立以来的政治传统、国家结构形式和政治制度安排,突出表现在联邦政府决策和施政的力度和效率上。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状况以及发展道路、模式的选择深受威权与民主、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总统制的向心力与政党和选举制度的离心力等不同趋势和倾向的影响。不同趋势之间的紧张关系构成了可治理性问题的主要内容,其分析焦点在于如何塑造兼顾代表性和效率、具有可持续性的政治制度,包括国家结构形式和一系列具体制度的设计和安排。  相似文献   

5.
2005年2月泰国的大选结果引起了许多人关注,泰爱泰党单独一个党赢得了议会的绝对多数,第一次组成了一党政府,在泰国政坛第一次形成了一党独大的局面。这是一种偶然现象吗?一党独大制能在泰国巩固下来吗?它对泰国的社会发展究竟起什么作用?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政党制度及其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俄罗斯政党体制历经4个时期的演变,完成了由无序、混乱到有序、稳定的发展过程。然而,与西方国家传统的政党政治相比,俄罗斯的政党制度存在着明显缺陷:其一,政党的发育不足,缺乏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大党。其二,政党的地位和作用受到限制。其三,政党与政权相脱节。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议会中首次出现了起主导作用的“政权党”。为进一步巩固“政权党”的地位,实现政党与政权、政党利益与政权利益的真正结合,普京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俄罗斯政党制度的措施,其核心内容是:政权可以利用行政手段,对威胁政权稳定的政党实行监督;在俄罗斯建立一个由几个大党组成的多党政体;在政权力量的作用下,促使“政权党”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执政党。但是,普京政党制度改革的结果,一方面固然有利于加强“政权党”的作用与政权对政党的控制,但另一方面也对执政党和现政权的优势地位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政党制度转型的主要内容是从苏联时期的一党制转向西方式的多党制。它经历了从最初的混乱无序状态逐渐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若干阶段。普京执政两年多来,对政党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政党法》的制定和实施,使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有所提高,初步形成了由左、中、右三派政党组成的多党制格局。但是,与西方国家的多党制相比,俄国的政党制度还不成熟,仍有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国内外学术界 ,关于欧盟东扩对中东欧新成员国政党制度影响的研究都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课题。本文试图利用现有资料 ,揭示这一影响的突出方面 :多党制的巩固和各主要政党 ,尤其是执政党在入盟问题上的高度一致 ;欧洲怀疑论在政党制度中的出现和发展。前者是欧盟东扩的最为显著的影响 ,几乎贯穿了整个东扩进程 ;后者随东扩的完成 ,可能会出现逐渐加强的趋势 ,但目前 ,持欧洲怀疑论的政党仍处于本国政党制度的外围 ,对所在国欧洲政策的制定和欧盟未来的发展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9.
政党经费是政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各政党主要依靠党内融资和私人捐款筹集资金,国家对政党财政的规制和影响极为有限,政党与社会和私人资本的关系更为密切。2001年7月俄罗斯出台《俄联邦政党法》,首次明确了国家对政党的财政补助。普京执政后,随着国家财政补助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对私人捐助政党的限制,俄基本建立起国家对政党的财政补助制度和政党政治生活公开透明的法制框架。国家通过对政党财政的制度激励,强化了对政党的管理和监督,削弱了政党与私人资本的关系,这有助于转型时期俄政治稳定和民主政治的良性发展。然而,一成不变的激励政策也使国家财政经费过多流向大党,一定程度上造成新的政党政治竞争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10.
普京执政后通过法律手段规范俄罗斯的政党组建和杜马选举,积极组建、培养政权党.尽管自上而下进行的俄罗斯政党制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宪法规定的民主,但使俄政党制度得以平稳运行.普京通过改革政党制度为政权党阔开执掌权力之门,政权党控制杜马立法权则强化了总统的权力.结果 ,普京构建起以总统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在规范俄罗斯政党制...  相似文献   

11.
20 0 3年 1月 1 0日 ,刚上任的巴西总统卢拉率领 2 9位内阁成员赴巴西东北部贫困地区视察 ,这标志着“零饥饿计划”的启动。“零饥饿计划”是卢拉在竞选总统期间提出的。在竞选期间 ,卢拉表示 :“如果在我的任期内 ,能够让每个巴西人一日三餐 ,那么我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卢拉的反饥饿主张赢得了大多数中下层选民的支持。在视察东北部贫困地区时 ,卢拉向当地的贫民表示 :“即使在《圣经》上 ,也不存在一个人在三四天不吃饭的事情 ,在巴西更不允许这种情况的出现”,“作为总统现在不是承诺什么 ,而是要行动起来。”他要求政府各部门立即行…  相似文献   

12.
巴西总统卢拉·达希尔瓦(Lula Da Silva),工人领袖出身,是巴西实行共和政体以来第一位由选举产生的左派总统,也是巴西乃至拉美历史上第一位工人出身的国家元首。其贫穷的出身、平易近人的作风、坚忍不拔的意志、体现中下层民众意志的社会政策以及成为地区“领头羊”的大国梦想,都使其成为拉美最为耀眼的左派政治家。2006年10月的连任更使其成为未来四年决定巴西和拉美政治方向的最重要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3.
巴西落后地区开发的经济与社会成效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巴西作为经济开发较早的发展中大国,早在20世纪初就已出现严重的二元经济,以致巴西政府在50年代末下定决心,要通过立法措施和行政干预,开发落后地区,缩小区域差距,形成协调发展。对于这场为期40多年的开发过程,笔者利用巴西方面的统计数据,分析了所取得的经济成效和社会成效,认为这种开发给巴西带来了各区域差距大大缩小、各州间差距相对缩小、社会差距明显缩小的可喜局面。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巴西落后地区开发中值得中国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应对冷战结束后出现的国际战略新格局,巴西对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巴西在继续稳定与美国和欧洲国家传统关系的基础上,更加积极地发展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同拉美邻国和发展中大国的关系,以便在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促进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进程中,体现和发挥巴西作为一个地区大国的政治作用和影响力,在新的国际战略格局中为巴西争取有利的国际地位,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卢拉政府执政两年来所推行的外交政策以及在国际上展开的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外交活动,是巴西外交新战略的体现,是前政府外交政策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为了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 ,走独立的技术和经济发展道路 ,巴西在 2 0世纪 70年代初即以信息产业为试点 ,制定了一系列高新科学技术政策 ,成为发展中国家最早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高科技发展模式的国家之一。 70年代以来巴西的信息产业政策是在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下运行的 ,一是“进口替代工业化”时期独立而保守的信息产业政策 ,统称为BIP ,二是巴西实行“贸易自由化”后的一系列相应的信息产业政策。巴西历时 3 0多年的信息产业政策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1993年中国与巴西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这种“战略伙伴关系”不仅反映出当前中巴两国关系发展的现状,同时也指明了未来两国关系发展的方向。本文首先试从中国的角度分析巴西在中国外交政治中的战略地位,以此阐释中巴“战略伙伴关系”的内在含义,然后进一步分析新时期中巴两国关系的特点,并就如何进一步提升两国关系提出一些初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以工业化为标志的现代化进程不仅改变了巴西的工业结构和增大了国民经济总量 ,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它改变了社会阶级构成。受教育因素的影响 ,增加了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中的上向流动 ;使人口增长结构发生变化 ;不同经济周期的形成促进了国内人口流动方向上的改变 ,形成不同的“移民轴心”,90年代后国内移民方向发生改变 ;促使就业的部门结构、地理结构和性别结构发生变化 ,也导致思想和生活习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巴西现代化实质刍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巴西不仅是拉美最早开始现代化的国家之一 ,也是拉美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自 1 9世纪 80年代末起 ,巴西开始启动现代化系统工程 ,经历了一个漫长崎岖的过程 ,围绕工业化这一主旋律 ,先后跨越了“西化”“巴西化”“进口替代工业化”和“新巴西现化化”四个阶段。这是一个不断进步、至今尚未完成的过程。巴西的现代化以欧洲“社会进化论”和“实证主义”、尤其以拉美发展主义为指导思想 ,以世界第二次工业化浪潮为背景和发展契机 ,以打造发达的现代工业国家与工业社会为目标 ,主要采取高效率的、非均衡的工业化方式 ,逐渐从一个落后的传统的农业国演化成一个具有中等发达水平的工业国。因此 ,工业化不仅是巴西现代化的主旋律 ,也是巴西现代化的实质所在。巴西工业道路既不同于美国式的工业化道路 ,也不同于苏联式的工业化道路 ,而是根据巴西国情探索出的一条混合型工业化道路 ,呈现出突出的计划性、深刻的内向性、鲜明的赶超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如何看待巴西对中国产品实施反倾销措施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巴西是南美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中巴两个发展中大国之间的经贸关系迅速发展,双方的合作也日益加深。但随着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双方的贸易摩擦也在增多,突出地表现为巴西频繁对中国商品采取反倾销措施。对于如何看待这个双方经贸关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必须对巴西一贯擅长打“贸易战”、中巴产品之间存在的一些竞争行为、巴西相关压力集团的施压以及“跟风”等因素进行深刻地分析。同时,有效化解目前形势的做法还在于中方认识到并妥善解决中巴关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以长远的眼光,寻找有效的途径智慧地解决双边贸易摩擦问题。  相似文献   

20.
巴西科学技术水平居拉美各国之首。推动巴西科技进步的主要原因:一是经济的迅速发展,从20世纪末起,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增长,巴西经济出现飞跃发展的趋势,经济迅速发展为科技进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二是政府不断增加科技投入,把发展科技作为发展经济的战略措施,从联邦政府到地方各州都建立了科技发展基金;三是积极进行科技体制改革,促使企业在科技进步中发挥更大作用,与此同时,还实行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四是政府高度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积极发展教育事业;五是政府抓住第三次技术革命兴起的机遇,积极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