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前,有一个王国发现了一座大金矿,国王准备在民间征集大批精壮劳力前去开采。有一个大臣献策说:陛下,开采金矿何必到民间去征集劳力呢?我们可以利用监狱里的囚犯们,他们不是特别喜欢金子吗?让他们去开采金矿,他们肯定十分乐意,干起活来一定比谁都卖力。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性质,目前算道义上的问题,在电视剧出来后,如果伤害了胡雪梅,则算法律上问题。 二、目前既然是道义问题,最好进行调解,达成各自能够接受的妥协。“仍然对胡雪梅敞开谈判大门,希望协商解决这场争端”,何必不呢?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宿迁市作风大会播出暗访视频,一名机关工作人员在上班时间上网玩游戏时,被暗访人员拍了个正着,该工作人员恼羞成怒,厉声质问暗访人员:“你叫什么名字?怎么进来的?”(4月24日《扬子晚报》)“你叫什么名字?怎么进来的?”这一吼,吼出了权力的戾气。无论来的人是不是暗访人员,出于对人的尊重,也不该如此嚣张跋扈。而官员如此话语,必然会成为2011年又一流行的官场语录,成为公众调侃的笑料。而当事人也很可能会被要求自省或反思,这些,又何必呢?为何不能好好地跟暗访人员谈谈呢?或许这正是权力的本色——霸气与嚣张并存。  相似文献   

4.
生前遭人白眼,备受欺凌的武大郎,含冤而死后,恐怕做梦都没想到百年后他的名字 和祖籍居然会成为两地相争,发展旅游业的香饽饽,并引经据典,四处考证。其实,要发展旅游业,吸引 国内外游客,又何必非靠名人效应?历史就是历史,也许生拉硬扯、牵强附会只能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5.
关于莎士比亚文艺观问题,聚讼纷纭,莫衷一是。雪莱云:“古今多少风流事,尽在莎翁一挥间!”认为莎氏文思重在激浊扬清,评说千秋功罪。拜伦云:“欲知春红今几许?但看莎翁墨浅深!”认为莎氏文思倾于“云破月来花弄影,佳人才子约黄昏”。济慈云:“婵娟本应天下共,何必只照帝王家?”意思是:莎著多涉帝王将相,宫廷恩怨。但帝王虽然富有天  相似文献   

6.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任左拾遗、司门员外郎等职。新婚后不久,他便写下《赠内》一诗,与妻杨氏共勉。诗中写道:“蔬菜足充饥,何必膏梁珍。缯絮足御寒,何必锦绣文。君家有贻训,清白遗子孙。”在吃穿方面。不要追求山珍海味,不要追求竣罗绸缎。布衣蔬食,温饱足矣。  相似文献   

7.
第一学年即将结束,在做好学年总结工作的同时,摆在我们学校各级领导、教师和每个学员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认真做好学员的品德评定工作。对进行这项工作,有些同志说:业大学员都是在职的法院干警,单位每年都搞年终总结,学校何必再另搞一次品德评定?也有的同志认为,业大学员有学期考试成绩就可以了,能不能毕业就看各科成绩是不是及格,品德评定无足轻重,不必多此一举。总之,对学员搞  相似文献   

8.
苏世长是唐高祖李渊称帝以前的老朋友,后来追随了李渊的对手王世充。王世充失败,他来投降,李渊对他大加谴责。他回答说:“隋朝丧失了权力,天下的人都来追逐,陛下既然已经得到了,又何必对那些共同追逐的人心怀怨恨,而问他们的争夺之罪呢?”李渊也就不再计较,并任命他为谏议大夫。这是一个专门负责向皇帝提意  相似文献   

9.
舍勒是18世纪瑞典著名化学家,发现了许多新元素,在欧洲化学界名声大噪.瑞典国王得知自己国家出了这么优秀的科学家,便决定授予勋章嘉奖他. 消息很快传到舍勒工作的地方,同事们都感到无比荣耀,而舍勒只是笑了笑,又继续埋头做实验.半年过去了,勋章却迟迟未来.同事们一打听,原来国内还有一个同名同姓的舍勒,糊涂的国王竟然把勋章颁发给了他.大家愤愤不平,想去找国王要回勋章,但被舍勒阻止了:“不就是一枚不值钱的勋章吗,何必去计较?”  相似文献   

10.
父亲有一位朋友,是知名画家,几乎每次去他家,总能遇上青年画家登门求教,他也总是耐心给人看画指点,常常一耽搁就是大半天。对于有潜力的青年画家,他还热心地向媒体推荐,更是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知道他的时间很宝贵,而提携后辈完全是尽义务,就忍不住问他:“伯父,您何必呢?您随便画一幅画就是几千或上万元钱,多画点画多好,何必都把时间浪费在这些不知名的人身上?”  相似文献   

11.
黄江天 《中国法律》2006,(5):27-31,88-93
何谓参政议政?孔子曰:「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政」。只要将信念应用到该做的事情上,亦意谓参与政事,何必只有当官才是参政?  相似文献   

12.
听课之前,预习一下学习的课程是大有好处的,对于有自学能力的成人来说,好处就更大。然而,有人却看不到这一点,他们视预习为“额外负担”,甚至说这是“瞎耽误功夫”。说来也是,既然老师要讲,到时听就是了,何必再费功夫自找麻烦呢?先预习,后听课,时间是多花了点,但这比事先毫无准备就听课,效果实在要好。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为你预先有准备了,起码对老师要讲的内容有了个初步的印象,听  相似文献   

13.
风流 《法制与经济》2002,(10):24-26
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子女因不赡养父母而闹上法庭的事,然而几个子女“争”着要赡养老人而出现“探视权”和“赡养权”之争的案件我们还从来没见过。今年70多岁的姚忠炎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姚军武,老二叫姚少武。姚军武跟弟弟姚少武之间因在家庭内部事情上产生了很深的隔膜,自2001年5月老爸被接到老二家后,姚军武就很难再跟老爸见面了。因未获对老爸的均等探望和赡养机会,姚军武一纸诉状递交到人民法院,状告弟弟侵犯了他对七旬老爸的“探视权”和“赡养权”。此案传出后,各界疑惑重重:姚军武何必要“自讨苦吃”,硬要争取对老爸的赡养权呢?  相似文献   

14.
论点集锦     
炫耀性消费不可取 学者黄有光认为:在我国,炫耀性消 费影响很大,副作用也极其明显。吃喝上 的浪费且不说,仅蜂拥而上购买私家车 的问题就不小。其实,"打的"与开私家车 相比,既经济又方便,何必非要人人拥有 私家车?究其原因,主要是为了展示自身 的经济能力。但这种相互展示,在社会上 是会相互抵销的,很大程度上会造成不 提高人们福祉的领域。 以我国现在的发展速度,尤其是大 城市,很快就可以超越小康水平。如果有 了钱后只顾高消费而不顾其他,到时只 怕会不得不面对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的 无奈局面。有几点必须强调:第一,有很 多情形,对环境的破坏是不可补救的,或 者将来必须用许多倍的资源才能补救;  相似文献   

15.
我不是警察     
前两年退居二线后,几位朋友力荐我到派出所上班。当初爱人和孩子都不同意,说拼搏了大半辈子,应当颐享天年了,咱又不缺少那几个钱花,何必听人家使唤。再说,  相似文献   

16.
晏扬 《政府法制》2012,(22):13-13
“她病成这样,我总不能掐死她,哪怕有一点钱耠她治病,我何必去刻假章?”在法庭上,被告人廖丹掩面而泣。廖丹是一个41岁的北京男人,一个下岗工人,一个开黑摩的拉活的人。同时,他是一个父亲。一个丈夫,他的妻子几年前患尿毒症,每周要做3次透析,  相似文献   

17.
从前,有一个王国发现了一座大金矿,国王准备在民间征集大批精壮劳力前去开采。有一个大臣献策说:“陛下,开采金矿何必到民间去征集劳力呢?我们可以利用监狱里的囚犯们。他们不是特别喜欢金子吗?让他们去开采金矿,他们肯定十分乐意,干起活来一定比谁都卖力。”  相似文献   

18.
中闰人“出去”,总要“回来”的。虽然古诗中有豪壮之言,日“何必马革裹尸还”,然而“叶落归根”,却也堪称人之常情。有成就的人“回来”,叫做“衣锦还乡”,芸芸众生们,则称为“常回家看看”。难怪这首歌可以风靡南北。  相似文献   

19.
《清稗类钞》载:雍正微服出游,于书肆阅书,时“微风拂拂,吹书页上下不已”,有书生见状顺口高吟:“清风不识字,何必来翻书。”雍正“旋下诏杀之”。这是一段著名的文字狱公案,细想一下,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证据概念及其属性的争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对证据的概念从三个层面作了规定:第一,证据是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第二,证据存在七种表现形式;第三,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依据。但立法的规定并没有消除对证据概念及其属性的争议。因为,立法的缺陷显而易见: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第一款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第三款又规定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证据既然是真实的,又何必查证属实呢?这说明证据的定义自相矛盾,概念使用前后不一。笔者认为,恰恰是真实性的标签,造成证据一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