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扇子漫谈     
扇子是一种驱暑纳凉的用具。在灿烂的文化园林中,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到的艺术特点。 扇书:书法艺术运用于扇面由来已久,最早见于《晋书》。说书圣王羲之曾为一老媪题扇,老媪每字售价百钱。扇子品种繁多,扇书大多只适于绢制的团扇和纸制的折扇。  相似文献   

2.
在素有制扇王国之称的中国,各地创造有数以千计的各类多功能的扇子。扇骨主要是毛竹、棕竹、湘妃竹、梅鹿竹、象牙、檀香木、玳瑁、鸡翅木、乌木、桃丝木等。扇面主要材料是纸、绢、纨、绫、缯和各种飞禽翎毛等。其它如棕榈叶、麦杆、蒲草等也能编织或制成各种千姿百态的日用工艺扇,造型优美,构造精制,经能工巧匠精心镂、雕、烫、镶或名人挥毫题诗作画,使扇子艺术身价百倍,而畅销国内外。各种扇子因产地不同,形成各地独特风格。比较著名的有川扇、苏扇、岳州扇、粤扇、金陵扇等  相似文献   

3.
日前收到朋友寄来一把小巧的折扇,寓意"夏日送清凉"。不觉欣喜,感动于她巧妙的心思。久违了,扇子!我轻轻一捻,"哗"一声打开折扇。我的动作依旧娴熟,并没有因为多年的疏离而陌生。小扇轻摇,摇来凉风习习。扇子,曾经多么鲜活地在生活中舞动着,是我们最亲密的伙伴。光阴的脚步轻巧散淡地游移,一页页有关扇子的记载依旧清晰。夏夜,月色铺满一庭如水的清凉,蝉声已歇,夏虫呢喃,树影婆娑。吃过晚饭,一家人坐在宽敞的院子里,对着月光,一边摇着扇子,一边听祖母讲月亮上的故事。小扇轻摇的温馨时光,让我一遍遍怀想,一次次回首。  相似文献   

4.
古人曰:扇子好清风,时常在手中;一时不在手,何处得清风!每逢夏至酷暑来临,人们很自然地想起用扇子作纳凉的工具。在扇面题诗作画,或收藏书画名扇珍品,更是华夏民族文化名人其乐无穷的盛事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代著名的书画家都喜爱在扇面上题诗作画,逐渐形成了书画艺术中的“别体之作”,扇子由此也成了熔书、画、工艺为一体的精美艺术品。丰子恺先生在《扇子的艺术》一文中写道:“扇子是在中国特别发达的一种书画形式。”在扇面上题诗作画始于三国时代,渐盛于魏晋南北朝。《历代名画记》中载:南朝画家蘧道愍“兼能画扇,人马数分,毫厘不失,别体之妙,可谓入神。”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唐代《纨扇仕女图》,形象地描绘了  相似文献   

6.
李小晟 《乡音》2014,(9):49-50
扇面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东晋时王羲之为老媪题书的故事,可谓脍炙人口。唐代时.扇子已广为人用,扇上题诗画,时人以此为时尚。诗人杜牧就在其《秋夕》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至宋代,由于皇帝对绘画的重视,文人与扇面的关系日趋密切,其间创作的扇面,  相似文献   

7.
杭扇传奇     
杭州,中国制扇明域,自古以来就有"杭州雅扇"的说法。特别是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后,不少制扇艺人汇集杭州,店坊云集,"买卖昼夜不绝"。到了清朝中叶,"杭州经营纸扇者总计有50多家,工人之数达四五千人"。从那时起,杭州扇子与杭州丝绸、龙井名茶齐名,并称"杭州三绝"。素有"扇子总汇"之称的杭州王星记扇庄(现在的王星记扇业有限公司的前身),由制扇名匠王星斋创建于清代光绪元年。他坚信"精工出细活、料好夺天工",刻苦经营,创制了洒金、泥金、贴花黑纸扇,工艺精湛、花色时新,多次作为杭州特产进贡朝廷,因而又有"贡扇"之称。  相似文献   

8.
制扇至善     
肖芃 《群众》2014,(10):63-63
<正>扇者,善也。晋人崔豹《古今注·舆服》有言:"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秦、汉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扇,是引风之物,纸面若有花鸟,摇起来便颇感性灵。有诗云:"扇子解招风,本要热时用。秋来挂壁间,却被风吹动"。此中本有禅意,可想来扇面上的画中或山水或花鸟,随风摇曳起来,便更生意趣。我自小喜爱这灵动的美,可惜此中意境,须得心平气和。但常年  相似文献   

9.
新会葵扇     
中国的制扇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巧手的艺人,利用各种不同的原料制成各种款式的扇子,如羽扇、折扇、绢扇、檀香扇等等,而广东新会的葵扇以它的朴素大方,坚固耐用,价格低廉,却暑生风等特点,成为广大消费者欢迎的扇子之一。葵树和葵扇是新会县的特产,据县志载,当地制作葵扇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这里的葵扇以色泽明亮,叶边稠密,扇柄坚挺而闻名遐迩。早在三十年代,新会葵扇就已远销美、英、澳洲和东南亚各国。当地群众无论是外出旅游或夏夜乘凉,都是手持一把葵扇,既是消暑生风的工具,又是供人观赏的工艺品。葵扇系蒲葵叶制成的。蒲葵原产於福建、广州等地,以新会的最为著名,新会也因此有“葵乡”之称。这里的葵叶掌面阔大,蒂正骨直。若把葵叶割下晒干、压平,经洗刷、火烘後,用竹丝、藤或线织上边,便成为轻巧的扇子。这种葵扇经济实用,销售量大。把葵叶撕成穗状,织成扇,或再画上彩  相似文献   

10.
雪野,1955年生,原名单勇,号扇養,河南卫辉人,中国扇艺长卷书画家,中年雪野扇庄博物馆馆长,卫辉市第九届,十届政协委员。自动浸沉形青,临池不辍,艺海耕耘数十载。后通读史书,立志以己诗书画印之技讴歌殷相比干忠谏爱国之举。历经几多春秋,酝酿勾事,废笔百管,以淡彩国画人物线描、多种书体、多并扇形制式,精心绘制出50米书画长卷《殷太师比干忠谏图》,堪称“天下第一扇”。2003年,扇面书法在“中国政协委员扇面书画展”作品大奖赛中荣获优秀作品奖,入选《中国政协委员扇面书画作品选》,著有《雪野书红楼梦诗词扇面集》、《中华谋圣———姜子…  相似文献   

11.
《八桂侨刊》2003,(3):55-55
扇面书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成,据唐代张彦远著的《历代名画记》记载:三国时期“杨修与魏太祖(曹操)画扇误点成蝇。”再有《晋书·王羲之传)一文中记载了王羲之为蕺山老妇题扇之事。周密《浩然斋雅谈》一书亦载有宋代大诗人陆游应人之请在扇上题诗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朱诗琪 《今日浙江》2021,(19):46-47
扇子与杭州有着不解之缘,而王星记扇正是杭州一众"雅扇"的鼻祖.从1875年创始王星斋扇庄至今,王星记已走过100多年的岁月,一代代制扇人传承杭扇制作技艺,始终坚持纯手工制扇.正是因为这百年传承的匠人精神,让它成了今天人们心中能够代表杭州这座城市的"名扇".2008年,王星记扇制作技艺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相似文献   

13.
杭扇古今谈     
扇子在我国约有三四千年的历史。杭州的扇子,早在南宋时就负有盛名。当时有许多制扇工匠和书画艺人随着宋室南渡,集于杭州,扇子也  相似文献   

14.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发现在酷热难熬时,用一片棕榈叶在面前挥动,便有习习凉风逐暑解热,这便是扇子的初源。晋人崔豹著《古今注》中记载,“舜作五明扇,此箑之始也。”(“箑”即古代扇子的又名。)据此推算,扇子至今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了。尧舜至夏商春秋时期是我国扇子的定形起始阶段。那时的扇子多数是用大片羽毛以竹为柄架  相似文献   

15.
宏寶堂     
正宏宝堂二十周年店庆暨第二十届书画名家百扇展,于2017年6月8日上午10时盛大开幕!1997年的6月8日,宏宝堂诞生于琉璃厂西街金角银边的绝佳位置,历经二十年的摸爬滚打,不断进取,如今已经成为北京小有名气的传统文化交流地。当天由北京宏宝堂文化有限公司主办、著名主持人赵保乐主持的"宏宝堂二十周年店庆暨第二十届书画名家百扇展"隆重举行。折扇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扇画是中国传统书画形式之一,历代文人墨客在扇  相似文献   

16.
宏寶堂     
正宏宝堂二十周年店庆暨第二十届书画名家百扇展,于2017年6月8日上午10时盛大开幕!1997年的6月8日,宏宝堂诞生于琉璃厂西街金角银边的绝佳位置,历经二十年的摸爬滚打,不断进取,如今已经成为北京小有名气的传统文化交流地。当天由北京宏宝堂文化有限公司主办、著名主持人赵保乐主持的"宏宝堂二十周年店庆暨第二十届书画名家百扇展"隆重举行。折扇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扇画是中国传统书画形式之一,历代文人墨客在扇  相似文献   

17.
全面铺开大农业的扇形框架王宏大农业的扇形框架,就是以农民为扇轴,以种植业为扇柄,以林、牧、副、渔和工、商、建、运、服两个层面为扇面的梯次型、开放式、无限扩张的现代化大农业框架。修武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农业人口占全县人口的89%,人均耕地1.56亩,...  相似文献   

18.
《小康》2020,(12)
正近年来,荣昌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工作,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利用,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打造非遗产业群。荣昌有"三宝",一块布、一把扇、一片陶。去年5月28日,在重庆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上,重庆市荣昌区委书记曹清尧向游客推荐荣昌三宝,荣昌陶、夏布、折扇三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惊艳亮相第二届"巴渝工匠"绝  相似文献   

19.
<正>"你们帮我的时间也长了,现在销量越来越好,市场越来越大,可以考虑自己开个店。"W文化产业得从"桃花"和偶像说起2 0 1 7年开年便席卷新春的"全民赏桃花"热潮至今已持续数月之久。一部以"桃花"为名的影视剧凭借一路高歌逼近300亿的网播数据以及线上线下持续暴涨的高热人气,在竞争激烈的国剧市场格外耀眼。明星的号召力是其成功的  相似文献   

20.
欧阳 《传承》2009,(21):53-55
扇子在我国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它不仅是纳凉之物,而且是精美的艺术品,为历代名人所钟爱。他们在用扇之外,或将扇子作为文学描写的素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