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李敬臣 《半月谈》2003,(11):75-78
5月26日至6月5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应邀对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蒙古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第三次会晤、在圣彼得堡举行的建市300周年庆典和在法国埃维昂举行的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议。这是胡锦涛作为中国国家元首首次亮相国际舞台,也是我国改革领导人出访礼宾仪式后,国家主席首次在没有欢送仪式的情况下出访,受到世界广泛关注。胡锦涛此行不仅涉及中国的双边外交和多边外交,还涉及中国同邻国、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是一次全面贯彻中国外交政策的访问,意义特别重大。  相似文献   

2.
《民主与法制》2013,(11):4-4
3月22日起,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和刚果四国进行国事访问,首次以国家元首身份亮相国际舞台,其朴实、生动的话语为公共外交树立了典范。陪同出访的习近平夫人彭丽媛也亮点频出,其言行举止乃至本土品牌的衣着、拎包,引发热议,分析称,“第一夫人”所展示的外交魅力,将有力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3.
《台声》2007,(9)
"过境外交"无计可施陈水扁咎由自取综合台湾媒体报道,8月21日陈水扁展开其任内的"毕业之旅"。他又借出访中美洲的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和尼加拉瓜等国家之机,实行对美"过境外交"。但与以往踌躇满志甚至敢于"给老美一点颜色看看"的"外交"行程相比,此次他无论如何也兴奋不起来。  相似文献   

4.
安倍政府的外交政策调整及其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倍内阁开张伊始即在外交上展现了一些新思维,对其前任小泉政府的外交政策作出了一定调整,其外交理念与行动趋向柔性、务实,并初显成效.由于安倍与小泉同属日渐保守的自民党,政治上有着血缘关系,其外交政策实质性区别不大.安倍在外交上难以突破一些根本性的局限,日本外交也难以有重大改观.  相似文献   

5.
国际     
《时事报告》2013,(7):61-61
习近平出访拉美三国并同奥巴马举行"庄园会晤"5月31日至6月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墨西哥三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并于6月7日至8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同奥巴马总统举行了会晤。——专家点评:吴长胜认为,习近平主席的拉美之行是一次战略性的访问,对完善中国外交格局具有深远影响。朱  相似文献   

6.
<正>安倍谋求"脱离战后体制",让日本人"对日本历史、文化有一种骄傲感"的民族主义理念,已经影响到日本的内政外交及政策制定在日本民族主义日盛的形势下,日本政治右倾化愈演愈烈。以否认军国主义侵略历史、摆脱"战后体制"、制造周边领土纠纷、修宪和强化日美同盟等方式追求日本国家利益,已经成为日本安倍等保守势力谋求的政治与外交主题。安倍上台伊始就明确表示修宪是自己的"历史使命",力图改变战后体制意愿十分明确。在安倍看来,修改"和平宪法"是日本成为  相似文献   

7.
潘飞 《两岸关系》2008,(9):22-23
8月12—19日,马英九奔赴中美洲“邦交国”巴拉圭、多米尼加展开“敦睦之旅”,途中过境美国和巴拿马。这是马英九就职以来的首次出访,主要目的是巩固与中美洲国家的“邦交”关系。马英九此行极为低调,希望以全新的“外交”姿态修补台美互信,并赢得大陆对其“外交休兵”主张的善意回应。  相似文献   

8.
2013年3月到6月,上任伊始的中国新领导人接连展开三次出访,分别是习近平主席3月访问俄罗斯与非洲三国,李克强总理5月访问印度、巴基斯坦、瑞士、德国,习近平主席于5月31日至6月6日访问拉美三国,并于6月7日至8日在美国加州安纳伯格庄园同奥巴马举行首次会晤。三次出访正值中国综合国力跃升新地位、国际形势激荡新风云之  相似文献   

9.
正3月13至19日,马英九率团赴中美洲"邦交国"危地马拉和伯利兹访问,往返过境美国休斯顿和洛杉矶。这是马英九任内第12次出访,第9次赴拉美地区"固邦",第18次过境美国本土,是其任内最后一次出访。马英九主要意图是借出访对内宣扬其"活路外交"政绩,巩固"邦交"友谊和修复对美关系。马英九此行虽然目的明确,但效果不彰。  相似文献   

10.
对比中、美、日三国元首或政府首脑的首次出访,各自兴与衰、主动与被动的不同战略处境可见一斑习近平主席于3月22至30日对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刚果共和国四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在南非德班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  相似文献   

11.
十月革命后,新生苏维埃政权的革命外交思想形成于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现实,是俄国布尔什维克对马克思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它形成于俄罗斯,必然具有鲜明的俄罗斯特色。东正教作为俄罗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内核,对这一外交思想的形成和实践具有文化上的影响力。"第三罗马"———弥赛亚思想推动了苏俄外交对世界革命的呼唤,东正教所培育的坚毅、忍耐的民族性格对新生的苏维埃国家战胜在国际关系中遭受到的困难,并走上与资本主义世界既斗争又共处的道路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时事报告》2006,(6):7-7
今年3月以来,针对俄罗斯的崛起,美国单方面频频抛出针对俄罗斯的抨击。攻击主要有4个方向:民主问题、人权问题、能源安全问题和外交问题。对于美国发动的攻势,俄反击力度也很大。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3月27日说,美国散布俄罗斯在伊拉克战争期间曾向萨达姆政权提供情报的消息是“出于政治动机”。俄主流媒体也不甘示弱,对美国进行了反击。由此观之,战略上互不信任甚至彼此互视为核打击敌人的“新冷战”特征已经具备。  相似文献   

13.
舆情观察站     
日前,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了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印度等国,南亚各国纷纷对中国投来极大热情,外媒也对此行纷纷评价:中国将重建海上丝绸之路。撇去外交战略高大上的合作不说,这次习大大出访本身的很多细节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4.
年终岁末,盘点中国外交,国内外舆论纷纷赞扬中国新一届政府克服了非典带来的不利影响,迎难而上,主动工作,展示了坦诚、开放、重视国际合作和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显示了明智、大度、自信和成熟的中国外交的大国风范。 今年5月26日至6月5日,胡锦涛主席首次出访,先后对俄罗斯、哈萨克  相似文献   

15.
正6月24日至7月2日,台湾当局领导人蔡英文以参加巴拿马运河第三期扩建工程竣工仪式为名,率团赴巴拿马和巴拉圭,展开"英翔之旅",期间两次"过境"美国。蔡英文此行看似风平浪静、一帆风顺,实则一波三折、意外连连,预期目标基本落空,所谓"踏实外交"最终沦为"踏空外交"。波折不断此行是蔡英文上任后的首次出访,或许是由于经验不足等缘故,蔡英文本人及其整个团队在出访过程中频  相似文献   

16.
阚道远 《人民论坛》2012,(8):166-167
基于实现外交目标和国家利益的考量,美国在中东地区大力推进网络外交战略。利用网络推销美式民主价值观,推进"网络自由"主张,输出信息技术,扶植亲美政治势力。美国网络外交对中东政局的发展变化施加了重要外部影响,但从根本上无助于实现美国"改造中东"的计划,反而加剧了国际互联网领域的冲突和摩擦。  相似文献   

17.
在外交政策上,福田康夫强调说,加强日美同盟与推进亚洲外交同时兼顾,要推进积极的亚洲外交政策,以期取得更为理想的成果,福田被普遍认为是自民党内的温和派,他的作风将是:尽可能地避免激进而讲究稳健,避免空谈而讲究务实,避免对抗而讲究协调,尤其更讲究外交手腕和灵活策略。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13,(12):55-55
年初迄今,民进党主席苏贞昌似“政党外交”之名,已五度出访,期间两次造访新加坡。蔡英文以强化“台湾必须走进肚界”的理念,也先后访问印度尼西亚、以色列与新加坡。  相似文献   

19.
最近,印度外交十分"惹眼"。美国总统布什称"印度是天然伙伴",俄罗斯总统普京说"印度是天然盟友"。美俄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对印度另眼相看,使印度一下成了"香饽饽",炙手可热起来。1月24日是印度的共和国日。这天,普京"凑巧"来访,按印度  相似文献   

20.
对日外交的战略目标是中日世代友好 ;必须树立中日友好的大局思想 ,全方位推进对日外交。历史问题是两国关系中的敏感神经 ,按照“正视历史、以史为鉴”的方针解决历史问题是实现中日友好的政治基础。运用又团结又斗争的方针和利用矛盾的方针来处理中日关系是行之有效的对日外交策略思想。求同存异的原则既是对日外交的工作基点 ,也是寓于邓小平对日外交思想的哲学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