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长征》2007,(6)
我国的四大名亭分别为安徽滁县的醉翁亭、北京先农坛的陶然亭、湖南长沙的爱晚亭、浙江杭州的湖心亭。醉翁事位于安徽滁县琅琊山中。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山中僧人智仙为他建亭饮酒赋诗,欧阳修自号"醉翁",并以此名亭,写下传世之作《醉翁亭记》。醉翁亭因此闻名遐迩,被誉为  相似文献   

2.
醉翁亭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约五公里的琅琊山下,是我国四大名亭之一,系琅琊寺僧智仙为欧阳修游山歇息所建.欧阳修,字永权,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生于北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卒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曾自号“醉翁”,晚年又自号“六一居士”.智仙见欧阳修常来山中,很同情他的奔波辛苦,便出资在入山处的酿泉(原名玻璃泉,又名让泉)旁建了一亭.欧阳修不但常到此亭中饮酒、歇息,还常在亭中处理公务.欧阳修自称“少饮辄醉”,虽年仅40岁(庆历六年),但在同游者中已算高龄了,因而自号“醉翁”,其亭也因此得名.  相似文献   

3.
红色的湖南     
贺家弼 《湘潮》2011,(9):1-1
湖南是红色的。意象里的湖南,红的是桔子洲头“看万山红遍”的恣意豪情,红的是爱晚亭旁“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意浪漫,红的是岳麓山上“青山埋忠骨”的悲壮色彩。这种红。纯粹、浓烈、激扬。离开故土虽然已近50年,但无论在福建前线,还是到浙江工作,我对家乡始终有一种深深的眷恋,魂牵梦绕,因为我的根在湖南,是三湘大地哺育了我,湖湘文化深深地渗入了我的血脉。  相似文献   

4.
在北京中南海原周总理居住和办公的院内,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小亭,名曰;“不染亭”.这是一个清末建筑,亭名也是原有的.这块地方最早是清王朝专门为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摄政王载沣修建的西花园,园内一座主建筑就叫西花厅.这个花园还没修好,清王朝就垮台了,留下了如今西花厅等一组建筑.清帝逊位后,西花厅被北洋军阀政府占作国务院,后来又成了国民政府北平(京)特别市市政府所在地.经朝历代,西花厅、不染亭都没变,然而当时有一位好事文人却写过一首打油诗,其中两句说道,“清风明月西花厅,亭虽不染主人污”,是借不染亭对那些贪官污吏们进行辛辣的讽刺.  相似文献   

5.
已故的原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高朗亭是党的“七大”和“八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这位虎将早在1937年5月就被党中央任命为进驻延安后的首任延安市长。他性情刚烈,为民作主,留下许多佳话。  相似文献   

6.
陶然亭位于北京市宣武区西南隅,旧北京的外城西、南下洼黑窑厂南的慈悲庵内,为我国的四大名亭之一.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工部郎中江藻奉命监理黑窑厂,他在慈悲庵西部构筑了一座小亭,并取白居易诗“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句中的“陶然”二字为亭命名.北京的陶然亭公园以及陶然亭地区名称就是以此得名的.这座小亭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被誉为“周侯藉卉之所,右军修禊之地”,更被全国各地来京的文人视为必游之地.清代200余年间,此亭享誉经久,长盛不衰,成为京都一胜.  相似文献   

7.
著名的民主人士、国民党爱国将领、逝世后被追认为中共党员的续范亭与毛泽东是同龄人,同是1893年出生的,细算起来,他还年长毛泽东一个月。抗日战争中,续范亭积极进行抗日,有机会结识了毛泽东,并在延安多次接触,与毛泽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39年3月,阎锡山在陕西召开秋林会议。续范亭作为战动总会主任、保安二区司令,也参加了会议。会上,阎锡山公开亮出了反共的旗帜,续范亭心急如焚,会议尚未结束,他就借口前方吃紧,脱身离去。他回到自己的住处——国民党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驻地,想着如何把这一极为重要的情况及时告知中共中…  相似文献   

8.
1947年9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诗人续范亭因病医治无效,在山西临县逝世,享年55岁.毛泽东闻知续范亭逝世的消息后,十分悲痛,连声说续范亭是个很有骨气的人,太可惜了,太可惜了! 9月13日,中共中央根据续范亭的生前要求,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并以此引为本党的光荣."  相似文献   

9.
薛山 《学习导报》2010,(5):44-44
《新湘评论》是一本非常有深度和厚度的杂志。其中"爱晚亭"栏目以丰富的内涵和精彩的形式,为增加刊物的厚重,巩固和扩大读者群立下新功,读之品之,韵味无穷,令我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10.
位于福建上杭县境内,是才溪乡人民的骄傲。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小亭阔。亭上镌有青松,腊梅,花鸟,草木,五星第图案。亭旁柳树成荫,亭前才溪河缓缓流过,清丽宜人。镀金的“光荣亭”匾额,是一九五五年毛泽东同志的亲笔题字。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相似文献   

11.
1993年11月27日是续范亭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他离开我们已经46年了,我们深深怀念他! 续范亭同志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彻底的民主主义者,早年参加辛亥革命,献身民主革命事业。九·一八事变后,他对蒋介石投降媚外的不抵抗政策极为不满,日夜忧国忧民,决心以一死唤醒国人,遂于1935年12月在南京中山陵前剖腹明志,幸而遇救。他在养病期间开始接触马列主义思想。1936年12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当时续范亭正在西安。通过  相似文献   

12.
穆欣 《党史文汇》2002,(9):10-15
关向应和续范亭于抗日战争初期在山西前线相识,在协力创建晋绥解放区的斗争中相交、相知,成为真挚的朋友.关向应是续范亭的革命领路人,续范亭对他怀有深厚的感情,视为良师益友.他在悼关向应挽词中写道:"沉默寡言,满腹智慧.益我良多,启我愚昧.与君谈话,徐徐而醉.……"关向应对续范亭也非常尊重,续对真理执着的追求,他那正气磅礴的诗文,都令关向应由衷敬佩.他曾经对人说:"续老的不忌不求,正由于他有所求.他求的不是个人的荣誉,而是真理."他们的心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3.
何浪 《学习导报》2010,(7):44-44
改版后的《新湘评论》以全新面貌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名家名篇,字字珠玑;内容厚实,形式创新;文风清新,版式大气。特别是下半月版将“主题阅读”改为“本期话题”、“爱晚亭”改为“橘子洲头”后,杂志的风格显得更加大气、活泼、生动、新鲜。作为一名基层宣传委员,深入地接触《新湘评论》已有三年时间。  相似文献   

14.
祝志伟 《湘潮》2013,(4):6-10
1918年4月,为了筹建成立新民学会,毛泽东和蔡和森、张昆弟(芝圃)等几个同学一起来到了著名的岳麓书院。他们~边用蚕豆煮着大米做饭吃,一边热烈讨论着改造中国社会的方案,同时还苦读乡村社会这本“无字书”,在几个月时间里踏遍了岳麓山下的各个乡村。就在这段时间,毛泽东为改造中国乡村社会而草拟了一个“新村”建设规划,这是他为建设中国新农村而绘制的第一张美好蓝图。“新村”一语出自日本学者武者小路实笃倡导的“新村主义”。  相似文献   

15.
编读往来     
“爱晚亭”地方特色浓郁“爱晚亭”栏目命名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栏目设置得好,有大众口味,贴近读者。尤其是“思想动漫”,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愿贵刊多登载来自基层的文章,可采用“观点摘要”等形式,做到短小精悍。澧县梦溪镇中学陈刚《新农村》版式好,图文并茂,编排精美。文章对口,参考性较强,可以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希以此为方向,多增加一些生动活泼、可读性和借鉴性都较强的栏目和文章。祁东县财政局办公室张炳生多刊登些反贪污反腐败及治理商业贿赂方面的文章,以惩治贪官、弘扬正气。郴汽集团安仁分公司吕德发编读往来…  相似文献   

16.
续范亭不仅是近代史上一面爱国主义的光辉旗帜,同时还是一位具有高尚道德风范的卓越典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他不仅崇尚“中山主义”、“甘地精神”和熟读共产主义经典学说,建立了宽厚忠恕的为民意识,确立了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而且一经判明是非,认定真理,就以身作则,全力以赴,无所畏惧。1939年,晋绥边区遇到一场大旱,军民严重缺粮,行署上下均以定量黑豆充饥,续范亭因有胃病,且身体虚弱,组织曾建议给他以生活上适当照顾,想买点白面给他吃,但他坚决不允,直到这年的五月间下了一场透雨,旱情缓解,这才同意吃了一顿白…  相似文献   

17.
1935年12月中旬,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京召开。时任第一军总参议的续范亭将军,对这次大会寄予希望,以一个老国民党员的身份去向国民党当局呼吁,要求他们领导国人抗日救国。 续范亭去南京途中,在北平恰遇“一二九”运动爆发。他目睹青年学生可歌可泣的爱国行动,深受感  相似文献   

18.
回望续范亭     
续范亭,明大义,赴国难,热血悲歌,剑胆琴心,辛亥革命时是革命党人一先锋,曾暗助突破腊子口天险的红军,曾与“西安事变”发动者张学良、杨虎成结为至交,在1938年的革命根据地,“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阎锡山发动“晋西事变”的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把重要军事情报传递给党组织,为党中央、毛泽东决策反击山西反共顽固势力争得了第一时间。  相似文献   

19.
续范亭同志,山西原平(原为崞县)人,生于1893年10月。高小毕业后,入山西太原陆军学校,后来与革命先驱续西峰等人从事革命活动,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他任山西远征队队长,率军参加攻占雁北重镇大同的战斗。此后,他遭到袁世凯的通缉和山西军阀阎锡山的反对,遂到陕西、察哈尔、绥远、河北以及北京、天津等地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活动。1924年,曹锟政府被推翻,北方成立国民联军,续范亭历任支队参谋长、第六混成旅长。1927年,任  相似文献   

20.
平凉有书院始于明初.在明清两代,平凉境内先后创办了13所书院,其中影响较大的有7所. 阿阳书院 明宪宗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知州祝祥在静宁州城隍庙西创建陇干书院,不久即废.至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静宁知州黄廷钰复建陇干书院于州署东侧,即今静宁县委所在地.院门向南,有“正谊堂”“托素轩”“洗心亭”等建筑.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知州王烜捐资置学田,重修陇干书院.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知州王赐均用700重金买田数十亩,建“亦乐园”,改陇干书院为“亦乐园书院”.他亲自教授,又捐资以供膏火,一时间,士子云集,文风大变.至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知州余泽春补修后,更名为阿阳书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