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直接、最具体的目标,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如果农民增收这道“坎”跨不过去,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整个新农村建设就会延缓步伐甚至拖了后腿。要实现农民增收,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显然是个“牛鼻子”。要牵住这个“牛鼻子”,就必须优化种、养区域布局和农产品品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持“求佳不求大、求优不求全、求特不求同、求精不求多”的指导思想,走特色化、精品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学会在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之间“弹钢琴”。要学会“…  相似文献   

2.
陈菁  唐正芳 《当代广西》2011,(17):12-13
农产品因其“酸甜苦辣”的不同味道让人喜爱有加。 然而,近年来各地农产品滞销的状况时有发生,特别是在今年,广西由于受天气异常、农产品信息发布渠道不畅通、信息不对称等影响,农产品销售问题比较突出,增产却不增收,这让农民尝到了“酸苦辣”的滋味。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提出,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解决三农问题的目的,是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核心是实现农民增收。实现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就是大力发展新经济组织,推动农民转移创业。  相似文献   

4.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最终体现。要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确保农业增效,实现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促使农民收入增长方式从“数量速度型”向“结构效益型”转变。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总书记在“五一”期间视察天津工作时多次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为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结合从事人大农村工作的体会,谈谈如何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问题。这个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问题的关键。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大问题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收问题。近年来,南充市立足川北丘陵地区人多地少、农村经济欠发达的现实,以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针,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作为助农增收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大事来抓,收到显著成效,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颇具特色的“南充经验”。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南充经验”是西部农业欠发达地区,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富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组织农民去致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要“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这是提高农民市场经济地位,增加农民收入,帮助农民走出一家一户搞农业的困境,争取把农村的问题解决在经济领域的重要途径。为此,国家正抓紧制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以更好地解决小农户和大市场的对接问题,不断提高农民的经济组织化水平,规范和推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的重要途径主持人:要提高农民综合增收能力和农业竞争力,农业产业化就成了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目前农村经济存在哪些制约农民增收、不…  相似文献   

8.
2004年,淮安市委先后两次组织全市机关干部开展全民创业调研服务月活动,旨在动员全市更多的人投入到创业的大潮中去。实践证明,全民创业是发展内生经济的主要动力和根本途径。本文就本人在淮阴区新渡乡的调研情况,对农民的增收和创业问题谈一点想法。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确是当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我国农村的长期稳定和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长久持续发展。增收致富之心人皆有之,问题是如何去增收。目前,农民增收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制约:一是土地资源稀缺。新渡乡现有分地人口21794人,耕…  相似文献   

9.
“一推双带”活动。即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带动农民素质提高、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吉林省通过开展这一活动,实现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壮大县域经济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农民素质.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建国后,中国农村经济的兴衰沉浮与农民产权的变革息息相关。工业化建设导致农民产权的异化,造成农村经济的衰败。后来的调整与改革,又促进了农民产权的同化,造成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改革仍然有不彻底性,最终造成农民收入的停滞和“三农”问题的出现。因此,为了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和建设新农村,需要继续深化农民产权改革。  相似文献   

11.
农民增收长期处于艰难“爬坡”,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大困扰。原因虽然多方面,但人的因素乃是主导。我省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不高,农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偏低,受过技能培训的不多,掌握1-2项实用技术的不多,而且不同性别和地区之间的差异及发展也不平衡。现有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导致了农民生产技能单一,既不适应经济发展水平要求,更不适应新农村建设对新农民提出的新的要求。对“新农民”的认识,我们不能停留在普通的“庄稼汉”这一概念上,也不能停留在先前所推崇的“行家里手”、“能工巧匠”这一层面上。要围绕新农村对新农民提出的…  相似文献   

12.
钟严 《今日海南》2013,(9):28-29
建省办经济特区25年,海南这块土地气象万千。但“三农”问题,尤其是农民收入问题一直是个“老大难”。多数农民不富裕.少数农民甚至在贫困线上挣扎。海南是热带农业大省,农民增收问题直接关系国际旅游岛能否按期建成。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沾化县大高镇人大通过组织代表为农民增收致富“跑龙套”、当好“勤务兵”,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唱好“增收戏”,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
马关是地道的农业贫困县,经过全县上下几代人为之努力,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与内地及发达地区相比,我们的发展速度仍然十分缓慢,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农民增收难度更大。“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民不富官施不好或施不了政,民不乐则不可能有执政的良好环境。”居于这样的认识,马关县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农业发展经济就上去、农民增收农村就稳定的思想,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干部以农为本,深入农村、接触农民、了解农事,千…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建设如果不实现农民的增收,最终就是一句空话”。全国人大代表、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县委书记阿汝汗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的发言中,为农民说了句最关键的话。前郭县就是紧紧抓住了这一点,所以在经济发展中实现了民族团结,政通人和,财政收入跃升为吉林省的第二位,在落后的吉林省西部独树一帜。“十届四次人大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要问题就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和农民的持续增收,‘十一五’规划纲要也提出了农民生活宽裕的要求,作为党的干部必须带领农民走出一条增收的新路。…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我国农村和农民经济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城镇化水平不高,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的出路只有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化转移,从而大量减少农民的数量。因此,加强小城镇建设,以较快的城镇经济发展带动农村经济,进一步带动农民增收,是当前的紧迫任务,也是今后的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17.
“绿色证书”即农村劳动者的岗位合格证书,指农民经过培训和实践具备从事某项工作岗位规范要求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后,经当地政府认可的从业资格凭证。“绿证”工程是建立和完善“绿证”制度,培养农民技术骨干,实现科技兴农战略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九五”期间,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在11个乡(镇)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问题开办了 58个“绿证”班,共培训4044人,其中民族地区15个班,培训958人。“绿证”学员学以致用,带动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利益问题,当前农民利益的焦点是农民增收问题。从我们党和政府的政策看,确实非常重视农民的利益。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我国农民受益表现最突出的是农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最快的是两个时期,即1978—1985年和1992—1997年,这两个时期农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都与农产品价格大幅度提高有直接关系。但从90年代中期以后,增长速度减缓。在造成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诸因素中,农业减收是当前的主要原因。在我国农业进入了新阶段后,如何维护农民利益,中央提出了“新思路”。这一“新思路”有着深刻的内容。占全国总人…  相似文献   

19.
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与关键,农民增收问题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和农民切身利益。农民增收困难,既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的现实反映,也是国民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集中体现。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既需要具体的政策措施,也需要适宜的体制环境。  相似文献   

20.
对当前农民经济利益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农民减负、农业增收、农村稳定、农政效率已成了“十五”期间经济发展中的大问题。农民的经济利益是“三农”问题的根本体现,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保证农民的经济利益,切实提高农民的经济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