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向阳 《学理论》2009,(11):207-208
高校实施“青马工程”必须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才能取得实效。因此,高校在实施“青马工程”时,必须重视加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党的领导的信任教育,以推进该工程的全面实施。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这与十六大报告有关信息化的论述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体现了我们党对工业化和信息化认识的不断深化。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到“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准确把握了现阶段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实际,抓住了信息化与工业化关系的本质,即信息化的发展与传统工业化道路不同,走的是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它的精髓在于通过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  相似文献   

3.
李培  田建强  贾珍荣 《学理论》2010,(6):130-131
文章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出发,在深刻理解其内涵基础上,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贯彻和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文章旨在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黄兰兰  刘怀 《学理论》2010,(5):199-200
“项目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主持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行组织起来,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在组织和设计过程中,采取模拟项目设计的形式安排学生自主完成项目任务。在评价方法上采用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5.
任培江 《学理论》2009,(11):152-15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最好的时期,其中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始终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确定了我国新的历史时期迎接和适应世界新局势的总对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也是我国教育质量保障事业发展的指示灯,我们将抓住时代契机发展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事业,促进我国当代教育的进步,逐步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当今时代是要求人们必须终生学习的时代。当前正在开展的“三讲”教育把讲学习放在了首位,其实讲学习并不仅仅是“三讲”期间的事,而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周恩来总理早就要求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讲学习对于我们党来说,首先是一个政治问题,是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问题。公安机关作为国家专政的工具,接触群众的机会多,每个民警在执行公务中的一言一行不仅仅代表他个人,而是代表国家,因此,应该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要具有高水平,首先必须努力学习,尤其是当前更应该讲学习,这…  相似文献   

7.
李映 《学理论》2009,(29):215-216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美德之一,孔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①这一品德和行为在现代社会仍十分重要,也是社会应大力弘扬和提倡的。但是随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时代变化,人们的思想、人际关系、社会风气等都产生了巨大变化,导致人际关系的淡漠化和物质化,正义和道德崇尚的缺失,见义勇为成为一个极为沉重的社会话题。针对学生思想中的一些不同认识,我们在教育中要把握三个问题:第一,见义勇为是公民社会责任感的体现;第二,要健全和完善有关见义勇为方面的法律法规;第三,把法律衡量和道德评价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新修改的《工会法》 把工会组织在我国 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新阶段中的作用与地位提到了历史与法律的高度。工会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与纽带,如何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思想统领工作的全局,如何从巩固执政党的阶级基础的高度,深入群众,组织群众,最大限度地团结群众,这是我们在构建教育工会工作新格局中的核心问题。一.突出“三个维护”,狠抓“三项工程”,是新时期上海教育工会的性质、任务所决定的,也是落实“三个代表”思想的必然要求工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大的群众团体,群众团体的性质决定了工会组…  相似文献   

9.
詹灵杰 《学理论》2009,(19):166-167
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那么,如何应对呢?笔者认为,高校学生党支部与“青马工程”是做好这些工作的新载体,它们在政治使命、价值追求、党建需要和工作主题上的关联性为其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0.
信息化是知识信息经济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体现。通过SWOT分析法对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和信息化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认为加快信息化是推动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突破口和根本出路。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掌握核心技术、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合作等,引起人们对信息化的重视,从而实现长株潭地区的稳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向征 《理论导刊》2021,(3):87-90
“情”“理”“法”是协调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主要依据,“情”是基础,“理”是“情”的规则化,“法”是尽“情”适“理”的设计。三者虽在目标和源生上具有一致性,但在社会生活中却常以矛盾的形式引起人们的关注。不同的文化视阈下,对“情”“理”“法”的关系看法不尽相同,三者以一种哲学式的否定之否定的逻辑不断相互促进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结合我国的文化特征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促进三者融合互通,建构完善与“情”“理”精神相一致的法律制度体系,杜绝不合乎现代社会之“法”的“情”“理”对“法”的干扰,善用中华文化之“情”“理”释解现代社会之“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离骚>中的"求女"和<洛神赋>中"恋爱"情节的比较分析,指出这两篇的作者在思想上有相通之处,"求女"与"恋爱"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作者对美政理想途径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3,(34)
《春秋左传》中展现了对礼的不同理解,一种是俗常之礼,认为礼是一种仪式;一种是《左传》之礼,认为礼不仅仅是指礼仪,更重要的是礼治,即将礼与实际政治功能联系在一起;一种是孔子之礼,认为仁是礼的内在根据,只有依仁而行的礼才是人所必须守护的价值。这些不同的理解表明了对礼的认识,由形式转向实质,由外在转向内在,礼的含义得到不断的深化和丰富。  相似文献   

14.
非常"男""女"     
王奇伟  谭宏姣 《学理论》2009,(30):236-237
针对近年来网络中流行的新词族“X男”“X女”,本文运用描写与解释的方法,从“草食男—肉食女”、“肉松男—干物女”、“凤凰男—孔雀女”、“型男—索女”这四组有关男女的新词语的词源,词义特点,流行动因等角度作出初步分析,并揭示出它们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5.
《年轻小伙子古德曼·布朗》是纳撒尼尔·霍桑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深受无数读者的青睐,也得到了无数批评家的赞美与肯定。利用颇具邪恶色彩的背景,故事探讨了人们内心深处对其信仰的不肯定。通过解析人物与邪恶罪行之间的关联,阐明了什么是黑色力量。通过对故事所用象征手法及其他写作手法的分析,旨在进一步剖析作品及其作者本身给读者所带来的黑色印象。  相似文献   

16.
“全球伦理”与“文明冲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1993年9月在美国芝加哥世界宗教大会上发表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希望能在不同化传统中找到某些维护世界和平的伦理原则,找到“一种最低限度的基本共识”。这是一个值得认真讨论的非常重大的课题。对此本提出四点看法:寻求伦理观念上的“最低限度的共识”很有意义,因为人类在伦理问题上必定有其共同的方面,必定存在可以为不同化传统的民族与国家共同接受的伦理准则;寻求“全球伦理”需从各个民族化传统中吸取资源,在尊重各民族化传统的伦理价值的基础上,发掘和利用有利于构建全球伦理的思想和观点:寻求“全球伦理”必须关注当今人类存在的重大问题,如“和平与发展”问题、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环境问题等;“和而不同”应是寻求“全球伦理”的原则,此原则不仅对消除不同国家与民族间的矛盾、冲突、战争有正面的积极意义,而且亦是推动各国家、各民族化健康发展的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7.
自周初德治主义的萌芽至汉朝中国伦理传统“德治”模式的确立,其间历经管仲以法为主的德法结合论、孔子的以德治国论、荀子的礼法并重论等治国理论。然而,基于批判秦朝“法治”实践发展起来的汉朝治国模式,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下走向了纯伦理化的“德治”。与之相应,其培养“德治”主体道德素质的“治德”范式呈现为片面的伦理型特征。自汉至清历朝历代由盛而衰的“德治”循环实践证明:伦理型“治德”前提下的“德治”陷入了“德治”悖论。化解“德治”悖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选择是全面认识、借鉴吸收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治国理论及其“治德”范式,促进“治德”的伦理制度化。  相似文献   

18.
自从"华盛顿共识"诞生之后,修复甚至反对"华盛顿共识"的各种"共识"和"模式"不断涌现,世界各地不同国家之间有不同的国情差距,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的某一国或某一地区的"共识"或"模式",但是在宏观领域和大趋势上具有一些"共性",而这些"共性"就是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剖析各种"共识"和"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找到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才能真正促进本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哲学中的"和",包含"协和万邦"、"保合太和"、"和与同异"、"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和实生物"等一些基本命题,这些命题中的"和"都是对"多样性"的一种追求,分别代表不同的矛盾解决方式,而不是只讲"融合"这一种方式."和"本身就是多样性,就是多样性的统一;将"和"的思维运用于事事物物,就可得到各种不同的矛盾解决方式.既包含"求同存异"的解决方式,也包含"保存对立面"的解决方式、"增损对立面"的解决方式、"拒斥对立面"的解决方式、"在矛盾双方此消彼长时不偏倚彼此"的解决方式、"双方同归于尽"的解决方式,等等.所有"矛盾解决方式","和"都可以容纳,因为这正是"和"之本义所在.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7,(4)
先秦儒学作为私学追求的是成就己身,儒家后学提出的"慎独"修身成己思想充实了儒家私学"为己"的理念。在春秋战国儒学不受诸侯喜好的现实环境中,儒家私学作为"为己之学"在讲学育人和传承中面临着践行危机。如果把"慎独"思想中的"修身成己"与儒家"为己之学"中的"为己"结合起来,儒家私学危机就可以迎刃而解。可以说儒家的"慎独"思想与儒家私学作为"为己之学"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