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太原市装备制造业的薄弱和落伍,严重制约着太原市的率先发展。振兴太原装备制造业:一是以信息化促进我市装备制造产业结构升级;二是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装备制造产业技术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改造投资效益;三是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四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社会化大生产;五是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装备国际化程度;六是注意人才和职业经理人流失问题。  相似文献   

2.
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一五"和"三线"建设以来建成的德阳装备制造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具备了相当规模的产业体系,集中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生产制造人才.  相似文献   

3.
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四川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最重要的是搞好人力资源开发,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的开发。因为跨越式发展就是要跨越常规发展的一些阶段,在较短的时期内摆脱落后。而要做到这样,就必须利用后发优势,直接采取先进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而四川目前的人才状况,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才总量不足;二是高新技术人才缺乏,外向型复合型人才缺乏,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呼唤新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目前,农村文化存在四个“不适应”:一是文化投入与农民强烈的文化需求不适应;二是文化工作形式与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不适应;三是文化活动载体与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不适应;四是农村文化人才与庞大的服务对象不适应。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农村文化活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二是处理好农村文化工作内容与载体的关系;三是处理好“增长”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一、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取得的成绩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形成了门类齐全、初具规模、优势突出的产业体系。2014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值稳居世界首位,产业规模突破20万亿元,占全球比重超过1/3,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占装备制造业比重已超过10%,成为中国制造从低端走向高端的重要里程碑。我国多数装备制造产品产量世界第一。2013年发电设备产量1.2亿千瓦,约占全球总量  相似文献   

6.
沈阳是我国大型装备制造基地,近些年发展很快,但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沈阳装备制造企业跨越式发展的主要障碍。本文从技术创新、产业集群、结构变革等方面探讨促进沈阳装备制造业的振兴之路径。  相似文献   

7.
《奋斗》2013,(11):28-29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今后一个时期国家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具有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特点。我省作为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应发挥基础优势,构建核心竞争力,抢占发展制高点,向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迈进。  相似文献   

8.
基于辽宁以核心制造企业为主体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特征,从网络链接和资源组织角度对集群企业研发合作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以沈阳铁西装备制造聚集区为载体,以沈阳经济区为制度创新试验区,着力打造装备制造业世界级研发中心,探索教育、科技、经委"三位一体"的技术创新管理体制,组建辽宁装备制造行业协会,建立制度化的技术研发长效机制和国产化激励机制,提出构建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机制和企业研发人员补贴制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唐山市丰润区依托龙头企业,立足产业基础,明确了建设装备制造业强区的目标,把装备制造业作为立区产业来培育、作为高端产业来打造,定方向、抓龙头、建平台、重创新,实现了装备制造业由小到大、由大到强的转变。经过几年发展,在如今经济普遍下行的大环境下,丰润先进装备制造业依然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行业门类多样、产品附加值高。目前拥有的166家装备制造企业涉及了装备制造业七大类中的六大  相似文献   

10.
正初冬时节,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室里,学生们正专注地在电脑前跟着老师学习编写操作代码。一扇玻璃门之隔,几个老师正在研究新到的机器人实训设备。这个以培养装备制造人才为主的学校,前身是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始建于1981年,是国家级重点中专、首批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贵州省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和贵州军民融合产业联盟理事单位。  相似文献   

11.
结合世界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及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和各企业的现实状况,提升其竞争力主要应有三条路径:立足于全球装备制造业的价值链范畴.探索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强国”和力争占领全球制造业价值高端的对策;立足于全国装备制造业的区域布局范围.探索我国培育和壮大特色制造集群的主要思路;立足于组织要素的协调联动发展,探索我国装备制造业各组织要素及利益相关方协调和联动的体制、机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12.
《唯实》2013,(12):55-57
<正>培育壮大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对地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在常州调研时指出,常州要瞄准智能装备等优势产业,努力打造一两个全国最高水平、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竞争高地。常州制造业之深厚基础为常州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打造"智慧常州"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智能制造装备是具有感知、决策、执行功能的各类制造装备的统称,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装备产品上的集成和融合。常州是长  相似文献   

13.
《实践》2019,(2)
正"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列为2019年第一项重点工作任务。自治区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思路明晰,从5个方面规划出了推动我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快煤炭、化工、冶金等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发挥现有产业基础和人才优势,支持装备制造企业改造  相似文献   

14.
中国制造2025     
<正>"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我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是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立足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需要,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人才为本等关键环节,以及先进制造、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提出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5.
当前,辽宁经济处于"滚石上山"时期,辽宁制造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转型升级进展艰难,结构性矛盾突出问题仍未改变。辽宁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握中国制造2025年和德国工业4.0战略对接带来的新机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创新体制机制,深化"两化"融合等方面实现突破。优化辽宁推进智能制造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依托科技创新发展智能制造业,培育高度信息化、智能化的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加大力度培养高技能综合型人才,推动辽宁省由装备制造大省转向智能制造强省。  相似文献   

16.
正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是推动贵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促进全省企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途径,是实现贵州千亿级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装备制造业是工业的基础。装备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将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其他产业产生巨大推动作用。根据相关研究表明,装备制造业对非装备制造部门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外溢弹性为7.996%;其次,装备制造业  相似文献   

17.
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路风雨一路歌。四川作为我国三大重装基地之一,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创造了无数令国人寿之自豪的业绩,但从未有过像“十五”这样持续快速发展的历程。“十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重大技术装备“1 8”工程发展战略的强力推动下,全行业广大科技人员、干部职工共同努力,在发电装备、重型机械、机车车辆、工程机械、航空航天及空管设备、石油钻采、数控装备、环保机械等重大装备领域勇攀高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四川装备制造业已发展成产业门类较为齐全,基础较为雄厚的现代制造业体系,已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589个,分布在装备制造业8大门类、44个中类、127个小类之中。2005年,四川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与销售收入双双突破1000亿元大关,分别达到1270亿元与1200亿元。这些成就不仅令国人骄傲,也令外国同行称奇。重装产业,正在构建四川工业的脊梁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制造的产品已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目前,我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而居世界第四位,中国已成为制造大国。东北是中国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的基地,在我国区域经济分工中举足轻重。优先发展东北地区制造业,可以为我国产业技术升级、农村经济发展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机械产品。但我们也要看到,东北地区制造业的发展还面临很多问题:国有经济比重过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技术装备老化,制造业发展能力较弱;制造业管理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人才结构不合理,…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先进制造业,即"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是"中国制造"的核心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做一个强国,必须把装备制造业搞上去。发展拥有传统产业基础的装备制造业,是黑龙江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面向新时代  相似文献   

20.
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主要有三个"不适应":一是农村基层组织功能与新农村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二是农村基层组织能力水平与新农村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三是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方法与新农村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