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一词是西方文化的产物,近代传入东方后,日本、中国的知名人士都依据自己的传统,并借鉴别国的理论,创造了“自我”的民族主义价值观。刘师培的民族主义思想即是一例:中国文化至上主义的夷夏观、西方及日本的集于一体。这表明,在传统与近代之间,民族主义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各领域都面临着深刻的危机,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也产生了激烈的交锋.在中国近代文化教育转型过程中,"中体西用"文化教育思想是中国近代文化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和指导思想.对"中体西用"文化教育思想内涵认识的深化,以及中国近代文化教育"采西学"内容的拓展,客观上加速了中国文化教育近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先进分子对中西文化认识的集大成者.孙中山从创立旧三民主义到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从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为"以俄为师",无疑是把西方先进文化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他既努力学习西方,又不照抄照搬;既反对中国封建旧制度旧文化,又结合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继承和吸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他不愧为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优秀而杰出的代表.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拥有五千年连绵不断历史文化的国家,中华文化在悠久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自己想象和建构世界的秩序图像,即集宇宙天道秩序、人文政教为一体的"天下"体系。当中国仍然深陷于中国朝代更迭的超稳定结构中,沉浸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时,现代性在西方世界加速生长,以民族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民族国家不断形成,并进而形成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现代世界体系。公元1500年左右的地理大发现,加速和深化了世界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与交往。古典中国的"世界秩序图像"无可避免地与西方近代以来的世界体系相碰撞。这种碰撞既是空间维度上的中西之间的碰撞,也是时间维度上的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碰撞,由此,带来的历史事实就是近代中国的现代转型危机。为应对现代性挑战,中国走上了以民族主义为理论基础来实现现代国家构建的道路。迄今,中国现代国家的构建仍未完成。  相似文献   

5.
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和日本两国在西方舰炮打开国门之后,分别开始了法制近代化的历程。尽管西方法律文化较早地传入了中国,但中国却在法制近代化的道路上步履维艰、进展缓慢,而日本却通过确立明治宪法体制,很快实现了由传统封建法律文化向近代资产阶级法律文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6.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在双向互动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内在联系。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条件。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促使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反对帝国主义与建立民族国家的革命目标,明确了中国内部的民族政策以及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也得到了升华,它将反对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奠定了中国各革命阶级合作的基础,唤醒了亿万中国民众投身中国革命以及融入国际主义情怀,塑造了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在中国近代革命中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上半叶,民族主义思潮已发展成当时中国诸多社会思潮中最有号召力且影响最广泛的一种思潮。它是中国人民的政治立场和文化选择,与近代中国法制变革互为表里,并制约着传统法制的现代化变革。守旧救国思潮并不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主流,代表其主流的是变革救国思潮。就发展大势而言,守旧救国思潮不断低落,日趋穷途末路,变革救国思潮日益高涨,不断加速推动着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一种文化民族主义的观点认为,西方文化已经进入了死胡同,资本理性和科技理性已经走向末路。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就要回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去寻找出路。然而,当今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事实提醒我们,文化民族主义要想达到民族文化自觉,必须在中西文化相互交流的大背景下,积极引导文化民族主义自觉发展,避免保守、自由和激进,使其与民族文化自觉方向一致,继承民族传统的同时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民族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9.
一、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的历史进程 (一)近代文化转型阶段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对外反抗西方列强侵略、对内反抗封建主义压迫的同时,对自己几千年悠久的文化进行了由浅入深、由物质到精神的深刻反思.首先是实用技术的反思.从鸦片战争,中经1861年开始的洋务自强运动,至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是"经世致用"观念复活,富国强兵呼声高昂,从器物上承认不如西方文明,而觉得有必要于此舍己从人的时期.接着是政治制度层次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一种文化民族主义的观点声称,西方文化已经进入了死胡同,资本理性和科技理性已经走向末路;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就要回到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前孔子”中去寻找出路。然而,当今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事实提醒我们,文化民族主义要想达到民族文化自觉,必须在中西文化相互交流的大背景下,积极引导文化民族主义自觉发展,避免保守、自由和激进,使其与民族文化自觉方向一致,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同时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民族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1.
梁漱溟先生将世界文化分为意欲向前的西方文化、意欲自为的中国文化和意欲反身的印度文化。他指出,向前要求的意欲是西方民主科学的精神根基,而向往民主科学正是当时中国社会的普遍思潮,由此观之,近代的中国想要强大,必先变"自为"之意欲为"向前"。然而,将西方式民主制度移植于中国的做法存在诸多问题,并不具有可行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因素决定了其与西方文化的殊异,盲目模仿西方将造成社会的混乱。  相似文献   

12.
在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台湾文学研究的学术发展脉络来看,当今日本观察台湾文学的两种学术路径。一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省日本殖民历史,将台湾文学视为大陆五四新文学的一个嫡系,在压迫与抵抗的殖民语境下生成发展的研究方法。另一个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通过引入西方文化研究、语言民族主义、民族国家等理论,强调日据时代"国语"(殖民地宗主国日语)的推广"形成以台湾皇民文学为核心的民族主义"。通过这一学术史的清理,我们可以解决近年来在日本学者与台湾作家之间发生论争的殖民历史的叙述方法与文化政治。  相似文献   

13.
自近代西欧民族国家形成以来,民族主义历时三百余年。世界在20世纪经历了三次民族主义浪潮的洗礼,世纪历史为之重构。其中发生在冷战后的第二次民族主义浪潮更为引人注目。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西方学界已经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而中国对民族主义问题的全面研究则开始于19世纪90年代的冷战后时期。伴随新一轮民族主义运动的发生和发展,国内已然形成了当代民族主义“研究热”。现侧重近年来学术理论界有关研究观点综述如下。 一、民族主义概念及其定义 民族主义定义迄今数以百计,大体可归类为意识形态、政治理念、文化价值观念、民族情感或民族心理等。因此,给“民  相似文献   

14.
"自由"这一语词在中国早已有之,《史记》中就已出现"言贫富自由,无予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比如儒家文化中的"从心所欲不逾矩",道家文化中的"自然无为逍遥游",释家文化中的"觉悟心性得解脱"等,都内生有某些"自由"之基因。这种"基因"为近代西方"自由"在中国的嫁接提供了"母本",从而使得中国近代自由理论始终包裹着"中国"这个真核。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西方列强铁船火炮的侵略和大量商品及资本的涌入,近代西方思想文化也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和渗透。建立于日益发达的商品经济基础上的近代西方文化与建立于长期宗法氏族社会基础之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激烈碰撞。这使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空前的挑战。与之同时,中国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了艰难的转型与更新。面对近代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挑战,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的争论。中国传统文化应坚持还是抛弃?如何对待西方文化?中国文化的出路何在?对上述问题的不同态度,形成了此时期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其中,关于法律文…  相似文献   

16.
论洋务运动时期的西学引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但并非直线地扩伸。中西文化的结合才是近代文化的主要形式。中国在西方的冲击下,借鉴西方文化,发挥中华文明固有的融合力,变外来为内在,才建立起近代文化。 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作为一种高一层次的科学文化长驱直入,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阶层,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古老的中国  相似文献   

17.
李寒梅 《外交评论》2013,30(1):91-109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日本兴起的新民族主义潮流,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新形态的民族主义。其主要成因在于冷战的终结和全球化的迅猛推进,以及日本向后现代、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其基本诉求是重建日本人的民族国家认同,以恢复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重新焕发日本民族的活力。其主要方式是重新回到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价值中,以建设"强日本"为目标,挖掘民族历史中曾经有过的"辉煌"和传统文化价值中的日本特性,以重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强日本"的国家目标寻找理论根据。其主要特征包括:天皇作为凝聚国民的核心或者民族认同核心的作用明显下降;在国家认同和国民统合的建构方式上,国家的作用重新凸显;对美国的依附和内向性,超越左翼与右翼。日本新民族主义的发展变化蕴含着危险性的一面,极有可能成为国内政治寻求出路的工具。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在西方船坚炮利的打击下,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近代思想文化变动的核心是如何摆脱民族危机,争取国家民族独立自由。因此,呈现出新旧思想迅速交替,多种思想庞杂并存的特点。由于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源远流长,使得近代的思想先驱们对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的认同经历了非常痛苦和艰难的选择过程。即从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全面排斥,到用思想文化的民族表现形式去组合西方文化要素,到中西思想文化的全面融合这样一个过程。近代思想文化的变动过程实际上是中西思想文化双向较量、认同、融合的过程,中学与西学之争成为贯穿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19.
日本近代的变革发展,并非一味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技术,而是将日本已有的传统文化核心和当时世界各国先进的制度、技术吸纳融合,将“兼得”思想运用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兼得意识”影响了近代日本道路的每一步发展,在日本近代化进程中发挥了关键而积极的作用,成就了日本在世界近代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主要是将现代性价值中的"平等"与中国近代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其内容涵括民生主义--"贫富均等"个人人权的表述;民权主义--民众公权与精英治权相平衡的构思;民族主义--国家主权平等的文化追求.三民主义对中国近代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它又蕴含着无可规避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