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议面子观     
小议面子观雷登荣对于“面子”,尽管见解不尽相同,却人人都爱“面子”。有的领导干部乃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单位的头面人物,“人大面大”,自然更应该要些“面子”。然而,往往有些“很要面子”的同志,却常常“很丢面子”。一是见“面”必争。凡事都争自己说了算,“老子...  相似文献   

2.
“面子”的本意是指附着于“里子”(事物的内质)之上的表皮和外壳。“面子”的引申义主要有两层:一指“情面”,二指“脸面”。情面乃“人情”也。人情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角落。其在现形式多样与实际功能各异自不必细说;脸面与人之尊严有关。尊严,有人视其如同生命而倍加珍重,有人则视其如同草芥而不屑一顾。由此反映到人的脸面上,就有“薄脸皮”与“厚脸皮”、“要脸皮”与“不要脸皮”之分。只是,从“要脸皮”又引申出“假脸皮”,则另当别论了。  相似文献   

3.
对“面子”,尽管各人见解不同,却为人人所知,且天天与人相随。人们接触的面越大,就越避不开“面子”。领导干部乃是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地区的头面人物,自然就更应该要些“面子”。  相似文献   

4.
以整风精神开展的“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党性党风教育,要求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每个处以上党员领导干部,都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勇于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好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这对解决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党性党风方面的突出问题,确保“三讲”教育的质量,是十分必要、至关重要的。在自我剖析、批评与自我批评阶段,正确看待威信与“面子’划问题,将会有助于“三讲”教育的顺利开展。首先,要扫除思想障碍,正确认识威信与“面子’他问题。应当指出,在“三讲”教育中,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能够以党和人…  相似文献   

5.
膝盖与尊严     
梁发芾 《廉政瞭望》2010,(11):68-68
俗话说,“男儿膝下有黄金”。因为男儿的膝盖事关尊严、面子、人格等等,轻易是不能弯曲下跪的。  相似文献   

6.
仅仅因为儿子未完成作业被老师“教育”了一顿,学生家长便纠集数人将老师殴打至死——这是近日发生在陕西铜川耀州区南街小学的一个令人震惊的惨剧。被害人邱淑娥是该小学的语文老师,带头行凶者张宏文则是她班上一名学生的父亲。一位被邻里们称“为好人”,曾获“过陕西省优秀教  相似文献   

7.
拍案惊奇     
《廉政瞭望》2011,(16):42-43
在受到一名学生索耍高分的持续威胁之后,南京一所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的教师杨华(化名)报了警,以“维护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尊严”。而让杨老师不解的是,老师和领导们明明知道真实成绩对学生意味着什么,还默许学生“跑分要分”。  相似文献   

8.
<正>教师训斥孩子是中小学尤其是小学常见的场景:老师怒目圆睁、声色俱厉,大部分被训斥的学生低着头、垂着眼,也有极少数学生昂首对峙,大声反驳,而这种反驳常使老师的批评变本加厉,师生关系陷入紧张状态。最后的结果常常是老师带着有色眼镜看犟嘴的学生,而这些学生也戴着有色眼镜看老师,师生关系日益恶化。师生间矛盾的焦点在哪里?面子。不难看出,老师用呵斥的方式在屡屡撕破孩子的面子,而孩子一次又一次以反抗的方式在为自己找回面子。面子与自尊互为表里,形于外是面子,存于内是自尊。  相似文献   

9.
“是‘健康工程’帮我解除了病痛,如果不是学校每年组织我们进行体检,如果不是医院大夫的及时诊治,后果真的不堪设想,感谢学校领导对我们这些教职员工的关心。也感谢学校党委近年来开展的‘健康工程’。”这是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叶丽雯老师的肺腑之言。在前不久学校进行的例行体检中,叶老师被查出患有乳腺癌。由于及时住院治疗,如今叶老师又回到了她热爱的工作岗位上。叶老师所说的“健康工程”就是天津财经大学党委实施的“凝聚力工程”中的一项子工程。  相似文献   

10.
领导干部心理问题解决方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为新时期干部素质建设指明了方向。心理素质是干部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健康是身体和行为健康的基础,是成就事业的前提。我们要切实有效地解决领导干部心理问题,真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党政领导干部队伍。  相似文献   

11.
言论集萃     
《先锋队》2004,(13)
撕一撕“面子”又何妨“给点面子嘛。”这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有的人劝人干杯说这句话,求人办事说这句话,甚至为违纪违法者说情时抛出的也是这句话。而不少人确实较看重“面子”,有的领导干部就是在“给点面子”的乞讨声中,做了面子的俘虏,喝了不该喝的酒,吃了不该吃的饭,做了不该做的事。既然“乞讨面子”不是一种好作派,所以对付“面子乞丐”,有时撕撕面子又何妨。(杨润)诚实永远是政府的上策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为广州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官员上课,他在谈及政府应如何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指出:“诚实永远是上策。”道出了现…  相似文献   

12.
法律信箱     
未成年人在学校应该享有21种权利,这是中国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在其《未成年人法学》一书中特别强调的。在这些权利面前,一些看似合理,或者已经被教育机构实施了多年的规章和制度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有的学校在处理违纪学生时,采取停课处罚,实际上侵犯了未成年人的教育权;老师殴打学生致使其身体受到伤害,学校的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发生倒塌、坠落等情况造成学生伤亡,学生在体育课、实验课、劳动课等课堂上或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学校在用药时没有尽到说明、保护、注意、照顾的义务而发生伤亡,实际上侵害了未成年人的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老师对学生罚站、放学  相似文献   

1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英语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才会有很大的提高。英语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对低年级学生而言,学习积极性很好激发,因为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表现欲很强,教师上课只要稍一调动,学生就跃跃欲试,“小手如林”。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课本知识难度的加深,他们不善于表现自己了,有时候很沉默,爱面子,害怕出错,不大愿意表达,学习兴趣开始慢慢减退。那么,如何持续激发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值得我们小学英语教师深思的一个问题。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希望能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4.
面子问题     
快乐大叔 《党课》2012,(15):95-96
中国人办事讲究面子,而面子最初代表的其实就是人的一张脸,因而才有了所谓脸面一说。综合词典以及“百度百科”中对面子的解释有以下几种:脸;面颜体面;光彩照人;情面、情分;物体的表面;事情或道理的外表;中国社会中存在并运行的“潜规则”……面子还指在人生过程中步步高升,借由自身成功和他人夸耀而获取的名声,也是借由个人努力或刻意经营而积累起来的声望。在具体表现方面,往往给了一个人面子,就是尊重了这个人的人格;而扫了一个人的面子,就是无视了这个人的自尊心,实际上等同于一种轻视乃至于蔑视。  相似文献   

15.
“政绩”与○“实绩”●张洪伟“政绩”与“实绩”指的是领导干部为政期间,在为民服务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这两个词汇只不过是一个意思的两种不同说法而已。所以,有多大的“政绩”就应有多大的“实绩”。然而,目前有的人却认为:“政绩”只指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干了哪些事...  相似文献   

16.
百家诤言     
有句俗语说:骂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脸。相互间的矛盾都到了伸胳膊蹬腿的份儿上,还要控制着拳脚不能落到对方的脸上,这是为何呢?因为在吾国,人们把脸面看作是尊严与自尊的象征。不打脸,即为“士可杀不可辱”之意也。所以,吾国之人,皆爱面子,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  相似文献   

17.
一、生命体验的教育“到位” 优质学校把人人“享受教育”作为最高价值目标,优质教育品牌内蕴着高质量的核心价值追求,那就是把学校建成师生共有的“福地”,把教育过程变为具有价值意义的生命享受,变为自己健康、幸福成长的活动。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培养高雅的思想、高尚的情感,塑造文雅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人格,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使师生都能、享受人的价值、尊严和意义。为教师的事业与人生添彩,为学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基,这正是雅行教育发展的永恒动力。  相似文献   

18.
施玉霞  罗柏树 《学习月刊》2012,(10):123-123
在技工学校从教10年来.发现无论是哪个年级的哪个班.都有一些厌学的学生。他们日常表现为不遵守校纪校规、不遵守课堂纪律,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严重的还发展到当老师在课堂上管教他时.他能公然反抗甚至辱骂、殴打老师。那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是什么.又该怎样消除厌学情绪呢?  相似文献   

19.
星期天与朋友饮早茶,贵州老乡 W1君有女初长成,已出国留学在伦敦上大一。她最近有一门课吃了个大鸭蛋。原来,初入外国教师门下,交一篇论文,她“拷贝”了一段网上“产品”, 让老师“考证”了出来。结果,辛辛苦苦写的“论文”,就这样因一段不足200 的文字,被老师斥为“抄袭”,得了大零蛋一个。“在创新中重复的效用是 0”,评语中外国老师如是说,对其中国的老师,似乎也颇有微词。  相似文献   

20.
称谓的尴尬     
我的朋友到一个单位联系工作,因为叫了接待人一声“师傅”,使对方怫然不悦。“都什么年代了,还有叫师傅的吗?哪怕叫一声老师呢?”那位“师傅”愤愤地说。对此我感想颇多。 30年前,师傅们进驻学校之后,当被学生们称为老师时,师傅们就会更正学生:不要叫我老师,要叫师傅。不愿被称为老师不是因为自知没有学问,而是由于当时老师的地位不如师傅。今天,人们则更愿意被称为老师而不是师傅,是因为老师比师傅的社会地位高了。 到朋友、同事家串门,该怎样称呼他(她)的爱人,一直使我很挠头。见面的时候可以用“你好”搪塞过去,但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