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井冈山革命时期,红军在井冈山上消息闭塞。要了解国内外的大事和形势,只能通过敌人的报纸。  相似文献   

2.
海鲁德 《世纪桥》2011,(2):33-33
井冈山革命时期,红军在井冈山上消息闭塞。要了解国内外声与大事和形努,只能通过敌人的报纸。  相似文献   

3.
《党史文苑》2009,(4):F0002-F0002,F0004
(上接封四)井冈山精神研究的责任感使命感;要紧密联系实际,进一步扩大井冈山精神研究的创造力影响力;要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井冈山精神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对于如何进一步推进研究会的工作,刘上洋强调指出,要深刻理解“井冈山精神是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含义,在这方面进一步加强研究:要深刻领会井冈山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并通过我们的研究与宣传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放射出新的光芒;  相似文献   

4.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踏上井冈山,与袁文才、王佐率领的农民武装联合,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次年4月,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余部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部胜利会师,组建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来成为井冈山斗争时期赫赫有名的“朱毛红军”。对于朱毛红军的创建和发展,中共中央当时曾通过各种渠道,设想以“太平军编制”对其进行改编,但终因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而搁浅。笔者通过相关史料查证,期望就这一史实秘闻的来龙去称作些梳理,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西江月·井冈山》写于1928年秋,是毛泽东在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后所作。黄洋界保卫战具有典型意义,成为整个井冈山斗争的一个缩影。这首词通过对保卫战的描写,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井冈山将士坚守根据地的英勇斗争精神,表达了毛泽东从容不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战略思想和雄浑气魄。  相似文献   

6.
李戈瑞 《湘潮》2014,(9):41-43
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组织领导了秋收起义。随后,面对强势敌军的进攻,毛泽东带领起义部队辗转上千公里到达井冈山。毛泽东通过当地党组织联系和介绍,说服了绿林武装,得以进驻井冈山,找到了革命的落脚点,保存革命的火种。1928年4月,朱德带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起义的农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  相似文献   

7.
井冈山是天下第一山。井冈山本身并不算高,也不算险,井冈山因革命而高。井冈山是一座英雄的山、胜利的山、光荣的山。我们可以设问,世界上还有哪座山像井冈山那样,与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支军队、一个国家的命运有如此紧密的关联?井冈山之所以是天下第一山,是因为井冈山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篇之作,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光辉起点。井冈山革命斗争中所培育的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全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之源头,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有了井冈山精神,才有了后来的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所以可以这样说,井冈山、井冈山精神是我们党的根和魂。  相似文献   

8.
《党课》2012,(7):35-37
井冈山精神 背景: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地区,领导井冈山军民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革命武装,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部分南昌起义军和湘南农军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相似文献   

9.
何斌 《世纪桥》2013,(9):77-78
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时期,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创造了井冈山红色文化。井冈山红色文化提高了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提升了人民军队的战斗力,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巨大支持,巩固了革命根据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井冈山红色文化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如何挖掘井冈山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发扬革命传统,这正是我们深入研究井冈山红色文化的真实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0.
何斌 《世纪桥》2013,(12):77-78
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时期,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创造了井冈山红色文化。井冈山红色文化提高了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提升了人民军队的战斗力,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巨大支持,巩固了革命根据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井冈山红色文化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如何挖掘井冈山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发扬革命传统,这正是我们深入研究井冈山红色文化的真实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1.
《军队党的生活》2010,(2):78-78
1927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进军井冈山,开始创建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 80多年后的今天,井冈山已经成为一个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接待了一批批实地探寻“井冈山精神”的游客。许多人经历了井冈山红色之旅后,在体会文章中感慨道:“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巍巍五百里井冈……”其实,“五百里井冈”用在这里并不准确。  相似文献   

12.
在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80周年之际,我们不应忘记最早在井冈山地区领导革命斗争的袁文才、王佐。早在大革命时期,这两个曾被称为“土匪”的人物就在共产党领导下在井冈山地区从事革命斗争。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所以能够在井冈山站稳脚跟,并从井冈山开始走出一条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袁文才、王佐这二位井冈山双雄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3.
景玉川 《党史文苑》2009,(12):38-45
井冈山在江西省吉安市境内,年年游人如潮。很多游人只知井冈山,不知吉安,更不知井冈山自古就属吉安府管辖。  相似文献   

14.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以及井冈山斗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教训。它的特殊历史意义以及起义中共产党人所表现出的革命理想和品格,经井冈山革命斗争实践,已经融入了井冈山精神之中。井冈山精神涵盖和吸纳了秋收起义中共产党人的精气神。  相似文献   

15.
根据组织安排.2009年3月20日至26日.我参加了中组部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举办的“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保持优良作风”专题研究班。由于学院科学安排,学习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多样,学习效果明显。在短短7天时间里,通过读书学习、专题讲座、现场点评、亲身体验.使我们了解到了党的光辉历史.学习到了井冈山革命精神,启发了我们的理性思考。通过学唱革命歌曲,观看文艺演出,让我们感受到了井冈山精神的艺术熏陶,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派巴山人上井冈山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中国工农红军的摇篮。巴山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毛泽东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关键时刻,对巴山人的信赖。毛泽东正确地依靠和使用了巴山人徐彦刚、游雪程、陈伯钧等人首批登上井冈山,做王佐、袁文才的工作。徐彦刚等人没有辜负毛泽东的殷切期望,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立了首功。1927年9月中旬,毛泽东在起义军进攻长沙失利,处境十分危险的情况下,当机立断,命令部队到浏阳县文家市集结,放弃了攻下长沙的计划,开始向井冈山进军。在向井冈山进军途中,毛…  相似文献   

17.
《党建》1997,(8)
弘扬井冈山精神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吉安地委委员宣传部长胡龙生井冈山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这块红色的土地,不仅养育了中国革命的一代英豪,而且培育了光荣的井冈山精神。吉安地区是井冈山所在地。近年来,吉安各级党组织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推动了全区两个文明...  相似文献   

18.
汤根姬 《湘潮》2006,(11):55-55
在毛泽东的一生当中有3首词是因井冈山而作的,这就是《西江月·井冈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遗憾的是只有《西江月·井冈山》留有手迹。那么,毛泽东为何作《西江月·井冈山》,其手迹又是如何获得的呢?  相似文献   

19.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源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形势下弘扬井冈山精神,就是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创新弘扬井冈山精神的途径。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发挥井冈山精神的教育功能,让井冈山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放射出新的光芒。  相似文献   

20.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曾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为千百万人所咏诵。这是毛泽东1965年5月重上井冈山时写下的不朽名篇。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留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生动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