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从江县通过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利用并举,赋予"非遗"产业化发展和品牌化魅力。"以前藏在‘深巷’里,后来躺在‘名录’中,现在通过保护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好利用传承。"从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石朝玉告诉记者,从江县依托丰富的"非遗"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助推全县脱贫致富奔小康。71岁"歌师"传承民族文化"歌养心,饭养身,如果有一天  相似文献   

2.
在建设文化强国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已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作为生动刻写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活化石",对于彰显传统文化魅力、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非遗"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重经济价值开发轻文化价值挖掘、重外在形态保护轻内在精神弘扬的倾向,因而在从实践层面入手保护和传承"非遗"的同时,还应对其文化价值展开全方位的体认、解读和阐发。本组笔谈从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民众工艺等五个方面,分别就其与"非遗"保护之间的关系加以探讨,以揭示"非遗"的文化内涵,进而为促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建设文化强国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已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作为生动刻写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活化石",对于彰显传统文化魅力、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非遗"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重经济价值开发轻文化价值挖掘、重外在形态保护轻内在精神弘扬的倾向,因而在从实践层面入手保护和传承"非遗"的同时,还应对其文化价值展开全方位的体认、解读和阐发。本组笔谈从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民众工艺等五个方面,分别就其与"非遗"保护之间的关系加以探讨,以揭示"非遗"的文化内涵,进而为促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建设文化强国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已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作为生动刻写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活化石",对于彰显传统文化魅力、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非遗"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重经济价值开发轻文化价值挖掘、重外在形态保护轻内在精神弘扬的倾向,因而在从实践层面入手保护和传承"非遗"的同时,还应对其文化价值展开全方位的体认、解读和阐发。本组笔谈从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民众工艺等五个方面,分别就其与"非遗"保护之间的关系加以探讨,以揭示"非遗"的文化内涵,进而为促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一种蕴含着民族特质内涵的活态文化,正逐渐失去滋养它的社会环境和精神土壤。资金短缺、后继无人、创新能力差、政府支持力度小、社会认知度低……非遗项目生存堪忧、传承堪忧。  相似文献   

6.
在建设文化强国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已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作为生动刻写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活化石",对于彰显传统文化魅力、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非遗"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重经济价值开发轻文化价值挖掘、重外在形态保护轻内在精神弘扬的倾向,因而在从实践层面入手保护和传承"非遗"的同时,还应对其文化价值展开全方位的体认、解读和阐发。本组笔谈从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民众工艺等五个方面,分别就其与"非遗"保护之间的关系加以探讨,以揭示"非遗"的文化内涵,进而为促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建设文化强国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已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作为生动刻写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活化石",对于彰显传统文化魅力、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非遗"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重经济价值开发轻文化价值挖掘、重外在形态保护轻内在精神弘扬的倾向,因而在从实践层面入手保护和传承"非遗"的同时,还应对其文化价值展开全方位的体认、解读和阐发。本组笔谈从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民众工艺等五个方面,分别就其与"非遗"保护之间的关系加以探讨,以揭示"非遗"的文化内涵,进而为促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王琳 《当代贵州》2020,(1):54-55
非遗保护,贵州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早在2002年,贵州就出台了《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2012年,《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发布;2013年,《多彩贵州·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行动计划》实施;2014年,《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0年)》印发,明确省级财政在原有基础上每年增加非遗保护经费1000万元,并要求各市(州)、贵安新区及各县(市、区)也要建立非遗保护发展专项资金。  相似文献   

9.
正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近日透露,在已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去世人数已高达12.6%,我国正面临着非遗传承人后继无人的问题。他认为,为防止"人走技失"的情况,应尽快组织力量用口述历史、原生态记录、制作全程影像的方式,进一步加大非遗传承人保护力度,促进职业传承。2015年暑假,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孙正国教授组织的调研团队,对山东、湖北地区的非遗传承人生存状况进行了社会调查,也发现了"非遗后继无人"的尴尬现实。这边儿,一些非遗传承人年事已高,却难以过上有品质的生活;那边儿,不少非遗项目缺乏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在文旅融合的趋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备受关注,"非遗+旅游"如火如荼。贵州作为非遗大省,长期以来在非遗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上积极探索,既有效激活了非遗的生命力,又增强了文化旅游的向心力。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特推出"跟着非遗游贵州"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11.
正以多彩贵州品牌为依托、非遗为内涵、创意为灵魂、产业为支撑,多彩贵州风景眼文创园通过非遗展示,文化创意孵化、研发和学习等,促进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利用。"如果您想感受贵州建筑、民族服饰、银饰、傩文化,请往左边走;如果您想学蜡画、染布、剪纸,请往右边走……"5月26日,在多彩贵州风景眼文创园非遗博览馆内,讲解员正引导一批前来参加2019数博会的浙江游客体验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正2013年6月,婺源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对该县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调研。调研组通过实地查看华龙徽雕、朱子艺苑、"非遗"展示馆,观看了徽剧老艺人恢复剧目排练、2012级徽剧班教学成果汇报,以及召开座谈会听取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情况汇报,与"非遗"传承人、"非遗"保护传承基地负责人等进行了座谈听取意见和建议,全面了解《非遗法》贯彻实施情况,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一、主要成效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贯彻实施《非遗法》,在宣传学习、建章立制、"非遗"普查申报、传承队伍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和保护传承基地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  相似文献   

13.
作为民族的活态文化遗产,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在当今的重要性愈益凸显。如何有效的实现非遗的保护和开发?贵州在这方面有哪些优势和机遇?本刊就此问题专访非遗专家陈平。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青团》2024,(5):29-30
<正>作为中国民间剪纸分支之一的盐城建湖冈西剪纸,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剪法各异,栩栩如生,剪出的图案精巧细致,表现的都是民俗风情,在乡村一代一代流传下来。2023年,盐城建湖冈西剪纸被纳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团江苏省建湖县委将非遗文化传承与推进乡村振兴有机结合,通过“强队伍、搭平台、扩内涵”等系列组合拳,选树青年人才、团聚青春力量、讲好非遗故事,让非遗传承促乡村振兴有路径、有活力、有保障。  相似文献   

15.
正仙游作为千年古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美誉。仙游传统非遗文化异彩纷呈、各具魅力,有传承千年的游灯之盛,有精益求精的仙作之巧,有源远流长的九鲤之梦,有古朴优雅的戏剧之美,有独具风情的歌舞之韵,构建出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中,枫亭元宵游灯、仙游古典家具制作技艺先后于2006年、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  相似文献   

16.
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以保护为主,中央财政也设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但更多基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靠发展才能传承,希望国家设立一项非遗的发展专项资金。"3月7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贵州团小组会议现场,全国人大代表,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省级非遗"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彭原 《当代贵州》2014,(19):45-45
正日前,文化部主办的"城镇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多个专家指出,城镇化应循序渐进,不能断了"文脉",而且非遗保护要和生活连在一起,不能只成为博物馆的陈列品。随着现代化、工业化的突飞猛进,大量的自然村落开始因为并村、空巢等原因而相继消失。这些消失的村落随风消散,留下的是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传承。即便是得已进入人们视野并企图保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面临着诸多困境。城镇化建设亟待转变"赛跑"心态,才能让非遗保护走入正常的轨道。  相似文献   

18.
正贵州长期以来积极探索非遗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既有效延续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又增强了文化旅游的吸引力。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特推出"跟着非遗游贵州"系列报道,本期请看"非遗+文创"篇,了解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创意结合折射的文化魅力。"这些手拿包和丝巾都结合了本地传统的蜡染技艺,再由蜡染技艺师制作出来的!""真漂亮,给我拿几个吧。"6月28日,走进安顺市"山里江南"度假区文创园蜡染工艺体验馆,蜡染技艺师莫宗艳正在向游  相似文献   

19.
《实践》2021,(2)
正近年来,兴安盟盟委行署围绕加强兴安文化建设,扎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础性建设工作,实行政策性扶持和生产性保护并举,探索项目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相结合的现实路径,推动全盟非遗文化保护呈现出主体多元化、措施多样化、内容多面化的良好态势,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项目成功申报了兴安盟、自治区、国家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些独具特色的兴安盟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长足保护与发展。同时,盟委行署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不断巩固抢救保护成果,着力提高保护传承水平,进一步加强非遗人才培养和文创产品研发,推动兴安盟非遗事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张米  马乔 《新湘评论》2020,(3):26-27
前不久,2019“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揭晓,由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选送推荐的湖南雨花非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雨花非遗馆创办人郭存勇获评“2019非遗年度人物提名”,成为湖南唯一获奖者。这是对其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肯定和褒奖。自2015年郭存勇创办雨花非遗馆至今,359个非遗项目、200余名传承人在此聚集。近两年来,雨花非遗馆通过民办公助的模式搭建非遗人才孵化创新平台,以“非遗+旅游”等模式帮助传承人走向市场,促进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致力打造名副其实的非遗高地、文化胜地、人才福地、创新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