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6 毫秒
1.
《学理论》2016,(9)
研究以大学生为目标群体,以生命意义为视点,探索了核心自我评价与生命意义对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作用情况。通过对生命意义在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与挫折承受力间的中介作用机制的验证,探讨高校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生命意义与挫折承受力的关系。结果表明,核心自我评价对于挫折承受力存在直接效应,生命意义在核心自我评价对于挫折承受力的影响中存在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姬云兵  刘启珍 《学理论》2013,(9):181-183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421名在校本科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和生命意义感进行测量。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来考察大学生自我概念和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结论:大学生自我概念和生命意义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大学生自我概念对生命意义感具有预测作用,其中心理自我、家庭自我、自我批评是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进行预测的最显著的三个变量。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小说"饥饿"主题的三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伦 《理论导刊》2007,(3):103-106
饥饿是一个伴随人类生命和历史全过程的生命现象,也是一个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的主题意象。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创作中,它发生了多向度的意义更新,但它的焦点始终投向人的生存——由生物性的人,到文化符号学意义上的人,再到哲学层面上的人,饥饿一再被赋予意义追寻、本体追寻的新值。通过与饥饿的抗争,人类在文学的疆域里进行了一次又一次不懈的生命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兰小蒙 《学理论》2013,(14):49-50
对死亡的思考就像我们对生命的思考一样,一直伴随着人类存在的始终。人们渴望生,而惧怕死,追求长寿。但是应该知道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久,而在于生命的质量。探讨死亡的正面价值,探讨死亡对于生者的意义和价值,意在让生者正确的看待死亡,勇敢地面对死亡,让我们重塑生的意义和伟大。  相似文献   

5.
人的社会性容易让我们忽略人同时具有单独性这一事实。人的单独性承担着对自我的责任,没有人能够代替我们生活,只有我们自己才能赋予生命存在以意义。首先有了自我,然后才会有生命意义的感受。而自我的认识依赖于和别人的交往,以此实现深刻的自我发现,在别人这面镜子中我们会看到自己,这一现象就是心理可见性。对心理可见性的深入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我们获取丰富的生命意义感受。  相似文献   

6.
陈大维 《学理论》2010,(11):88-89
个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常常是哲学探讨的热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个体生命的意义在于社会活动之中展现的。个体的生命价值不在实践活动之外,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具有最高的价值和意义。本文基于马克思生存论视角与西方哲学的比较中,分析了个体生命的三重特点,揭示出了生存论视域下个体人生命的永恒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马毅 《理论探讨》2006,(6):56-59
哲学的形而上学经历了理念论、神学论和知识论三种存在范式。尼采确立了意义生存论哲学范式,其本质特征是彻底摧毁了传统形而上学存在论用超生命的抽象存在去解释所有的生存特征和千差万别的生命现象,也彻底摧毁了超生命存在的永恒性和绝对性神话。把形而上学的真正哲学意义指向人的生命存在,其本质内涵在于认定真实生命存在的过程性、生成性和意义性的深层价值,立足生活世界探问和追求人生存的意义结构和崇高的审美艺术境界,为此,尼采向世人传达了形而上学的生命观、生成观和艺术生存观,即“人在事在意在”观。  相似文献   

8.
蔡利民 《理论视野》2012,(11):13-16
哲学的产生与人类的生命体验相关,而生命体验的核心是灵魂与肉体、生与死、命运与偶然等呈现的人生二重性。哲学家思考身与心、人与人、人与神、人与宇宙天地万物的关系,寻求人生的终极意义和终极价值。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7,(10)
以道家的生存智慧与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相融合,对于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启迪其生命意义和生命智慧、提升生命价值和生命境界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生命是一切活动的基石,生命观直接影响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伴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入,马克思主义生命观与中国传统生命观相碰撞,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也启示着人们对生命的思考。本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两种生命观的语境出发,分析比较了二者的渊源历程,探讨了其基本内容和特征的不同点,并分析了各自的价值及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成杰芳 《学理论》2011,(26):24-25
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之内核是生命哲学,尤其是老庄生命哲学中的"道法自然"、"道通为一"的思想,对当前生命教育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在生命与生活的关系中,老庄生命哲学比较注重生命的本体,而现代人却更注重当下生活感受,而忽视了生命本源。对于这一现象,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从注重个体生命的本真性,注重人生境界的超越性,注重个人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性三方面进一步完善,从而实现生命的超越与升华。  相似文献   

12.
贺立萍  陈强 《学理论》2012,(30):195-196
近年来,高职院校大学生漠视生命、践踏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与生命教育的缺失有着紧密关系。加强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学会热爱与尊重生命,追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显得非常重要。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生命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明确了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着重探讨了在实践中推进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焦建平  田海 《各界》2008,(6):95-96
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曾经用他的作品为读者创造了许许多多的鲜跳活泼、具有顽强牛命力的文学形象,奏响了一曲曲生命的赞歌.他在作品中对于生命的意义以非常积极的诠释,对于生命本身的崇拜与礼赞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4.
从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论高校生命意识教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郭璐璐 《学理论》2010,(16):211-212
近年来大学生伤害他人和自我伤害、甚至是自杀事件屡见不鲜,这些表现出的均是大学生对于生命意识缺失的一种现象,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已经成为一种迫切的社会需求。从生命意识教育的内容、意义等方面入手,针对现阶段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进行和完善高校生命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5.
通过剖析当代高校教育和大学生的现状,提出了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并阐述了开展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希望通过加强生命教育,培养大学生充分认识、理解、热爱、尊重生命,挖掘和拓展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理解的广度与深度,从而创造生命的价值,最终实现生命的整体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异化劳动”范畴的双重向度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化劳动"不仅仅是一个"道德"范畴或"伦理"概念,具有生命向度,它同时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历史向度。而生命向度与历史向度的连接点便是辩证法,辩证法超出了方法论的界限,构成了"异化劳动"范畴的"问题结构"。通过对历史的辩证把握,在历史的进程中,生命实现了自身的否定和超越,趋近于生命的自我实现;通过对历史进程中生命现象的辩证把握,历史获得了主体性的意义和价值。二者是本质同一的。只有"总体性"地从这双重视角切入,才有可能窥见"异化劳动"范畴的真实内涵以及其在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重视生命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义红 《学理论》2010,(16):266-267
生命教育是多层次的认识生命本质、理解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拓展和延伸,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重视的课题。在对生命教育含义与特征进行解读的基础上,分析了生命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着重对高校进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8.
李淑贤  王庆祥 《各界》2010,(11):85-87
溥仪特赦后只活了8年,就被肾癌夺去了生命,从时间看比50多年的前半生短了许多倍,而从生命的意义看,却胜过前半生不知多少倍。在我们共同生活的5年半里,我们有甜蜜的恋爱,幸福的婚姻和在病痛中互相照顾的温暖而体贴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5,(22)
当今社会漠视和残害生命的现实事件频发,在高校功利化背景下显现的中国生命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生命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才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文章对中国生命教育的缺失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旨在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提升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王昆仑  卓家武 《学理论》2010,(3):100-101
生命道德是调整人与自己生命、他人生命、人类生命及它类生命之间关系的道德。当代大学生珍惜生命、善待生命,能够自觉担当起关爱生命的社会责任,生命道德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同时,当代大学生也存在生命责任意识缺失的状况,并且逐步呈现出以下两种趋向:一是对自我生命的保护意识趋于理性;二是对社会生命的责任意识趋于淡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