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学理论》2013,(5)
公诉权是人民检察院行使检察权的一项重要内容,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等部门侦查终结后移送起诉的案件,有权进行审查,并依法做出提起公诉、不起诉的决定。研究公诉权对审判权的监督,尤其是抗诉之前的监督,不仅是当前实务部门关注的重点,更有利于完善检察权的监督内容。通过对公诉权性质的分析,引出公诉权对审判权的监督,再讨论监督的必要性及局限性,从而对监督机制的制度重构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检察机关行使公诉权是当今世界主要行政法治国家的普遍做法。由于历史等原因,行政公诉权在我国未能上升到立法层面。但这并不能因此否定我国检察机关行使诉讼权的正当性。正是由于行政公诉权在我国具有法律监督权的诉讼权的特点,检察机关行使行政公诉权才具有坚实的法理基础。  相似文献   

3.
作为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得以正常运作的权力,公诉权既是控诉性权力,又是监督性权力。其中,监督性权力以控诉性权力为依托,控诉性权力以监督性权力为后盾。就公诉权的法律监督性质而言,我们不仅可以从其整体和分解的内容中找到理论根源,也可以在两大法系的国家中发现法律实证,公诉权同时还是检察机关的核心权力,这些都可以为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地位及属性找到“元制度”依据。  相似文献   

4.
公诉权是人民检察院的一项重要职权,而我国的公诉权能具有追诉犯罪、监督法律的功能,所以,要保证公诉权的正确行使,有必要厘清时下公诉权在刑事侦查、审查起诉、审判各阶段存在的问题,通过改革公诉引导侦查、强化外部监督和程序内监督等几方面着手,不断完善公诉权运行机制和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5.
武俊山 《理论探索》2011,(5):142-144
行政诉讼起诉期限作为相对人提起行政诉讼的法定期间,要明确这样几个问题:超过起诉期限,相对人原则上丧失诉权;起诉期限是相对人提起行政诉讼的条件之一,只有在起诉期限内起诉才会被法院受理;起诉期限的举证责任主要由被告承担,原告也应承担一定的举证责任;法院在立案和审理阶段都应主动审查起诉期限;起诉期限只适用于有效行政行为,无效行政行为不受起诉期限限制。  相似文献   

6.
民事诉权学说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明 《团结》2008,(5):48-51
诉权包括民事诉权、行政诉权和刑事诉权及宪法诉权,即请求国家给予审判保护,属于"司法救济权"的范畴。司法救济权除了包括诉权之外,还包括执行请求权,即请求国家给予执行方面的保护。本文主要考察民事诉权学说的发展简史,旨在探析民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法律对行政公诉无明确规定,目前人们的认识也是众说纷纭。笔者认为,行政公诉是指为维护公共利益而由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就行政违法行为向法院提起的诉讼。  相似文献   

8.
李红  朱静 《行政论坛》2004,(1):58-59
行政诉权作为一种程序性权利,是行政诉讼得以启动的条件,也是建立具体的诉讼法律关系的前提。近几年来,对行政诉权的研究逐步得到理论界的重视。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对诉权要领的理解有偏差,导致诉权的行使难以实现。为此,在界定行政诉权要领的基础上,分析目前行政诉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并就其保护措施提出方略,有利于诉权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9.
黄艳 《学理论》2012,(5):54-55
"存疑不起诉"是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我国公诉制度的重要完善,是法律赋予人民检察院自由裁量权的表现形式,也是公诉权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这一规定对于减少讼累,提高诉讼效率和质量意义重大,是"诉讼经济效益价值"原则的具体体现。但是司法实践中",存疑不起诉"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制约,这一制度并没有真正的随着"存疑不起诉"案件的增多而落实到位。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可行办法,真正地使"存疑不起诉"制度不再是法律的空谈。  相似文献   

10.
检察机关有否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及相关的起诉范围、方式和地位等,是一个颇具争议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在我国应建立行政公诉制度,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应从具体的规范方法对其进行制度构建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伊强 《学理论》2011,(6):26-27
通过对行政优益权的内涵的剖析,界定了行政优益权的范围和保障措施。进而阐述如何赋予行政权以优益权,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公共利益,切实保证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合理配置行政优益权,合理赋予合乎人民利益的行政行为以优益权保障。  相似文献   

12.
行政收费设定权混乱,主要是行政收费设定主体及权限界定不清引起的,必须对行政收费设定权进行规范,界定权力的主体及权限,对权力的行使进行规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拥有全部的收费设定权,国务院在有法律授权时可以设定全国性的一般收费项目,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设定地方性收费项目,地方政府和国务院各部门没有行政收费设定权。  相似文献   

13.
严征 《行政论坛》2002,(6):37-38
建立行政公诉制度是行政诉讼制度面临司法改革和适应WTO要求必须进行的制度创新。建立行政公诉制度有其 必要性、可行性与长远意义。通过行政公诉制度的有效实施,保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推进司法改革,完善司法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规定相对人不得起诉抽象行政行为 ,但随着抽象行政行为的逐渐增多 ,其他非诉监督机制已难以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以致抽象行政行为违法实施的现象日渐严重 ,法院审查抽象行政行为势在必行。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 ,宜将纳入诉讼范围的抽象行政行为界定为规章以下规范性文件 ,且有必要提高相应的法院管辖级别 ;在国家赔偿方面 ,应体现“国家被动提供救济”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将抽象行政行为即行政规范性文件纳入司法机关的审查范围,业已成为学界有关行政诉讼法修改的共识。但是,由于检察机关在国家政权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检察权的性质等因素,由人民检察院作为规范性文件的起诉原告,并不合适。相比较而言,赋予公民个人等其他行政相对人起诉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原告资格,更为合适。在确保行政相对人优先起诉规范性文件权利的同时,还须进行一些必要的制度设计,以防止诉权的滥用。  相似文献   

16.
行政诉讼,简言之,就是指有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交由法院审理的活动。在现代国家,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于行政机关针对其作出的行政行为有时会产生异议,这时候法律往往设置一定的手段来帮助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其中,提起行政诉讼是一种最有力的途径,但并非行政机关作出的所有的行政行为都具有可诉性,至于何种行政行为能够被起诉,取决于行政诉讼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李静 《学理论》2010,(21):53-54
不起诉公开审查是指人民检察院在审查起诉时欲对一定范围内的案件作出不起诉决定前,公开审查过程,充分听取相关机关和有关诉讼参与人的意见,从而为正确作出决定提供重要参考的程序。不起诉公开审查既是公诉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检务公开的内容之一,它不仅规范了不起诉案件公开审查的程序,保证了不起诉决定的公正性,同时又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将对不起诉公开审查制度的法律依据、现实依据及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一、要严格区分政府的双重法律角色国家与政府是两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两个概念。政府是国家机关之一种,只代为行使国家行政权。国家经济行政权的职能主要是由政府,特别是经济行政机关承担的。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作为公权主体的国家和作为私权主体的国家被人为地混淆起来。不仅企业的法人所有权或法人财产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国家作为企业投资者所享有的股东权和国家作为公权主体所享有的行政权也是混沌不清的。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正是凭借着行政管理者与企业投资者的双重身份直接干预各行业和各企业的生产经营等微观经济…  相似文献   

19.
试论不起诉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我国不起诉制度从法律规定和实践中操作的角度进行评价的基础上 ,从法律修改的角度上对完善我国不起诉制度进行了论述 ,提出增加绝对不起诉的范围 ,修改证据不足不起诉的规定 ,扩大相对不起诉的适用对象 ,最后从对不起诉制约监督的角度对我国公诉转自诉制度进行评价 ,并提出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20.
探索建立适合未成年犯罪挽救的公诉制度,直接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的保护,关系到诉讼价值改革,和谐社会建设的实现。从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完善公诉制度的角度出发,提出建立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暂缓起诉制度的立法建议,并对建立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暂缓起诉制度的实践构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