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3 毫秒
1.
一个人,因书法而冠绝千古——他,便是“书圣”王羲之。一西晋太安二年(303年),王羲之生于琅琊临沂,并在此度过了幼年时期。这在《临沂县志·古迹》中有载:“王右军故宅,治城西南隅普照寺。”王羲之出生于书画世家,其父王旷善书,叔父王更是有名的书画家,人称“晋室第一”。据南齐王僧虔《论书》记载:“自过江东,右军之前,唯为最。”很小的时候,王羲之就得到伯父王导所送的钟繇楷书真迹,以后又得到叔父王所送师承张芝的索靖《七月二十六日贴》草书妙品,学书之始便师承中原书风,得其真谛。7岁那年,王羲之拜他的表亲、著名书法家卫铄为师。卫铄…  相似文献   

2.
宰相醒悟     
边鸿基  杨自明 《求贤》2006,(9):47-47
说起王羲之,就绕不过他的字;说到他的字,就容易想起四个字——“字如其人”。王羲之的字历来公认雄浑。照此说法,他应该性格开朗,为人坦荡,事实也是如此。可再怎么旷达的人.也难免有小心眼的时候。  相似文献   

3.
孟尝君大度     
边鸿基  杨自明 《求贤》2008,(3):45-45
孟尝君是战国时齐国的宰相,他礼贤下士,广聚人才,且宽容大度,颇具领袖魅力,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美誉。 孟尝君手下门客众多,可是其中一个门客爱慕上了盂尝君的夫人,让人很看不惯。一天,有人便把此事告诉了孟尝君,并说:“此人食君俸禄,却心念君之夫人,实为不仁不义.先生何不杀了他?”孟尝君说:“爱美之心,悦人之貌,人皆有之,你的看法我不同意,今后不要再说了。”  相似文献   

4.
宋凤英 《世纪风采》2006,(1):33-35,39
说起2005年7月去世的启功,很多人都会想起遍及全国各地的启功的字。未见其人,先睹其字。启功这些年名气很大,有人称他是“中国当代王羲之”。其实启功的本业不是书法,而是教师。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把他当作大书法家来采访,但启功声明他不是一个书法家,而首先是一个教师,然后勉强算是一个画家,书法只是他的业余爱好而已。  相似文献   

5.
门客回归?     
幕僚、谋士、策士、师爷……这些概念都在不同的朝代指向一个阶层——门客。发轫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门客,简单来说,是指没有职务,依附于某位权贵或富商,利用自己才华博得“被养”的机会,并在主人需要时提供帮助的人。  相似文献   

6.
《兰亭》的撰书者是王羲之 ,这已是 16 0 0多年来的公论。然而 ,这个公论在 196 5年被郭沫若否定过。他在当年第六期《文物》上发表了《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 ,不但认为《兰亭序》文章的后半部分非王羲之所作 ,他推断《兰亭序》从“悲夫”以后的文字 ,过于伤感 ,与王羲之当时在兰亭诗酒唱和的情绪不符 ;进而他又根据出土的王、谢墓志上的字体推断 ,东晋时 (即王羲之所生活的年代 )的书体应该是由隶书过渡到楷书的字体 ,而不是流畅的行书。最后他断言 :王羲之的《兰亭序》是智永(王羲之第七代孙 ,隋朝人 ,出家为僧 )的笔迹…  相似文献   

7.
快乐大叔 《党课》2010,(13):101-102
现如今,新词汇层出不穷,“X客”或“XX客”更是曝光率极高的词汇。实际上,古代汉语里早已存在“刺客”“门客”“食客”等词语,到了后来,“客”逐渐发展成表示一类人的词缀,指从事某种活动或具有某种专长的人,如“政客”  相似文献   

8.
宋太祖登基后创新“站朝”。这项创新改变了会风会纪。 在宋代以前,级别够高的大臣在朝堂上还是有座位的。譬如,东汉末年,曹操上朝时,汉献帝就要给他看座;东晋的第一任皇帝司马睿登基时,就拉着丞相王导与他同坐。虽然这些事都发生在臣强君弱的特定时期,但,即使到了隋唐时期,宰相在朝堂上,依然是有座位坐,有茶水喝的。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书法史上,《兰亭》的撰书者是王羲之,这已是1千6目多年来的公论。然而,这个公论在1965年被郭沫若否定过。他在当年第六期《文物》上发表了《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认为《兰亭序》文章的后半部非王羲之所作,他推断《兰亭序》从“悲夫”以后的文字,过于伤感,与王羲之当时在兰亭诗酒唱和的情绪不符,进而他又根据出土的王、谢墓志上的字体推断,东晋时(即  相似文献   

10.
《党建》1994,(2)
怎样区分“毛遂自荐”与跑官要官的界限?袁聪在中国,“毛遂自荐”的历史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它讲的是战国时代赵国平原君的门客毛遂,在国家战事紧要关头,自己推荐自己随平原君出使楚国。结果智勇双全的毛遂,说服了骄横的楚王,促使楚国出兵抗秦援赵。通过自荐,毛遂的...  相似文献   

11.
老六月雪 《党课》2011,(14):95-99
毛遂(公元前285-前228年),战国时期薛国人(今山东省枣庄市人),年轻时出游赵国,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居平原君处三年未露锋芒。赵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年),他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  相似文献   

12.
王阳明,又叫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据说是我国古代著名书法鼻祖王羲之的后人。他在思想界、哲学界、文学界、书法界、教育界、政界和军界均有重大影响,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教,是与南宋理学家朱熹齐名的明代理学大家,“心学”之集大成者,有《王文成公全书》38卷、《传习录》、《大学问》等著作传世。  相似文献   

13.
<正>《洛神赋》为我国三国时期曹植所作名赋。该赋以浓墨重笔描写了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之美,生动传神。据传王献之格外偏爱此赋,曾书其小楷数本。王献之(343—386年),字子敬,是王羲之第七子,曾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王献之出生时,王羲之时年42岁,赋闲在家,书名正盛。王献之幼时即对书法兴趣浓厚,其父自当倾力教之。最终,王献之凭其超凡的天资和深厚的家学,不负众望,成就大名,  相似文献   

14.
《党的建设》2014,(5):45-45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又称大令,王羲之第七子,是生长在江南仕宦高门的新一代少年时,献之已表现出过人的胆识一次,家中房屋起火,哥哥徽之慌忙逃出去,献之却神色恬然,“徐唤左右扶出”另一次。  相似文献   

15.
《支部生活(山东)》2009,(1):F0002-F0002
兰山区位于山东省东南部,是临沂市委、市政府所在地,辖6镇4街道400个村社区,人口88万,外来流动人口30万,是“书圣”王羲之的故乡、全国著名的商贸城、省级基层党建工作先进医共有基层党组织1442个,其中村级党组织400个,党员32795名。  相似文献   

16.
崇尚晚乃善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在记叙王羲之临池学书、晚年尤甚的从艺经历时指出:“羲之之书,晚乃善”。并由此引伸:人修炼一技之长尚需“晚乃善”,而要“深造道德”则更需要这种精神和毅力了。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其“道德”核心,就是一辈子为人民服务;而“晚乃善”的内涵,就是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据报载,“七一”前夕,南京市邮政局一位1938年参加革命的离休老干部孙挺老人,将自己一张活期存单上的4万元人民币作为党费,一次性地上交给党组织。据悉,这位具有58年党龄的老党员上交的4万元党费,是他几十年来从工资中一点一滴省来下的。长期以来,他…  相似文献   

17.
晒点与卖点     
快乐大叔 《党课》2014,(5):96-98
在手机上玩儿微信的人常喜欢私下里翻看“朋友圈”。那上面晒大餐、晒旅游、晒恩爱、晒孩子、晒爱车的不一而足。快乐大叔认识的一个人喜欢在“朋友圈”里晒自己的书法作品,今天临了王羲之,明天仿了高二适。手机屏幕原本就不大,加之快乐大叔对书法亦无研习雅好,闭嘴原是最佳选择,却不料朋友的“晒点”(书法作品)下面早已是“赞”声鼎沸,既是“朋友圈”中好友,倘不去锦上添花地点了个“赞”,恐怕说不过去,于是又是点赞,又是追加竖大拇指图标的,就这还怕人家瞧不见,特意加大了字号。  相似文献   

18.
观碑有感     
石碑,古已有之。三国时,曹操脚登碣石,东临沧海,感叹其浩瀚无比,作《观沧海》一首,勒石刻碑纪念。东晋,王羲之以文会友,作《兰亭序》颂之,后有“三绝碑”。盛唐,武则天命工匠做一巨型石碑,不载一字,功过是非让后人评说,名为“无字碑”。石碑,国外亦有之。美国国会山上的“开国纪念碑”;前苏联莫斯科广场上的“卫国纪念碑”……不一而足。石碑,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大多是为封建政事歌功颂德,或纪念先贤、烈女等。现在各地则建有“英雄烈士纪念碑”,东北哈尔滨建有“抗洪纪念碑”等。然而在当下,却出现了一些“荒唐碑”。…  相似文献   

19.
《党的建设》2014,(9):41-41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郡望出自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魏晋以降,颜氏即为江左望族,世代以儒雅传家,善小学,留心翰墨。颜真卿幼承家学,并重真、草。在书法史上,颜真卿是继“二王”(即王羲之和王献之——本刊注)之后书法成就最高、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书法家。、他的楷书端严宏伟,颇具盛唐气象,是书法美、人格美浑然一体的杰出典范。颜真卿楷书风格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最初轻健秀逸。源于母旋殷氏,而得力于褚遂良、张旭,如《王琳基志》《郭虚己墓志》《多宝塔碑》等;广德(763)以后,趋于茂密圆劲,成就自家风貌,如《郭家庙碑》《颜勤礼碑》等,世称“颜体”,与柳公权的“柳体”并称,有“颜筋柳骨”之誉。  相似文献   

20.
<正>公元353年春(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42人会集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饮酒赋诗。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列坐于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任其漂流,停在谁的面前,谁就要即兴赋诗,做不出诗则罚酒。事毕共得诗37首。王羲之将其辑成一集,在酒酣之际,用蚕茧纸、鼠须笔,当场挥毫作序,记述曲水流觞之事,抒写内心感叹。这篇序文的墨迹就是著名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