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迅速作出部署,全面加强对疫情防控的统一领导,以武汉和湖北为主战场,举国动员,全面防控,创造了全民"送瘟神"的新奇迹,为世界防疫树立了典范。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必将以新的苦难与辉煌,载入党、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史册。世界关注中国,中国激励世界。中国抗疫必胜,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根本逻辑。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关于"共同体"的系列重要论述对人与自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内在逻辑展开了实然性审视和应然性阐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开辟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境界、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承接了民族与国家关系的新使命、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了国家与国家关系的新样态。作为一个整体性理论,"三位一体"的共同体理论图景厘清解决中国问题与解决世界问题的内在逻辑,以时代性问题意识、共同性价值谱系和整体性发展样态为中国与世界的发展破题、领题并解题。  相似文献   

3.
《理论建设》2021,37(2)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疫情加速国内外环境复杂变化,对如何"于危机中谋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如何履行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诺言、如何承担维护全球经济稳定和安全的义务,中国共产党作出思考,并得出答案——"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理论逻辑看,"新发展格局"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指导下提出的;从现实逻辑看,"新发展格局"是党基于改革开放提供的强大信心,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主动选择的战略谋划;从价值逻辑看,"新发展格局"是中国为实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承诺而付出的行动。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递了中国理念、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世界向何处去"的"中国之问"和"世界之问"。这突破了"中国威胁论"的认知逻辑,打破了"历史终结论""新自由主义经济论""文明冲突论"的多重理论约束。新时代要做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理论探索和话语表达,积极主动地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不断创新和发展,需要不断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返本以开新。马克思恩格斯自鸦片战争开始就以极大的热情持续关注中国的最新变化和发展走向,在几十年间撰写了大量有关中国问题的论述文字,对于历史的中国、当时的中国、未来的中国以及世界的中国进行了科学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中国人民受西方列强和清政府双重压迫而引发的革命发表了许多精辟论述,指出这是一场维护中华民族生存的人民战争,预言中华民族将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东方。他们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立场上来观察和分析中国革命,以辩证思维指出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两极相联",基于"两极相联"的世界革命发展趋势预判中国将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将对国际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作出独到的贡献,并将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新时代视域下,重温并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革命论述的系列经典文献,对我们反思历史,从"两个大局"的时代逻辑把握中国发展大势,以"两极相联"的辩证逻辑把握世界发展大势,从走什么道路的政治逻辑把握最大制度优势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6.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始终不渝的追求。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的角度看,它展现为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历史逻辑与世界走向全球化的时代逻辑相反相成并根本改变中国面貌、极大影响世界格局的伟大进程。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现实维度看,它走过了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实国情有机结合并不断创新的光辉历程。从发展前景看,它开辟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胜利引领全球化未来的灿烂前程。  相似文献   

7.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它所蕴含的认知逻辑、分析方法和价值取向为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提供了重要遵循。基于“人民性”视角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进行学理阐释,其内涵意蕴包括“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生成逻辑,生动诠释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百年现代化探索经验的现实启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回归人本逻辑的价值旨趣,破解了“西方中心论”的话语霸权,创造了社会主义新文明,从而摆脱了资本逻辑宰制,深刻改变了世界现代化发展格局,实现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  相似文献   

8.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世界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中国方案。21世纪的世界正在经历着百年以来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并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高瞻远瞩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重大战略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立足于新时代党情、国情、世情新变化,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历史必然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正外交部部长王毅:贵州正依托"一带一路"连接线的区位优势,成为中国实行开放战略的生力军。开放作为五大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既向世界表明了"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的立场,也揭示了"中国经济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内在共赢逻辑。今年8月,国务院同意设立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贵州将其作为对外开放的"牛鼻子",加快  相似文献   

10.
正习近平同志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和"世界之问",体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高度统一,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遵循,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种科学而有用的理论,主要体现为:面向中国问题,破解现实难题,从中国实际出发,解决了"脑袋"问题和"口袋"问题;内容丰富,逻辑严谨,用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握的新水平;促进中国成功、改变世界格局,不仅创造了中国奇迹,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构成了五大发展理念,是指导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新发展观。这一新发展观蕴含着丰富深刻的认识逻辑,其中包含着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主要表现在新发展观继续回答了历史性的发展问题,凸显了每一个发展理念的历史发展脉络与实践拷问;现实逻辑主要表现在新发展观从当前中国实际出发,解决什么发展问题与怎样解决发展问题的总体思路;理论逻辑主要表现在新发展观始终坚持实践自洽,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3.
《世纪桥》2021,(3)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既是实现经济循环发展的战略抉择,也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我国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环境、新发展条件作出的主动构想,具有深刻的现实依据。"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外双循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通过坚持扩大内需、立足科技创新、着力深化改革、加强对外开放来切实壮大自我,具有科学的实践理路。在百年变局与世界疫情交织的时代,深刻理解新发展格局的生成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有助于实现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带动国际循环、实现远大理想。  相似文献   

14.
十八大以来,为回应中国"强而必霸"的"中国威胁论",为推动世界包容发展、和谐发展,让"中国梦"惠及"世界梦",中国外交在"能够做"(如"强而必霸")与"应当做"(如"包容发展")之间,进行了负责任敢担当的国际发展伦理抉择:"我们应当做"。这一抉择既符合中国发展的历史逻辑,也符合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和未来逻辑。"我们应当做",意味着中国"有能力但不任性","有能力并愿意承担相应的发展责任"。同时,中国正大力倡导和践行"人类共同命运体"意识、建设"一路一带"、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等,将"应当做"付诸发展实践。  相似文献   

15.
苗文玉 《探索》2022,(6):14-25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出场源自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浸润、中国共产党对新文明的自觉追求、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滋养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成就的升华,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有机统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种以厚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前提、以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根本、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核心、以不断推动中华文明繁荣发展为基础、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关键、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建构合作共赢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方向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丰富内涵的新形态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积极开启和成功实践,证明“西方中心论”“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单向发展论”“国强必霸论”等基于西方现代化经验与文明认知的理论是错误的。这些西方错误理论并不适合当今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时代主题,也不能解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成就和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使命追求。这种生成逻辑、运行逻辑、价值逻辑相统一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为人类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与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6.
在世界发展史、世界现代化史、世界社会主义史、国际关系史和人类文明史上,中国式现代化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就世界发展史上的意义而言,它超越了以自由市场机制为特色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开创了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道路;就世界现代化史上的意义而言,它突破了以西方为中心和标准的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开创了人类现代化的新道路;就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意义而言,它突破了单一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思维,超越了苏联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就国际关系史上的意义而言,它突破了“国强必霸”的西方崛起逻辑,超越了传统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国际秩序运行逻辑,开创了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和平发展的国际新秩序与国际关系现代化新道路;就人类文明史上的意义而言,它超越了单一现代性文明思维,为多元现代性文明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证支持,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书写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新篇章。  相似文献   

17.
《探索》2015,(5)
法治"新常态"的营造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长期法治学习的重要成果,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法治的过程,也就是我国法治确立、法治实施、法治逐渐常态化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到十八大前的法治学习为法治"新常态"的营造做了很好的铺垫。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的法治学习使我国法治更加常态化、制度化。法治成为新常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必然要求,中国政治发展的客观现实要求以法治逻辑取代权力逻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未来的中国政治发展创造了新的政治空间。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方案"的提出有其内在逻辑,它的形成、发展和完善,不仅有其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还有其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更有其哲学逻辑。它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流、交融和交锋,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交互推进和层层递进的结果。"中国方案"作为中国的发展理念及实践经验与全球各个领域的治理现状相结合的产物,是个性与共性、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统一,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19.
40年的改革开放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和积极的影响。对外开放使"中国需要世界"与"世界需要中国"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使"中国走向世界"与"世界走向中国"成为密不可分的统一进程,使中国"深刻改变自己"与"深刻影响世界"成为国际关系发展变化新常态。新时代的对外开放是更高水平的开放,必将以更磅礴的气势和更恢宏的力度,推动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人民。  相似文献   

20.
<正>"新常态"已经成为检索中国经济的一大热词,更是理解、把握当前与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逻辑的关键词语。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的"三期叠加"现象明显,长期累积的矛盾和风险开始显现。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形势,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做出了对中国经济阶段性发展特征的战略研判和最新概括。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发展方式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