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恰同学少年》开播以来,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该剧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背景,再现了毛泽东、蔡和森、杨开慧、陶斯咏等一批优秀青年积极进取的学习生活细节,展现了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和情怀,同时还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绶等一批优秀教师形象。本刊特编发“毛泽东和他的老师们”,以求让读者能够进一步思考“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教师应该怎样育人”这个与当今社会紧密相关的现实主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尹世尤  陈宇翔 《探索》2014,(1):14-17
全国高校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以"毛泽东与20世纪以来的中国"为主题,就为什么要研究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如何深化和拓展毛泽东思想研究、研究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应坚持什么原则和方法、应该怎样正确评价毛泽东、什么是"非毛化"以及学界应当如何回应等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成果,对于推进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毛泽东同志是我党历史上爱读书、会读书,并且善于把读书、荐书作为一种有效工作方法的领导人,他对于读书、学习的见解可以带给我们诸多启发。读书要为天下奇毛泽东早年常说:读书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创奇事。人们总是希望读好书,读大有益于人生境界和做事本领的"奇书"。这样一来,何为奇书,怎样择书之事,便冒了出来。毛泽东是22岁那年遭遇这个问题的。作为师范生,他当时潜心古籍,但汗牛充栋的古籍押上一生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51次到浙江。他在浙江有两次最集中的读书活动,一次是为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而读古今中外宪法,另一次是学习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透过他在浙江的读书活动,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毛泽东是怎样读书的,而且能够鲜明地体会到:博览群书,是毛泽东读书的显著特点;独立思考,是毛泽东读书的基本精神;联系实际,是毛泽东读书的根本原则。这对我们后人如何读书有着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5.
井冈山大井村毛泽东旧居门前,有一块大石头,当年毛泽东经常坐在石头上读书、看报、批阅文件、思考中国革命的命运和前程。如今人们亲切地称这块石头为"读书石"。毛泽东酷爱读书,可以说,凡是他生活、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都有他读书学习的生动故事。在井冈山时期,他随身带着可以装"文房四宝"的土布口袋,每到一处总是先摆好笔墨纸砚,以便随时学习、工作和写作。长征路上,有时患病躺在担架上,或骑在马背上,他仍然坚持读马列的书,自嘲地说自己是"马背上的马列主义"。毛泽东为我们树起一座读书的丰碑,"读书石"具有永远的昭示作用。读书无需太多投入,  相似文献   

6.
正1959年,庐山会议召开。按照会议既定议程,"读书"在毛泽东拟定的《庐山会议讨论问题》中被列为第一个议题。从这一年11月初开始,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相继开始落实"读书"计划。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党内逐渐兴起了一次大规模的读书热潮。这次读书热潮的大致情况和历史内涵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7.
"省先生" 毛泽东童年时代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唐家坨外婆家度过的.尽管外祖父家也是务农的,但有一个舅舅是开馆教书的,所以毛泽东经常到那里听听.直到8岁那年,父母才将他接回韶山入私塾读书.从8岁读到13岁.6年中,他先后在韶山一带南岸、关公桥、桥头湾、钟家湾、井湾里等6处私塾读书.每天清早和晚上他或在地里劳动,或放牛、拾粪,白天到校读书.农忙时就参加收割庄稼.为此,毛泽东戏称自己为"六年孔夫子".正是这6年孔夫子式的教育,培养了毛泽东"鉴古知今"的爱好,帮助他后来树立起"古为今用"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裴小明 《党史文苑》2011,(6):43-44,47
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也是学习成才的典范。毛泽东的"活到老学到老"的读书精神、"博而精"的读书取向、读"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读书风格、注重"讨论式阅读"的读书方式、"使看书占领工作以外的时间"的读书热情、"学以致用"的读书目的,对当前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对进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毛泽东这一次集中读书的时间是从1959年12月10日起到1960年2月9日结束,历时两个月。主要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下册,即社会主义部分。此后,毛泽东再没有过这样的读书活动。可以说,这是毛泽东"空前绝后"的一次读书活动,因此,十分特殊。"使自己获得一个清醒的头脑"毛泽东为什么要在那个时间组织那样一次读书活动?为什么专门读那本书?这还要从1958年说  相似文献   

10.
1959年10月底,毛泽东带读书小组成员陈伯达、胡绳、田家英、邓立群在杭州南屏的一间会议室里,为解决国内外一些问题有针对性地读书。 1958年8月的北戴河政治局扩大会议后,大办钢铁的群众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掀起高潮,严重地破坏了国民经济,搞乱了人们的思想。中国的经济建设到底应该怎么搞?毛泽东想到了苏  相似文献   

11.
陈晋 《新湘评论》2013,(24):16-21
毛泽东怎样读书 事业发展没有止境,学习也没有止境。毛泽东1939年说过一句话:“如果再过10年我就死了,那么我就一定要学习9年零359天。”  相似文献   

12.
《党建》2017,(12)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学习本领,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毛泽东是我们党内善于读书学习的典范,本期我们特邀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结合多年来研究毛泽东的成果,为我们解读毛泽东是如何读书学习的。  相似文献   

13.
正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结束后10天,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出发时,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进京赶考"的命题。"进京"意味着执政,"赶考"是要接受考验。在西柏坡,党中央、毛泽东同志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以超乎常人的历史眼光和政治智慧,认识到了执政后将面临的问题,初步回答了靠谁执政、为谁执政、怎样执政、怎样执好政等问题,不仅指导了建国初期党的各项工作的开展,而且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根基,为应对即将到来的"大考",作了一定的准备。  相似文献   

14.
陈晋 《党史文汇》2009,(8):21-27
毛泽东作为"读书人"的形象 提出毛泽东作为"读书人"的形象,不是要淡化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的历史定位,而是说,在古今中外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当中,像毛泽东这样酷爱读书、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人,确实非常罕见.对毛泽东来说,读书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选择,不是简单靠兴趣支配的选择,甚至也不只是为了工作的需要,而是他的一种精神存在和思想升华的必要方式,是一种基本的生活常态,是一种"别无选择"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陈晋 《新湘评论》2014,(9):40-41
读书与革命,毕竟是两件事。读书取代不了革命,革命也取代不了读书。毛泽东1964年8月25日对一个外国青年学生代表团说,“只有马克思主义的书教育我们怎样革命,但是也不等于读了书就知道如何革命了,读革命的书是一件事情,实行革命又是一件事情。”这是他的经验之谈。正是在“实行革命”的过程中,毛泽东感到,  相似文献   

16.
《湘潮》2020,(8)
正王立庵是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以下简称"一师")读书时的数学课老师。他对毛泽东的"偏科"现象给予了理解,并通过努力使毛泽东改变了对自然科学的看法。毛泽东称赞他是一个"知人善教的好老师",并与其一家结下了深厚友谊。知人善教的好老师1914年春,因一师与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合并,毛泽东到一师续读。在这里,毛泽东遇到了对他影响较大的老师杨昌济、王立庵等人。王立庵是毛泽东的数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是喜爱读书的典范。我们不仅可以从毛泽东等相关著作的论述中看出毛泽东喜爱读书,而且可以从他在许多场合和不同人谈到关于读书的言谈中,看出他真正将读书当做自己的一种生活常态、工作责任和精神追求。毛泽东秉承终身学习、至死方休的读书精神,坚持心无旁骛、孜孜不倦的读书态度,展示博览群书、有所侧重的读书方法,践行自学为主、学以致用的读书理念,树立批判存疑、修己达人的读书意识。这些都是我们当今的全民阅读值得仿效的。  相似文献   

18.
正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毛泽东毕生的读书生活。从青少年时代的从师求教,到他的读书环境,读书的内容,读书的方法、经验,读书的刻苦精神,一直到读书的经世致用等方面,都做了翔实的描述。该书突出了毛泽东重视读书学习的思想和观点,引用了不少生动有趣的读书故事,使这本书明显具  相似文献   

19.
正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毛泽东作为中华儿女的优秀代表,不仅从小就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而且终生重视学习和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传统文化,使古老的传统文化有了新的生命力。毛泽东在私塾读书的6年里,接受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从读《三字经》《百家姓》开始,继而熟读了"四书""五经"等经史典籍,即他自己所说的"六年孔夫子"。另一方面,他  相似文献   

20.
读书之道     
毛泽东说:"有了学问,可以看到很多很远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康熙博览群书,嗜书如命,凡辞章、声韵、律吕、历算、自然科学等,无不涉猎。他说:"读书一卷,即有一卷之益;读书一日,即有一日之益。"他很重视实践,提出读书"总要讲求治道。见诸实行,不徒空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