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日本集团主义的渊源与特质苑淑娅日本作为一个后进资本主义国家,竟后来居上,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被人们誉之为“奇迹”。人们在惊叹之余,开始思考,试图寻找出产生这一“奇迹”的原因。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不断为人们所强调,即日本的集团主义意识或观念,在日...  相似文献   

2.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2013年年初访问了东南亚三国,提出了所谓的日本对东南亚外交“新五原则”,人称“安倍主义”。安倍主义是对当前亚太格局深刻反映和日本国内政治氛围在外交领域发展的产物,具有明显针对中国的倾向。由于中关日三方关系和东盟政治特性的制约,以及日本自身因素的影响,安倍主义很难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3.
日本“新国家主义”思潮主张强化国家观念,树立国家权威,培养国民的爱国心。这一思潮的兴起对日本青年的价值观、政治参与以及对侵略历史的评价等都有极深远的影响,也影响着日本未来的政治走向。日本“新国家主义”思潮对中国青年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般都认为,日本人比西方人更具团队意识。这种团队意识非常明显地表现在日本企业文化当中。这篇小论文试图从社会构造以及日本社会的“共同体意识”来探究日本企业的这种集团主义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再次参拜靖国神社,这绝不是偶然事件,而是有着深厚的政治右倾化背景。日本政治右倾化表现在参拜靖国神社,美化侵略战争;修改和平宪法;鼓吹“中国威胁论”,制造摩擦;妄图成为军事大国四方面。日本对侵略战争没有进行认真反省、清算;经济实力增强了日本的政治大国欲望,导致日本政治上的激进和右倾化现象。此外,日本文化的独特性,是日本政治右倾化的深层原因。日本政治右倾化,使东亚的和平与安全受到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6.
派阀政治是战后日本政治的主要特征之一。日本第一大政党自民党从 1955年成立以来 ,其具体的运营一直是以派阀政治为基轴的 ,派阀政治起到了“政治平衡器”的作用。虽然派阀政治对于防止政治组织过于僵化、保证庞大的自民党具有水平多元结构及帮助政党形成统一意见方面客观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也产生了影响民主实施的金权政治及暗室政治等不良后果及影响。目前日本政治正酝酿着一场新的变革 ,从长远角度看 ,派阀政治可能会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甚至最终走向消亡 ,但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这种政治形态仍将对日本政治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日本对外战略及对华政策演变过程中,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往往起到关键作用.所谓“国家利益观”,是指国家决策层及主流社会对本国国家利益以及本国言行对本国利益造成影响的认知与判断.21世纪以来,在日本国家利益没有根本变化的情况下,日本对外战略特别是对华政策则因内阁更迭而发生较大变化,中日关系也因此出现较大起伏.这与国际格局变化、美国亚太战略调整和日本国内政治思潮影响有关,同时也折射出日本“国家利益观”的变化.日本“国家利益观”受美国现实主义的影响上升,其赖以形成的国内结构性因素也不容忽视,先入为主的错误认知会误导日本对华政策,日本学者等“意见领袖”的影响也不可低估.日本的和平主义思潮与右翼势力对“国家利益”的认定一直各执一词,尖锐对立.每当日本政治右倾化思潮抬头时,日本的“国家利益观”也会随之右摆.围绕钓鱼岛争端,日本能否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现实利益矛盾,扩大共同利益,缩小利益分歧,防止和化解利益对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本“国家利益观”与对外战略的变化趋势和走向.  相似文献   

8.
日本近代的变革发展,并非一味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技术,而是将日本已有的传统文化核心和当时世界各国先进的制度、技术吸纳融合,将“兼得”思想运用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兼得意识”影响了近代日本道路的每一步发展,在日本近代化进程中发挥了关键而积极的作用,成就了日本在世界近代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日本战败投降后,美国为了把日本拉进西方集团的营垒,对昭和天皇不予起诉,并通过旧金山条约对日本彻底“松绑”,一大批负有战争责任的政客、官僚、财阀要员重新钻进政坛,战时的“皇国史观”和“军国史观”等货色开始回潮。随着冷战的深化,日本在追随西方积极反共、反社会主义阵营的同时,不断变换手法,朝着政治、军事大国化的目标迈进。发展到今天,日本陆海空自卫队公然联合开进战区,和平宪法被彻底架空,日本总理再三再四地连续参拜靖国神社,日本的动向引起亚洲人民的警觉和不安。  相似文献   

10.
日本战略走向与中日关系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新世纪,伴随日本政治的右倾化,日本对外战略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2005年以来小泉内阁加紧推行“右倾化大国路线”,造成日本同中国等亚洲邻国关系更趋恶化。中日关系的改善还需两国付出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1.
美国占领当局、日本官僚、日本进步力量和远东委员会是影响日本宪法制定的四种政治力量,日本宪法及第九条的产生是这四种力量互动的结果。尽管宪法第九条是由币原喜重郎提出,并得到麦克阿瑟的全力支持,但日本进步力量以及世界爱好和平力量在此过程中却发挥了重要作用。宪法第九条的提出既是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但更是日本民族对战争失败及其所产生灾难性后果的反思。  相似文献   

12.
二战后,日本对华政治、军事外交的开展受到国际社会和国际法的极大限制,公共外交就成为重塑其在中国的形象、重新赢得中国的理解与信任、促使中国奉行符合日本利益的温和政策的重要途径。通过人员与文化交流、经济与文化援助、外向型的文化教育、对华宣传以及动漫外交等手段,对华公共外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受其独特政治文化及国内右倾化思潮的影响,加之受两国意识形态、价值观、发展战略等方面矛盾的掣肘,日本战后对华公共外交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以人为本是人的本质和历史作用决定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践行人民当家作主原则,提高公民政治素质,塑造公民文化,不断推进政治社会化,造就符合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需要的合格公民。  相似文献   

14.
政治演进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由“权力本位”向“权利本位”的范式转换。先验的权利论证方法站在权利政治的基本立场上,通过追思“人应该享有什么权利”,形而上地来论证权利的存在。独立战争的胜利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权利事件,它不仅圆满了一个“权利政治化”过程,而且开启了一场更为持久的“政治权利化”历程。自然法学说在北美的兴起并非偶然,而是历史与逻辑的必然统一。自然权利观,作为北美人们对于“权利”的基本认识与体悟,构成了权利政治的逻辑前提。权利政治肇始于自然法和自然权利的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15.
共产党"执政为民"从根本上讲就是利用其所掌握的各种资源"服务于民"。为民服务,是政党生存的基础,是政党政治和社会功能实现的基本途径,是世界政党政治发展的大趋势。建设服务型执政党,是落实执政为民的根本保证。为此,需要转变观念,创新机制,促进党内外民主的互动;需要纯洁党的队伍,增强党的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和执政能力;需要党内生活制度化,党际关系法治化。民主、法治、服务,将是共产党最大的合法性源泉。  相似文献   

16.
《万叶集》是日本文学的源泉之作,是大和民族的精神故乡,被誉为日本的《诗经》。万叶歌风淳朴、真挚,展现了日本上古时代的壮丽历史画卷,是封建律令制处于上升时期的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作为上古文学古典美的杰作,其丰富的精神遗产对后世的文学作品影响深远。本文撷取《万叶集》的若干歌作为观照,结合日本儒学名家的考辨经纬,阐释了其所体现的“誠(まこと)”这一审美理念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2005年10月17日,小泉又一次参拜了靖国神社,这是他任首相以来的第五次参拜。虽然形式上类似于私人参拜,但是实质上是一种政治性行为,违反了日本宪法第20条第3款的政教分离原则。  相似文献   

18.
该文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所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认为:加强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以人为本,民主治校;重要保障是高素质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有效途径是关心教职工;重要着力点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培养大批"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因此,法学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任重道远。本文以《刑事诉讼法》为例,明确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目标和遵循的基本原则,发掘、梳理和充实课程知识点中的思政元素与内涵,并将其融入到教学设计中。同时,归纳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丰富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与实践路径,实现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最终实现立德树人,培养德法兼修的社会主义法治接班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