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先秦法家对毛泽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已经开始接受先秦法家的主张。先秦法家偏好的富国强兵、以法治国得到了青年毛泽东的强烈认同。从1958年直至1975年,特别是在毛泽东晚年,他正式思考法家。毛泽东反复论及法家人物,反复阅读法家文献,以"厚今薄古"概括法家,以"评法批儒"彰显法家,把他对法家的思想认同转化成为了一场全国性的政治运动。理解毛泽东的法家观,有助于深化毛泽东研究。从法家的角度来看,法家第三期在当代中国的兴起,与毛泽东的法家观及其实践具有紧密的联系。描绘毛泽东的法家观,有助于理解法家学说、法家第三期在当代及未来中国的命运。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是社会进步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高潮期.社会进步进化论与生物进化论交相呼应,斯宾塞与多位西方学者的社会进步观点早于达尔文<物种起源>的生物进化论,生物进化论的出现促进了社会进化论的发展.一是从西方多位学者的进步观来认识当时西方的进步思想;二是当时中国学者严复翻译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带给中国思想界不小的影响,从这个侧面来反映当时西方社会的进步思想.  相似文献   

3.
思考先秦法家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应立基于中国法理学的语境。倘若"法律的强制力观念弱化"作为中国法理学语境中的强势话语能成立的话,那么,以"严刑重罚"和"以刑去刑"为核心主张的先秦法家思想,其合理性与价值就会面临根本性挑战。而事实上,所谓"法律的强制力观念弱化"只是一个虚幻的法学乌托邦。强制力和威慑性仍然是法律的核心要素和本质特征,因此先秦法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并没有受到实质性冲击。对于当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而言,先秦法家思想仍然具有积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钟彩兰 《学理论》2011,(32):65-66
虽然社会控制概念是近代社会才提出来的,但其思想源头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社会,其中儒家和法家的社会控制思想影响最大。儒家认为"人性本善",主张"礼治"、"仁政";法家则认为"人性本恶",主张"法治""、重刑"。儒家这种以德治为主的"软控制"思想和法家以法治为主的"硬控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治国方针的基础。之后,各朝代的君主们结合现实需要,对儒家和法家的社会控制思想进行了综合、发展及完善,使其适用于本朝代。  相似文献   

5.
春秋战国时期,"国""邦""国家""宗庙""社稷""天下"都是指代国家的语词,只是内涵各有侧重。先秦诸子的国家学说,主要围绕国家起源及其存在的必要性、国家权力的横向与纵向配置、国家的职能与国家存在的目的等核心问题展开。除老庄一系道家外,儒、法、墨等主要流派对上述问题的认识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尽管论述思路、求证方法有明显差别,对国家存在目的的认识,也存在国家主义(法家)和全民目的论(儒家)的分歧,但各流派都认为国家存在的根由是"治"的需要,都主张国家权力的配置应选择"集权"模式,都认为国家理应掌控或垄断稀缺资源,全面掌控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活动。先秦诸子的上述思想活动奠定了中国古代国家理论的基本框架、运思方向和价值偏好,是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和政治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遗产。  相似文献   

6.
张英 《理论探讨》2003,(2):38-40
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主要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主体 ,但并不是作为自然科学被传播 ,而是对其意义作了新的理解 ,把它提升到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这是近代中国社会对思想理论的必然要求。在短短的几十年里 ,进化论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变易史观相结合 ,形成了中国近代的进化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 ,进化史观居于时代思潮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 在最近报刊上发表的一些批驳“社会主义异化论”的文章中,经常见到“弱肉强食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主张之一”的提法。请问,什么是“社会达尔文主义”? 江苏江都县港务处谈广义谈广义同志: “社会达尔文主义”是一种早期的资产阶级社会学理论。十九世纪英国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转化的前夜,资产阶级代盲人斯宾塞(一八二○——一九○三)用庸俗进化论去解释社会现象,使社会学生物学化,从而成为“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重要思想基础。斯宾塞搬用英国博物学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和态度,与其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心理密不可分。具体而言,它与近代中国国门被迫开启后既要学习西方又要实现"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相关,也与当时的中国社会条件和经济特点、与农耕文化的特点和影响等有关。分析近代中国认识资本主义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心理,以期关照当代中国对资本主义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学界对资本主义认识历史进程和经验教训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应雪婷 《学理论》2010,(1):84-85
"男女平等"是近代中西方社会一致努力的方向。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妇女观都能影响社会观点的变化与追寻平等的进程。但由于种种因素,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古代的妇女观往往都出自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男性对妇女的看法,因此,梳理和分析中西方古代哲人的一些代表人物的妇女观,解读他们对于妇女地位和女性道德的思考,可以了解中西方古代妇女观的一个大致发展倾向,以及它们对近现代社会妇女观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人民服务"作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一次深刻重塑,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现代化的基本轨迹和近代经济社会结构断裂变迁的产物。从哲学视野看,"为人民服务"思想,与人民主体论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与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具有深刻的同源性,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本质所在。现阶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继续弘扬"为人民服务"的当代价值有助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唯科学主义是随着我国近代救亡图存而向西方学习中所形成的、并在我国现代化过程中有所发展的一种社会思潮,它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分析其与科学精神的背离,有助于祛除现代迷信,整合"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分离与冲突,进而使我国走出一条避免西方现代性弊端的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2.
我国经济已经步入新常态。经济结构的深层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刻转型正在发生,一系列新亮点已然显现,同时经济也面临着增速放缓的压力。经济新常态下GDP至上观具有回潮的可能性。GDP至上观的基本逻辑是一种简化的竞争逻辑,它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从认识论的角度加以考察,GDP至上观源自近代以来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建国以来对生产力的片面理解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影响。对GDP至上观念在认识论上做进一步的反思,是经济新常态下保持战略定力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3.
传统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占据主流意识的一直是君主专制制度下的"天下观"。正如李鸿章所说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中国的发展是天朝上国旧梦破碎、国家被迫走上近代的过程。近代中国的国家观是形成于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时刻,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在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时所形成的。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王朝,使得孙中山的国家观脱颖而出,力压其他变革思潮,取代了传统的国家观。但是在经历袁世凯复辟后,共和走向灭亡。先进的中国人又开始求索新的国家观念与国家体制,在经历思想启蒙之后,中国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革命,并且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相似文献   

14.
研究马克思的中国观应兼具两个相关的视角:既要考察其中国观与唯物史观、世界历史理论、东方社会理论之间的层次关系,更要梳理它在西方思想家的中国观这一发展链条中的环节关系。但学界通常是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其实,马克思的中国观与西方思想家的"中华文明停滞"论和"冲击—反应"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源流关系,揭示这种关系对我们正视中国国情及其近代困境,全面理解中国社会革命的性质与道路均有深远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化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在文化和思想学术的发展上真可谓百家争鸣,辩家鹊起,创造了辉煌的先秦文化,对后世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管仲就生活在这个时期,他的法家伦理思想和道德伦理思想也被后人所传颂,这些都与他生活的环境、个人境遇有很大的关系,他的伦理思想对当今中国梦实现也是有深远影响,我们应该以历史的角度去看古人的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家在中国古代德治思想发展过程当中处于枢纽地位,它继承了中国早期政治文化中的德治传统,对后世德治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基本原则包括:德治的价值取向是"安百姓"、德治的起点在于"以修身为本"、德治的实现方式是"齐之以礼"。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先秦儒家治国思想由天人观、人性论和德治思想组成。天人合一、效法天地的天人观和人皆可成圣贤的人性论构成德治思想的理论依据。先秦儒家德治思想是特定时代的思想,有其历史局限性。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对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在于:以国家公职人员道德建设作为提升公民道德水平的重心;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价值理念建设。  相似文献   

17.
刘珍珍 《学理论》2013,(11):184-185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大动荡时期,传统文化在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洋枪洋炮面前显得苍白无力。随着西方各种文化思想的涌入,形成了中西文化大汇聚的历史潮流,使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呈现出一派纷然杂陈、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其中,进化论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对近代中国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影响既深且巨。究其原因在于:适应了民族危机的心理需要;传统文化的奠基作用;儒家学者的选择传播。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5,(11)
法家作为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其思想一直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这其中尤以"法治"思想备受后人推崇。法家"法治"思想的当代价值有三:法律至上的法治思想;人人平等的法治思想;量刑适度的法治思想。  相似文献   

19.
学界有一种看法,认为法家的法治思想类似于西方的形式法治思想,可以称之为一种"最低限度的法治",希望能从中探寻法家法治思想的现代价值,使之实现现代性的转化。然而,将法家的法治思想类比于西方的形式主义法治,不仅是对西方形式主义法治观念的误读,而且忽视了法家法治思想中导致极权的思想因子。法家思想遏制社会自治的发展,忽视家族伦常对于社会治理的意义,其中的法治主张并非没有价值因素,但隐藏在其形式主义法治主张背后的是国家至上、君权至上的价值预设。因此,忽视社会自治与道德价值的法家式法治并不是能带来良善的社会治理方式。当下的法治中国建设需要从古代法家的法治思想中吸取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重视对社会自治力的培育,尊重市场和社会的自我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0.
杜亚泉"奢俭观"的核心内容是倡导"节俭"。首先,"节俭"对人类文明有着重大促进作用;其次,奢、俭之判定应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水平及消费所产生的影响;"节俭"并不等于悭吝;第三,根据国情,中国仍需秉持"节俭主义"。杜亚泉倡导的"节俭",实质是理性消费。他强调消费要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与社会的发展需求;并结合近代中国实际,强调"节俭"对于经济发展与安全、政治清明与稳定具有积极意义。在消费旺盛、物欲横流的今天,倡导理性消费这一宝贵的思想遗产仍值得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