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9 毫秒
1.
高晓波 《世纪桥》2014,(8):36-37
新儒家主义的当代使命是构建中国社会主体文化,加强中华民族的政治认同。当代新儒学主义在构建中国社会主体文化中有重要的作用:第一,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助推构建社会主体文化的步伐;第二,加强新时期的民族主义,构建国家层面"政治文化",以新儒学重建社会主体文化。  相似文献   

2.
价值观自信是比文化自信更为深层的自信,是文化自信得以形成的根本前提。文化的根本功能在于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之所在,是所载之"道","化人"的过程就是培植人的价值观的过程。价值观自信,内蕴着文化自信的核心要义,是文化自信的精神实质之所在。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具有内在关联性,培育和增强文化自信,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抓紧抓好,切实夯实文化自信的价值观基础。  相似文献   

3.
《奋斗》2016,(9)
正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如车之四轮,共同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傲立世界的底气、敢于解万难的豪气,"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彼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但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4.
<正>"文化自信"在当下是一个高频词,同时也是一个值得人们同情的词,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声音"这个地方要重塑文化自信""这支队伍缺乏文化自信""这个作品缺乏精神诉求""这个人缺乏文化自信"云云。有的甚至八竿子打不到一起、风马牛不相及的事,都会归结于缺乏"文化自信",看来"文化自信"还真是一个"冤大头",这在我们作家、评论家  相似文献   

5.
当前,大学生文化认同存在着文化要素流失、文化主导弱化、文化传统疏远、思想观念位移等困境。因此,需要树立新媒体"文化领袖",促使大学生实现文化自省;整合新媒体"工具价值",推动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弘扬新媒体"兼容并包",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打破新媒体"无边无界",打造大学生的文化自强。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文化铸造着国家和民族的心灵和品格,一个民族有了文化自信,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党的十七大到十九大,从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明确"建设文化强国",再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在国家战略发展中的地位稳步提升。文章通过文献查阅、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自信现状,结合职业院校的发展历程、社会的发展变迁和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国内首家文化产业类高职院校为例,初探培育新时代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的科学路径。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发挥大别山老区"中国革命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重要发源地"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弘扬"大别山精神",打造红色文化传承高地,促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落地生根,增强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中强调:"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他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再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其语境更  相似文献   

9.
文化自信是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状态,文化自信的形成离不开文化建设,文化自信又会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文化建设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一方面,文化建设为了人民,体现为根据人民的文化需求来建设文化、为人民提供高水平的文化成果、保证文化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另一方面,文化建设要依靠人民,体现为文化建设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从人民的生活中获得文化建设的素材、以人民为文化建设成绩的评判者。以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的关键在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储著武 《前线》2017,(2):47-51
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审视文化改革创新工作,二者之间呈现出辩证发展的关系。一方面,文化自信是文化改革创新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文化改革创新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当前,我国文化改革创新依然存在不少问题,要以文化自信为指引进一步推动文化改革创新,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1.
话语是语言和思想的结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得以开展的有效载体。教师作为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主体,拥有核心话语权,必须增强"三信",即理论自信、学科自信、职业自信;提升"三力",即话语创新能力、话语思维能力、话语表达能力;汲取"三源",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以此增强话语的思想穿透力、沟通感染力、文化吸引力,从话语创新的视角破解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弱化的主要症结,逐步摆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危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黔西南州文化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我们将立足于丰富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加大投入,创新思路,深化改革,深挖"文化金矿",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自强,努力推动全州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着力培育和弘扬黔西南时代精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文化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发展、鲜明特征及价值取向,都有着重要的浸润滋养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引领作用之外,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脉作用,不仅有利于增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而且有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自信,并坚持走好这条道路。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文化自信,这充分表达了他的文化战略思想。坚持"文化自信"是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满热爱、坚信与固守。"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积极践行文化自信,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贵州人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正在持续不断地得到加强。但种种迹象表明,我们的文化自觉还远远不够,的确还亟待"升级",进一步拓展其外延和内涵,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到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16.
<正>一、"中国梦"的文化意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全球崛起。然而,经济崛起的同时,中国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还有待提升。中国主流媒体的国内传播力较强,但国际传播力较弱。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中国梦",不仅应体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还应体现文化自信。中国需要积极进行文化资本与象征资本的积累和创新,通过经济崛起与文化创新共同提升中国新世纪大国地位。  相似文献   

17.
价值观自信是比文化自信更为深层的自信,是文化自信得以形成的根本前提。文化的根本功能在于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之所在,是所载之"道","化人"的过程就是培植人的价值观的过程。价值观自信,内蕴着文化自信的核心要义,是文化自信的精神实质之所在。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具有内在关联性,培育和增强文化自信,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抓紧抓好,切实夯实文化自信的价值观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道德是文化的根基,道德建设是文化自信的根本。在构建当代中国文化自觉自信的进程中,应该从传统道德文化的历史发展中获得启示,坚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进一步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和生命张力;汲取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精髓,为培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夯实文化基础;坚持对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创新转化,增强培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9.
文化自信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和内生力量。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提出的一项重要时代任务。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为我们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历史文化支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独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为我们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理论源泉和实践养分;交流互鉴、博采众长的文化建设方针原则和包容品质为我们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经验借鉴和世界共识;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战略地位和国际影响、实现中国梦的宏伟愿景为我们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底气和力量支撑;不断创新的理论品质和行动自觉为我们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20.
文化自信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和内生力量。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提出的一项重要时代任务。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为我们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历史文化支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独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为我们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理论源泉和实践养分;交流互鉴、博采众长的文化建设方针原则和包容品质为我们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经验借鉴和世界共识;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战略地位和国际影响、实现中国梦的宏伟愿景为我们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底气和力量支撑;不断创新的理论品质和行动自觉为我们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