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入手,研究双创对于社会治理制度创新的作用,揭示其实现路径和内在逻辑。研究发现,双创通过优化社会制度安排、强化社会政策供给、催化社会人才成长,正在形成社会发展动力机制,为社会治理制度创新提供了新动力;通过增强社会个体活力、组织活力和生态活力,为社会治理制度创新提供了新活力;通过促进社会治理制度创新的扩散,营造社会治理制度创新的氛围,提高社会成员的参与度和获得感。双创是新时代实现社会治理制度创新的有力杠杆。  相似文献   

2.
关于社会治理理论,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在三个方面实现了重大理论突破和实践创新:从政府主导到市场主导,创新经济资源和经济机会公平合理配置;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创新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公平合理配置;从国家统治到国家治理,创新政治资源和政治机会公平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20,(9)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这包括运用国家制度推进文化建设,同时文化建设也是推进国家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工具。当前,我们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面临不少挑战,有西方文化的挑战,有资本市场物化的挑战,有文化虚化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需要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要通过文化的创造和创新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4.
正一、什么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我们所说的国家治理,就是党领导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我们所说的国家治理体系,就是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我们所说的国家治理能力,就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能力,也就是制度执行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相似文献   

5.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疫情防控工作取得胜利提供了根本指引。应对疫情实践和检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这些优势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等方面。从疫情防控实践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一是完善疫情发现、报告、发布方面的制度;二是明晰中央和地方在疫情防控中的责任;三是建立完善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治理体系;四是完善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的制度;五是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六是加强舆情监测和网络治理;七是提升决策和执行能力。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推进社会参与制度的建设正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会参与制度是社会经济和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参与作为一种民主形式,其运用范围十分  相似文献   

7.
国家治理体系是由政治权力系统、社会组织系统、市场经济系统、宪法法律系统、思想文化系统等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一有机整体包括治理理念、治理制度、治理组织和治理方式四个层次。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历史的社会的发展过程,我国在经历了计划经济时代传统行政的管制状态、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时期新公共管理的管理状态这两个阶段之后,目前进入新世纪治理现代化的治理状态;我国的国家治理必须立足于国情、政情、社情,要具有中国特色,即政府要在国家治理中起主导作用,治理的重点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在当下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坚持四个原则即科学治理、民主治理、制度治理、中国特色等原则和五条路径即树牢目标理念、加强顶层设计、突出制度建设、推进各项改革及夯实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8.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归属政经法一体化改革范畴,是全面深化改革在"十三五"规划中的重要举措,关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政府监管制度改革和创新成为其中枢要和关键:促进民生改善和经济繁荣的政府简政放权是其核心动力,统一法治的市场经济活力和多元化的企业创新力是其重要动力,公众和社会智力的民主参与是其关键动力。简化政府社会管理机制、增强政府合作开放治理能力以及激发社会的人才与知识供给服务,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中政府监管制度创新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9.
《行政论坛》2019,(4):93-100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时代情势对国家治理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理清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国家治理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探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长久之策。通过构建制度供给能力、政策执行能力、社会动员能力的三维架构,可以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现实困境进行清晰的展现。研究发现,当前的国家治理能力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过程中面临制度供给层面的基础性困境、政策执行层面的运行性困境以及社会动员层面的参与性困境。这就需要加强制度供给能力,增强制度供给的协调性、开放性与创新性;提高政策执行能力,优化政策执行主体及执行过程;激发社会动员能力,创新社会动员策略及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6,(10)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被誉为中国的"第五个现代化"。创新社会治理,实现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和把握的又一次新飞跃,是我国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五大理念为我国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科学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对于实现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涵义江必新:国家治理体系,是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所谓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使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国家治理者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治理国家,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推进  相似文献   

12.
以新基建推动资源型地区高质量转型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基建带动资源型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资源型地区顺应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举措。一是可以利用新基建改善资源型地区创新要素禀赋,提升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创新要素活力,以加快资源型地区创新驱动发展;二是可以利用新基建变革资源型地区传统产业生产方式,并通过新基建带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推动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可以利用新基建提升资源型地区政府治理能力和市场配置作用以深化市场机制改革,促使资源型地区尽快融入开放统一、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为地区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3.
烈性疫情因其跳跃式传播以及对人类生命和社会根基的破坏,需要"总体性治理模式"来应对。新自由主义国家因其强调个人主义、大社会小政府,社会生产及医疗资源为金融资本所支配,中产阶级贫困化,国家衰弱,导致其只能选择新冠肺炎疫情的"有限性治理模式":弱强制性的易感人群保护、由患者支付能力决定的医治机会、有限而单薄的社会保障体系、国际义务的回避策略等。社会主义国家政党的性质、经济结构、价值导向等,决定了我国应对疫情的"总体性治理模式":全覆盖的易感人群保护、应治尽治的免费医疗、有力的后勤保障系统、国际义务的责任担当等。疫情治理模式的区别是政治经济制度区别的表现,疫情治理模式的博弈是政治经济制度博弈的延伸。抗疫实践对完善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具有路向性价值在于:克服官僚主义,提升先锋队政党的政治动员能力;坚定不移地发展公立医院、公有制经济,发挥公立医院、公有制经济的治理效能;推动网格化、层级化和垂直化管理的结合;实现主流媒体和自媒体舆论场的正向互动;积极应对国际挑战,提高国家治理的国际辐射效能。  相似文献   

14.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社会治理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冠疫情防控暴露出我国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上的明显短板和不足。深入反思这些短板和不足,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推动"五治融合",促进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优化治理结构,促进社会合作治理;运用大数据技术,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八社联动",打造有温度的社区治理共同体,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已经初显中国语境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轮廊,是中国在21世纪的全球背景下治国安邦的战略布局。国家治理体系是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的制度安排,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新时期有效解决中国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制度创新。制度效率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涉及国家治理的制度供给效率、制度执行效率和制度创新效率。强化制度效率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现实路径,需要从制度的实践理性、整合效能、代理成本、决策效率和执行效能五个方面加以强化。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做出了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新要求,特别是在社会治理制度、社会治理体系、社会治理新境界方面,提出了重大创新性要求,为新时代持续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指明了前进方向和行动指南。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国家安全体系。  相似文献   

17.
将国家治理与现代化结合起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大理论创新。我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元治理主体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从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看,其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看,是体系与能力的统一;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看,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从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看,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后,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全局性、结构性的深刻变革,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中,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社会持续繁荣发展。上述一系列变化,使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鲜明特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此之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此后,化解社会主要矛盾便成为推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新使命和新挑战。这是因为,许多社会问题折射的是治理能力不足和治理体系不完善的问题。换言之,能否顺利推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决定着社会主要矛盾能否得到彻底化解。具体地说,新时代如何在推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重塑社会气质、协调利益关系、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等便成为重大的使命与挑战。  相似文献   

19.
机关事务治理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有机融汇于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历史叙事之中。如何理解我国机关事务治理制度的历史变迁,是影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命题。我国的机关事务治理从以"后勤服务"为主要表现形态的传统机关事务管理向以"运行保障"为主要表现形态的现代机关事务治理转型,经历了雏形渐成、改革发展、深化改革三次重大的制度变迁。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机关事务治理制度变迁过程中制度背景、政治变量、路径依赖和关键节点的"混合体"模式深刻影响着机关事务治理制度的变迁历程,国家治理范式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因素则是制度变迁的动力所在。展望未来,机关事务治理现代化要正视新时代赋予的新要求,加强制度创新消解路径依赖逆向张力,推进机关事务治理职能法定化,完善多元协同的机关事务治理模式,从而推进新时代机关事务工作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国家治理是体现全局性、系统性的综合问题,有各种复杂关系需要从制度层面上予以规范。从历史经验来看,党的组织体系和领导能力建设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有机统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制度建设最为倚重的工作方法,也是以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保障;党对制度建设根本原则的把握,规范和引导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向;同时建立党领导制度创新的有效机制,把党的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优势,才能够充分发挥国家制度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