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存在着一些问题,精神生活日益物质化与功利化,理想生活日益淡化,部分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丢掉了中华文明的一些传统美德。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如何为人处事的道理,也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应该把传统文化中那些糟粕与精华并存的成分辩证地扬弃,并以时代发展的要求为内在依据批判地予以继承,用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6,(1)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变迁和发展,城镇化水平越来越高,农民流动的大规模进行,乡村关联开始逐步加强,使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城市文化和以传统乡土文明为代表的乡村文化开始了接触、碰撞和融合,从而产生了城乡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本文试图找出城乡文化冲突的矛盾点,并提出融合方案,以期为城乡文化的发展提出一些借鉴意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最终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愿景。  相似文献   

3.
道德自我是个体对自我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系统知觉。道德自我的迷失是现代性道德危机的症结之一。原始儒家的性善认同思想肯定人性中先天的善的禀赋,以性善强调人禽之辩,凸显人的道德主体性,并以性善推演向善、为善,这为现代道德自我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宣扬人性中的道德自足性、培育个体的道德主体性及提升道德实践功夫是塑造现代道德自我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4.
当代西方文化政治之争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法国解构主义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思潮在西方政治哲学领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它对西方自柏拉图以来的文化思想进行了批判与解构。使这一文化之争超越了"文本革命"的范畴,成为一种政治实践。本文着重分析这一文化政治之争的两种形式,即激进的文化政治与保守的文化政治、文化多元主义与当代自由主义。本文认为,这一文化政治之争反映出的政治观,主要是一元观与多元观的对抗。它从理论上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促进了政治哲学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5.
寇瑶  王苏喜 《学理论》2013,(17):92-93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是以向西方学习为历史起点的,而西方现代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现代性,因此,现代性是中国文化现代化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现代性的核心理念是理性精神和主体性精神,中国要实现文化的现代化首先要确立理性精神和主体性精神,传统的自然经济是不可能促成理性精神的生成,只有市场经济的建立才能促成理性精神的确立,市场经济的确立对于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雷丰源 《学理论》2013,(19):176-177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其专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系统地论证了他的有关文明冲突的思想。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重要启示。"文明冲突"背景下,我们必须重视文化建设,维护文化安全;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构建和谐文化,促进文化共融。  相似文献   

7.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往纵深发展的"治本之策"。吃透党内政治文化的基本内涵,需要深刻理解其内在逻辑、精准把握其实质要义。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主要从"三个结合"着手,即把党内整体政治文化建设和党内个体政治文化建设相结合,把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把激浊与扬清、扶正与祛邪相结合。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更加自觉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以文化人"的政教传统。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20,(7)
"寻根"是一种民族意识的觉醒,从审美中找寻历史的因子,是一种文化想象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自我投射和显影。20世纪的中国文学,是一个由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变的过程,也是知识分子在中西文化撞击中,探寻民族理想、形成民族意识,并最终确立民族身份认同的过程。以传统文明为参照反思现代文明的得失,在全球化到来之际寻找民族传统之根,弘扬民族文化,重构民族精神。当知识分子把"寻根"作为社会变革时期内心激荡的精神家园时,文学的"寻根"也被赋予了长久"在路上"的特质。寻根文学既接续传统,又面向未来,它已内化为一个文明大国的话语表述和价值体系,彰显着中华文明与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9.
贝尔的资本主义和谐观——读《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是贝尔探究资本主义和谐问题的专著.贝尔认为,资本主义历经200余年的发展和演变,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领域分别依照"效益"、"平等"、"自我表达"的原则运转,三者之间形成根本性对立和冲突.贝尔指出当代资本主义只保留了它永不满足地向外攫取的经济冲动力,而丧失了它原来那种勤勉节制的宗教冲动力,这造成了资本主义文化危机.这种危机主要是由严肃艺术中的现代主义、大众文化中的非理性主义和市场体系的享乐主义造成的.面对资本主义的分裂,贝尔心目中的理想模式是把文化上的保守主义、经济上的社会主义、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结合起来.为了解决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贝尔提出了新宗教和公众家庭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全球化的进程中,世界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各国文化在全球视野内交流融汇,而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失范、文化冲突的现象也旋即出现,考验着不同民族和国家文明和意识形态存在的根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当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社会生活遭遇现代性,无可避免地出现:与个人主义相伴相随的享乐主义盛行、物欲追求代替精神需求、文化变得工业化且媚俗化,要解决中国面临的上述文化失范现象与这种现代困境,亟须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气韵和中国话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促进国民、社会乃至全民族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11.
建构开放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政治文化价值体系,是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建构现代政治文化价值体系,必须坚持以开放性保持我国政治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现代性,必须正确处理政治文化的民族性与全球性的关系,必须实现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必须进一步拓展政治社会化渠道.  相似文献   

12.
任 何一种文明的复兴 ,都以自我确认为前提 ,而广泛的自我确认 ,又以沟通和普及为前提。说起来这也是中华文明强于埃及文明的一大优点。埃及文明即使在最繁荣的时期也追求神秘和封闭 ,甚至追求不可理解性 ,结果召集了很多工匠 ,却没有广泛的参与群体与接受群体 ,只能固步自封 ,终于难以为继。中华文明却不是如此 ,先秦诸子的学说观点各异 ,但共同都反对封闭深涩 ,每个学派都力图让自己的学说传遍天下。后来 ,无论魏晋还是唐末 ,文化信息的传播都畅通九州 ,即便几句诗文也能像春风一般覆盖大江南北 ,很少阻碍。就连那些经典小说 ,在明清时期…  相似文献   

13.
经济全球化进程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经济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同时,反映到政治和文化层面,霸权主义使不同文化产生矛盾和冲突,进而危害着人类文明的缔造。人类文化精神的形成取决于各个民族的全球文明意识,取决于关系到全球化中的主要矛盾和冲突的化解。针对西方文化霸权,中国必须建设一种立足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收其他民族文化有益成果的先进文化,并与人类文化精神走向具有高度一致,以促进全球化的积极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化冲突是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主要形式和动力。现代性是全球化文化发展的内在机制,全球化则是现代性不断复制和扩张的结果。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实质上是现代性的矛盾与冲突,并且正在实现由现代性的外在矛盾到现代性的一元化诉求与多元化发展之间内在矛盾的转变。在当代社会,现代性的文化诉求已经以各种方式融入到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民众日常生活中,并且与改革开放以来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以及现代社会理念而形成的当代中国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张力。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现代性反思与批判,体现了对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现代理性精神的深刻反省。马克思主义超越西方现代"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两种传统理性主义,以辩证"实践理性"揭示了资本及其世界历史的复杂现代性生成机制。马克思主义不仅开启了中国现代化道路选择的现代性启蒙,而且在中西方文化冲突与交融中,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政治期待与责任担当。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我主题化"提供了认知与规范的双重建构。  相似文献   

16.
许晓飞 《学理论》2011,(35):270-271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以"主体性人格发展"为根本目的,明确这一问题,将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完善和实际效果的提高。由于历史传统和客观现实等多方面原因,主体性人格是当今社会缺失的人格,主体性人格的培养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主体性人格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较为密切,因而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培养和完善主体性人格。  相似文献   

17.
民族国家是欧洲中世纪晚期出现并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普遍形成的一种国家范式。民族国家强调民族与国家的互构,追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种语言"。民族国家唯美的政治理想常常遭遇"历史是否合法""现实是否可能""理论是否普世"的多重叩问。民族国家理论是植根于西方本土的知识产出。它难以阐释中华现代国家的精魂气象,也不适宜作为古今中国国家范式的一体化表述。中国国家范式的精准表述必须立足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未曾断续",全景式反思"中华文明""国家形式"之间的内在关联。事实上,正是"中华文明""国家形式"的互构,才造就了历史悠久巍巍屹立的中华文明国家。文明国家而不是民族国家才是对古今中国国家范式的深刻揭示。现代中国正是在"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等理念的浸润之下,才能以远超民族国家的精神气度,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倡议和天下想象。  相似文献   

18.
阿里·沙里亚蒂是伊朗伊斯兰改革家之一,其主张早期伊斯兰教是革命的、政治性的意识形态,而现存的伊斯兰教因固守中世纪的教法而变为保守的宗教制度。为了使伊斯兰教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就必须改造传统的宗教制度,清除中世纪教法学家对伊斯兰教精神的曲解和一些陈腐的观念,从伊斯兰文明中发掘它的真正精神,用平等、正义、进步等永恒价值和原则指导社会生活。本文通过对阿里·沙里亚蒂(Alial-Shari‘at)关于"新教"改革思想以及其在特定政治背景下的政治改革思想进行总结性的探析,旨在说明沙里亚蒂的伊斯兰改革思想对伊斯兰革命产生的重要影响,也试图从另一侧面展示伊斯兰革命性质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21,(9)
"民国"时期因为新旧时代嬗变的社会背景,新儒学流派新生的同时伴随着一众优秀新儒家学者的涌现。张君劢作为其中一员,其新儒学思想体系可以用两层面三维度来概括,即形而上和形而下两层面,人生哲学、政治哲学和文化复兴三维度。"内圣外王"作为近现代新儒学流派发展根本方针,如何在实现"内圣"的同时拓新"外王"道路,可谓是几代新儒家学者为之努力的方向。当前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后现代性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在让张君劢新儒学思想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成为解决现代性难题的一剂良药,就需要回归本体、解构和重建思想内容,探究新儒学思想中现代性成分,构建现代性话语体系以适应现代发展之所需。  相似文献   

20.
正世界眼光世界眼光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人类文化和文明发展进步的过程表明,一种文化与异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冲突和融合,是保持其生命力、实现自我更新和发展的重要机制,是文化演进发展的一种带规律性的现象。当今任何民族或国家的文明发展和道德进步,都不可能不受到其他民族或国家的文化或道德文明成果的影响,都不可能脱离人类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