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邓小平认为,创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必要又重要,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邓小平以修订和制定《宪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调整所有制结构、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创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鲜明特点,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制度体系。由于制度体系的系统性、制度建设和完善所处的阶段性、制度优势显现的过程性,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各个层面的具体制度、体制的认同不可能是同步的。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从设计到安排、从建立到落实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不断彰显其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才会不断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接受。  相似文献   

3.
刘泾 《理论视野》2020,(7):32-3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进程,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出新要求。新时代的实践特征主要体现为价值取向:更加注重"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方式:注重实现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发展;改革重心: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发展动力:更加注重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战略思维:更加注重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民生保障: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求知》2015,(7)
<正>改革的方法论取决于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体目标为改革指明了方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以及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与现代化治理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体系的形成及能力的建设与提升都需要改革能在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调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之间的关系,使之与总目标相契合。因此,改革的总目标实质上也是改革方法论的背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不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全盘复古,也不是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照抄照搬,更不是其他社会主义模式的简单照搬与观念遗存。它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从价值理念的视角对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社会建构方向以及公民道德培育等方面进行了理论的阐释与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自觉与自信,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理论支撑与思想核心。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与发展,在此基础之上,立足生活实践,运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教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代表大会报告“历史回顾”部分,都坚持唯物史观立场对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程进行了阶段性总结。在历史回顾与评价中体现出党把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不断推动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坚持从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分析改革历程、客观评价改革历程中的问题与不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形成改革发展的新理念等特点。以回顾历史的方法创新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要内容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布局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目标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7.
制度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的重要保障。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表现在他对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和各项具体制度的自觉与坚守之中。邓小平的制度自信既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更源于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同时,也与他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不断取得伟大成功的奋斗历程密切相关。邓小平的制度自信思想对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离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国家治理体系是指按照一定的治理理念确立起来、使国家能够顺利运行的体制机制。国家治理能力是国家统筹各个领域治理主体、处理各种主体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水平与质量。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构做出了全面部署。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总结构和分结构的关系。《决定》13个部分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总结构的框架,而每个部分提出的制度建设任务和要求又构成分项制度的体系结构,由此形成总和分的框架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总结构是国家治理中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制度体系分结构的集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分结构形成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相应的制度体系。党的领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总结构中具有根本制度的地位。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必须把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构作为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0.
<正>为了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社会制度比较教研室于2014年6月17日在中央党校召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专家研讨会。  相似文献   

1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2019年第23期发表题为《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的重要文章,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全面精辟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形成以及对人类制度文明发展史的伟大贡献,高度概括了这一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制度体系的显著优势,提出了坚持好、实施好同时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原则要求和具体路径,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是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知、情感、信念和行为的有机统一。就其特征来说,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念认同、制度优势认同、制度发展认同的统一,也是历史评判、现实感悟的统一;既是政治意识性、动态稳定性的统一,也是实践性、社会性的统一。就其功能而言,对于坚定信念、凝聚正能量、消解价值认同危机、维护国家稳定、促进制度体系良性运行等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深化体制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进民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知与情感,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话语优势,来提升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目标向度在于公正是其内蕴价值和现实价值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发展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公正的实践向度在于以科学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彰显公正价值;以清理完善不公正的制度体系实现对生态领域公正缺失现象和问题的矫正。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先进性,体现为拥有历史合理性、体系科学性和政治引领性,符合民族复兴和现代化伟业的要求,治理效能显著高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性,集中体现在有更加真实、广泛、持久的代表性,形成团结奋斗而不是恶性竞争的政党关系,在决策上更加民主高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独特性,体现为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生态坏境保护制度和社会治理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性,集中体现为以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提供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5.
杨宗科 《理论探索》2020,(1):5-12,5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丰富的文化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是产生和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之上,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正是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新中国发展壮大的根本保障,新时代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6.
《行政论坛》2020,(1):5-11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紧密相结合,以一系列重大举措做出全面部署,为推进新时代伟大实践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党中央聚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问题,实现了从制度建设到制度体系建构的思想飞跃。比较两次全会通过的"决定"和《决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体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聚焦制度体系化的重要精神。治理国家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国家治理是一个综合概念,这就对制度建构提出全面性、系统性、配套性、协调性的要求。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以及具体制度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结构,坚持党的领导在结构层次关系上居于顶层地位。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结构的层次关系,目的是为促进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提供理论的诠释。新时代把制度体系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必须在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制度、回答好"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的重大政治问题、坚定制度自信、提高领导干部使命担当的素质和本领、注重制度体系建构、建构急需制度和必备制度等主要任务上形成思想统一和行动一致。  相似文献   

17.
中国40年改革开放最深刻的启迪,就是在不断深化改革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定型与优化,这是当代中国改革的根本任务。在自我革命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步定型,是当代中国改革的根本属性;在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优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价值;在解决重大核心问题中充分释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活力,是新时代改革新进程的突出任务。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21,(1)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一步,是以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为根本目的。人民群众作为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检验其成效的评价者,面对新形势下主要矛盾的转变以及自媒体网络高度发展的新情况,提出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实践路径,即规范自媒体平台,健全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制度体系,通过科学高效的国家治理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9.
尹从国 《学理论》2013,(16):19-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经过90多年不断奋斗、创造、积累的结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当代中国,坚定制度自信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坚定制度自信也具有深厚的基础和科学的依据。我们必须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以坚定的制度自信大力推进制度创新,构建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体系,永葆制度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文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和中华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柱。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脉相承,是统一的科学体系。我们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