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讼法律文化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无讼思想产生于特定的历史社会背景,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在构建法治社会的过程中,一方面,无讼法律文化维护等级制度的目的性,导致人人平等法治观念的认同障碍;无讼法律文化“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也导致民众权利意识匮乏,缺乏法律信仰.另一方面,“无讼”法律文化以调解为主导的多元纠纷解决手段和伦理本位思想,对法治社会构建亦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社会变迁要求法律文化变迁,和谐社会应是法治社会,没有法治就不能实现社会和谐。而要建设法治社会不仅要健全法律制度,更重要的是加强法律文化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文化无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必须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法律观念转变和法律理论的创新,建立法治主义的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3.
我国法治建设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任何标榜“全盘西化”的法律移植思想都无法在我国生存。建构法治社会需要吸收西方先进的法律文化及法治观念,但也不能摒弃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借鉴国外有益成果的基础之上,吸收传统文化的优秀因素,构建符合中国国情、满足民众生活需求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行法治建设必须处理好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要树立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建设中国特色先进文化;提高民众的法律意识、个人权利意识、法律素质;积极推行依法治国方略;强调法律实施中程序正义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不照搬政治制度的模式,这是邓小平理论中法制思想的重要内容。这里所讲的中国国情,当然包括中国的法律文化传统在内。对中国法律文化传统不能一味否定,其中也有许多在今天仍值得弘扬的东西。中国在建设法治社会的过程中亦应如此,我们应当学习借鉴西方法律文化传统中的优秀部分,吸取中国法律文化传统中所独有的东西,把中西两种法律文化融汇起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5.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在全社会进行法治文化的培育,在构建法治之"形"的同时培育法治之"神"。法治文化作为社会法治的精神内核,强调法律制度的人文价值,强调社会秩序的制度建构,强调社会道德的最低限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具有社会主义特性、地域性、时代性等特征。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必须克服历史传统、社会环境和时代条件的限制,夯实文化根基,突出本土特色,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6.
社会变迁要求法律文化变迁,和谐社会应是法治社会。建设法治社会不仅要健全法律制度,更重要的是加强法律文化特别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建设。必须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法律观念转变和法律理论的创新,建立法治主义的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变迁推动和影响了中国法治的进程,对中国法治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从封闭保守到开放改革的变迁推动了法律领域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政治文化从革命到建设的变迁推动了中国革命型法制到建设型法制的发展,推动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初步建立和完善;政治文化从“人治”到“法治”的变迁推动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和目标的确立;“和谐”政治文化的构建对我国法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了法治理念的更新,正在并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在中国法治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但要想发挥法律体系的规范功能,就必须理性地对待它。现在法律体系面临着两个方面的夹击,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轻视形式逻辑的实质思维倾向阻碍了规范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在司法政策中过度强调社会效果、政治效果和能动司法的统一,使得法律的权威性难以树立,法治之路更加艰难。因而,强化形式法治的观念对我国法治建设有特别的意义,要想实现限权意义上的法治,必须充分发挥法律及其体系的规范作用。过早地批判、放弃形式法治将会使法律失信于民,成为法律白条;过多地讲政治、讲大局等是对政治资源的过度消费。  相似文献   

9.
围绕中国法治社会建设所面临的问题这个主题所进行的研究,在我已有的成果中,主要涉及以下方面的内容,如当代中国宪政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依法治政的宪政价值、中国特色宪政体制的构建等;中国法治社会构建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构建当代中国法治社会,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及当代中国特色先进法律文化创建的路径:和谐社会与当代中国社会控制模式的选择;在具体的法治实践方面,主要有如何完善保障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法律制度,如何完善地方立法机制,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要注意研究我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1]。如何对待传统法律文化,关系到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传统法律文化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原生力量,为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与本土资源;传统法律文化在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具有再生价值;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要创造性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法律文化,探讨传统法律文化在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中的新生路径。  相似文献   

11.
王晓广 《理论前沿》2009,(23):19-20
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中西法律文化关系并做出合理的价值选择.建构一个以社会主义为导向,传统法律文化为根基,现代法治文化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的法律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2.
法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任重道远,欲实现彻底的现代法治文化转型,就必先根除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流弊,充分挖掘法治的本土资源并吸收和借鉴成熟的西方法治文明,构建民主、和谐的法治文化。  相似文献   

13.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倡导"为国以礼"、"以德治国"、"贤人政治"的治国理念作为先秦儒家文化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不仅是中国封建时期法律思想的基石,影响着封建法律制度的构建,也因其历史上的功过对我国当代法治建设有所启示。当前,中国要想把传统的儒家思想发扬光大,并有效运用于国家治理、法治建设之中,必须以唯物主义的观点传承并弘扬儒家文化(思想)。在批评的继承中加以扬弃,在继承传统、着眼当代、开创未来的意义上将儒家的智慧运用于我们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4.
一本失传多年的"九天大濮史录"揭秘了仡佬族这样一个古老民族的历史文化特征,从法律文化的视角,对渝黔毗邻地区的仡佬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梳理和提炼,在传统和现实中解读其民族特征,对于当前研讨法治建设的本土化路径、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法律文化是影响一个国家民主和法治进程的重要因素,而法律文化又是影响社会变革的最顽固不化的障碍。而在当代中国,国家主义法律观、暴力主义法律观、工具主义法律观则作为传统观念和政府政策的产物影响着中国当代的法治建设,本文拟通过对中国当代社会中最具影响力的法律观念的阐述,探索中国公权力异化的深层次文化背景,从而揭示中国法治进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指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律制度和相关政策相适应,全体公民恪守具备时代性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坚持持有并遵循,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备前提和重要基础,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中的灵魂和核心.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对推进社会法治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与普法教育目的具有一致性.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当前我国还存在着一些影响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进程的主要障碍,我们迫切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宣传与教育、强化普法宣传教育、着力构建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价值体系,从而形成全社会普遍关注法治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现代化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法律文化,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存在冲突。建设法治国家、和谐社会,需要实现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化转换。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建设的目标是法治的实现,这一目标也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主要内涵和特征。从此意义而言,中国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建设对政治文明影响至深: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建设影响着政治文明的进程;加强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建设有助于弥合建设政治文明所面临的历史和现实问题;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建设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思想基础及精神土壤;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培育能够促进法治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内在逻辑统一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法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现实社会之间的矛盾已经不能回避,能否将法律体系转化为有效法治体系,关系到推进依法治国的广度与深度。因此,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培育民众的法律思维,树立全社会对法律信仰与法治精神的认同,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最终归宿,同时也是培育与践行以“法治”为重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0.
村规民约在社会秩序的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一项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文化传统。认真分析研究村规民约,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熟悉滨海新区农村的乡民社会,有利于构建和谐乡村社会的法治环境,有利于加强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能力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必须不断改革与完善村规民约,在规范村规民约的基础上推进依法治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