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8 毫秒
1.
《学理论》2016,(3)
流浪未成年人救助是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在西方福利国家福利多元化、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及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大背景下,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尤为必要。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应该在救助服务的三大阶段,搭建服务参与平台,使企业、社区、志愿者、非营利组织等服务主体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参与到救助服务的过程中,构建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体系,有效解决未成年人流浪问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流浪精神病人问题日益引起重视,同时暴露出诸多问题,如政策法律不完善、各职能部门职责不明确、救助经费不足、预防及出口无法落实等。针对救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措施提出相关看法如下:从国家层面,完善法律政策,将流浪精神病人的救助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从社会层面,建立权责明晰的社会救助体系;从医院层面,加强救助管理能力建设,重视住院流浪精神病人管理工作;坚持源头治理和彻底治理,创新流浪精神病人救助管理新思路,重点解决好流浪精神病人的预防和出口问题。  相似文献   

3.
流浪乞讨现象在当代中国的大量涌现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是社会矛盾的外化和表现形式。当前亟待解决的任务之一就是优化我国流浪乞讨救助文化建设,具体内容包括:厘清并确立我国救助管理的价值准则;注重并引导救助对象的主体建设;培育并推广社会的慈善救助行为。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社会问题,流浪儿童问题是当今中国社会治理和制度建设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解决流浪儿童问题要突破传统管控思维和手段,从实现儿童权利出发来创新制度和治理方法。本研究采用叙述分析方法,以抗逆力理论为视角,通过分析"类家庭"对流浪儿童抗逆力获得的影响和作用,解释类家庭流浪儿童抗逆力养成的内在机制,以及对儿童权利实现的意义,以为创新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长效机制提供政策和服务发展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邢佳佳  马永方 《学理论》2015,(4):125-126
近年来,有关流浪儿童的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了解现阶段我国流浪儿童的基本发展状况,探讨流浪儿童问题出现的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及个人原因。从社会工作视角的出发,分析当前流浪儿童救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将社会工作人性化的救助方法引入到流浪儿童救助领域,促使流浪儿童救助工作进一步完善。本文初步分析了社会工作介入流浪儿童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并分析探讨提出可行的建议与对策,社会工作介入流浪儿童救助的实践中,这些意见和对策可以得以应用和改进。  相似文献   

6.
唐瑞 《学理论》2014,(2):101-102
未成年人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缺乏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易受社会不良因素影响,致使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攀升,对此,必须引起国家的重视。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不能与成年人犯罪混为一谈,在刑事立法上也应该与时俱进,充分体现国家处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加强保护未成年犯罪人权益的观念,努力达到惩罚与保护相平衡,建立一个更加合理、完善的刑法体系,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未来。  相似文献   

7.
从"撒谎"看流浪儿童的机构救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水雄  李伟 《青年研究》2005,(12):16-23
本文所谓"撒谎"指的是,流浪儿童在寻求救助或者面对救助机构的工作人员时存在撒谎现象."撒谎"反映了当前流浪儿童机构救助中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比如说救助机构工作的目标过于偏重"找家",对流浪儿童之间关系的深入了解不足,流浪儿童与工作人员的对话方式和互动方式存在一些值得质疑之处等等.  相似文献   

8.
李舒  陈冀  季明 《瞭望》2006,(52)
对每年15万人次的流浪未成年人,如何实施有效救助北京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的档案柜里,存放着13岁新疆小姑娘小玛丽(化名)的8张求助申请表,表格记录着从2003年12月21日到2005年4月19日间,一个未成年少女扭曲的成长脚印。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3,(33)
近几年,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问题已被人们广泛关注和讨论。2003年《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取代原先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是国家在人权保障上的进步。然而在社会快速转型时期,流浪乞讨问题十分复杂。试通过分析救助管理制度在现实中的运行困境,探寻改进完善这一制度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王敏 《学理论》2009,(27):180-181
随着流浪未成年人数量的不断增加,流浪未成年人越轨行为的发生也在逐年上升,这不仅影响着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良好社会秩序的建立。流浪未成年人越轨行为的发生有多方面的原因,从原因形成主体的角度看,可分为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和自身原因,探究其原因,对深入了解流浪未成年人社会群体状况,以及有效控制未成年人越轨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民主》2019,(12)
<正>未成年人是家庭和社会的希望,也一直是国家、社会致力保护的对象。我国刑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都明确要求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经过全社会多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了以司法保护为基础,社会保护、学校保护和家庭保护为主体的我国未成年人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3,(1)
流浪儿童群体自出现至今不断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通过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结合社会工作的实质对流浪儿童救助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提出从社会、社区、家庭方面来解决流浪儿童救助问题,为流浪儿童救助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崭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3,(1)
通过在Z市救助管理站开展的流浪未成年人安全教育项目为案例,介绍项目的开发与实施过程,分析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同时对我国体制内救助机构引入社会工作实务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4.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是政府的良心工程,然而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政策目前还处于一个低水平的阶段。存在救助对象范围不明确身份难甄别、权利义务失衡违规违法行为增多、救助经费短缺导致日常工作难维持、后续安置滞后引起循环救助、流浪乞讨儿童救助制度不健全等诸多问题。本文在对10个"救助站"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在分类管理、责罚落实、绩效拨款、服务提升、流浪儿童的重点救助等方面着力,从而将这项良心工程变成民心工程。  相似文献   

15.
要:涉诉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群体,促进他们改过自新、健康成长是社会应该担负的责任。针对涉诉未成年人,我们除了提供必要的司法帮助,也需要进行帮教和社会救助。随着社会救助模式的不断完善,出现了更加有效的心理救助模式,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性。心理救助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实现中国梦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6.
流浪乞讨救助发展史是救助理念的演进史,是救助体系不断完善的改革史。随着流浪乞讨形成原因和群体特征的变化,“关爱型”救助理念与体系已无法满足时代要求,出现救助对象界定不清、救助主体赋权不足、救助标准滞后等一系列问题。进入新时代,迫切需要将维护流浪乞讨人员合法权益作为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从加强宣传教育、制定救助标准、推进社会化进程及完善保障机制等方面,着力构建“权益型”救助治理体系,推动流浪乞讨救助工作向高质量、高水平、高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叶思含 《学理论》2013,(20):58-60
自2003年开始,我国加快了流浪儿童福利政策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通过对流浪儿童福利和救助政策的现状进行探究,力图找出当前流浪儿童福利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出现问题的原因,探求有效解决流浪儿童问题的途径如下:加强流浪儿童的预防工作,减少流浪儿童每年增加的幅度;完善救助政策,加强政策的支持力度;转变救助方式;社会各界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当前未成年人立法存在的问题,应着重解决保护未成年人责任稀释困境、涉法涉罪未成年人保护处分措施缺位、困境儿童国家监护制度不健全三大难题。尽量少改和不打破现有未成年人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将亟需立法解决的核心问题通过修订现有法律的方式解决是现实和可行的方案。《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订宜适度"福利法化",将修法的重心定位为保护困境儿童及未成年人的受保护权;同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宜进行"少年法化",将其改造为司法性质的少年法典,建立独立的少年司法制度。其他相关法律也宜进行配套修改,将未成年人法确立为独立的法律部门,改变未成年人法附属于成年人法的"小儿酌减"状态。  相似文献   

19.
流浪少年儿童的救助与回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贫困是产生流浪少年儿童的主要根源之一,加强对农村婚姻和家庭生活的指导与管理,认真实施《义务教育法》,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救助流浪少年儿童。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类家庭”,也可以为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童融入主流社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儿童应该是社会一切福祉的最先享受者,一切灾难的最后蒙受者。目前,我国的流浪儿童数量庞大,生存状况恶劣,基本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从现状和实践来看,我国对流浪儿童的救助工作严重滞后,救助机制尚不健全。为此,迫切需要围绕流浪儿童救助工作,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机制、法律保障机制、早期干预机制和多元化救助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