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伟玲 《农村青年》2006,(11):35-37
儿子考上高中了,他很高兴。可是,学费没有着落,他又很着急。 说来也怪,他曾经花掉十多万元救助走投无路的农民工,如今却无钱给儿子交学费。 早在2003年,他就被评为“深圳市十大最具爱心人物”、深圳市首届“爱心大使”。现在,他依然怀揣爱心。靠开一辆四轮运货车挣钱.坚持帮助别人……  相似文献   

2.
爱情鸡蛋     
他俩结婚时,日子过得很涩苦,就连偶尔吃一回煮鸡蛋,都是莫大的奢侈。那次煮熟鸡蛋,他剥开蛋壳,掰开那洁白的蛋清,取出诱人的蛋黄,就像捧着自己那颗滚烫的心,轻轻送到她的嘴边。她将蛋黄含在嘴里,回报他一个蓄满爱意的笑,问他:“你怎么不吃蛋黄呢?”他说,“我从小就不爱吃蛋黄,只喜欢吃蛋清。”她面露喜色: “真的吗?我们一个爱吃蛋清,一个爱吃蛋黄.真是天生的一对呢。”时光过得真快呵,仿佛转眼之间,他俩已步入中年,而日子早已增添了不少亮色,吃鸡蛋再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了。每次煮鸡蛋,都是他吃蛋清,她吃蛋黄,十多年了.依旧如此。直到有一天.在外地读重点中学的儿子回来,他俩煮了一大碗鸡蛋给儿子滋补。看着儿子津津有味地专拣蛋黄吃,他的目光里满是爱怜,忽然脱口而出:“这小子,跟我年轻时一样,就爱吃蛋黄。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呢。”说完他马上就后悔了,因为他知道自己说漏了嘴。但显然迟了,一旁的她早已将他  相似文献   

3.
蓝鹰 《农村青年》2007,(5):20-23
农民田庆华和棒棒兄弟们在一起的时候,他是一个画家;和四川美院师生在一起的时候,他还是一个棒棒。 1986年。他从綦江县万盛青年镇黄山岭村来到重庆。从那年算起,他漂泊在重庆黄桷坪这座中国画界大师聚集的艺术小镇已经20年了。20年来,作为重庆最早的人体模特,他不仅为自己在四川美术学院挣得了第一人体名模的称号,而且,靠着自己当年的“敢脱”,大大方方挣了12万元。20年来,他经常和棒棒兄弟们一起站在街边等活干,也经常出现在四川美院的人体模特教室,做学生们的人体模特,供他们现场临摹作画。 谈到自己的未来,田庆华说他有两大心愿。一是竭尽全力供儿子读书,希望儿子大学毕业后能成为一名律师。二是儿子毕业工作后,自己就不再做棒棒了.而是静下心来画画,争取成为一名画家,得到艺术界的认可。  相似文献   

4.
一名普通女职工支撑着这样一个家:上有八旬公公婆婆,下有两个正在读书的儿子;1996年丈夫不幸患癌症病逝,1998年唯一能资助家庭的姑姐也患癌症去世;1999年,一场火灾将“家”焚烧一空;儿子报名参军,体检又查出肾脏重度积水,就在家庭之舟将要倾覆时,工会组织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  相似文献   

5.
他是一个不幸的人,他深爱的妻子死于车祸,交通部门的鉴定结果是司机没有责任,那位肇事司机只是象征性地拿出了一些钱。妻子死后,他和3岁的儿子相依为命,他想这辈子再也不能接纳第二个女人了。他决心把儿子养大,培育儿子成人就是他最大希望了。但是命运又给他开了一个玩笑。儿子吵着要一只风筝,他给儿子买了一只,儿子便在房里玩,不知怎么,风筝掉到了窗外,慢慢向地上飘去。儿子爬上窗台上去抓,他看到儿子时,儿子的身影只在窗口闪了一下,就不见了,随即楼下传来一声沉闷的声音,随即惊叫声、救命声传来。他失去儿子之后,生活的支柱全倒了,他常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嘴里总是喃喃说着妻子和儿子的名字。他的父母企图让他分心,但无论如何也做不到。万般无奈之下,他被送到了精神病医院。医生对他的父母说,让他到精神病医院来可能对他是一种刺激,让他先回家,我上门给他诊病,并告诉他的父母要配合他的治疗。医生来到他的家里,谆谆善诱和他交谈,慢慢地他能与医生交流了,并且能吃一些粥之类食物。坚持了半个月,他的精神状况有所  相似文献   

6.
曹旭峰 《工友》2007,(10):6-8
这是一个屡遭不幸的家庭:蕲春农民工陈仕灯的大女儿7岁时不幸夭折,今年6月份,他惟一的儿子又患上了癌症。无钱替儿子治病的陈仕灯夫妇害怕儿子与女儿一样,忽然从他们的视线中消失,于是常常在半夜里爬起来坐在儿子床边,一坐就是一宿。就在他们对儿子脆弱的生命忧心如焚的时候,在当地重点中学读书、成绩优异的儿子却向他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唐洪 《农村青年》2007,(3):15-17
事发2005年10月,官司打到2006年年中。至今,他依然沉浸在悲痛当中。 那天夜里,他的妻子和儿子蹊跷身亡。由于传言他在外面“包二奶”,警方将他定为“杀人疑凶”。从此,他经历了人生当中最为难熬的一段岁月。 2005年12月30日,他把一个谁都想象不到的“杀人真凶”告上法庭。2006年5月30日,他终于替自己洗清了“罪名”。讨回了公道。然而,妻子和儿子再也回不来了……  相似文献   

8.
有一天,一位朋友带着她2岁的儿子和一家两口子见面,女人相见就是话多,朋友连忙教儿子:“叫姨妈,叫姨妈。”儿子却不领情,伸手去抓“姨妈”脖子上的项链,朋友赶忙制止:“别抓,别抓,小心抓烂了你张大爹给你姨妈买的名贵项链!”这位“姨妈”一听“名贵”二字,仿佛被捅着了马蜂窝,立即以前所未见的流畅的表达历数老公的过失:“他?买哪样喽?他那根皮带还是我给他买的,他一样也不会买嘎!”我的天哪,她一辈子难道连一句玩笑也不会开吗?那颗看似聪明的脑袋难道就没有一点随机应变的能力吗?随便编个什么理由都能应付啊,甚至,沉默,或者微笑,都是给自己男人最好的面子。你猜猜“张大爹”怎么着?  相似文献   

9.
仲藜 《农村青年》2008,(10):20-22
听说儿子要参加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表演,身患绝症的董昌毅便有了一个心愿—去北京“鸟巢”见儿子最后一面。 当这个母亲好不容易得到一张珍贵的奥运会开幕式门票时,却又听说儿子参加的是残奥会开幕式表演。在生命进入倒计日寸之际,董昌毅还能实现自己“带着微笑和骄傲与儿子道别”的“美丽梦想”吗……  相似文献   

10.
唐洪 《农村青年》2007,(4):12-14
38岁的江镖在江苏省镇江市打工,就职于一家保险公司,是个“售后服务人员”。说白了就是个“卖保险”的。 2006年6月27日。他干了一件与自己的工作完全不相干的事情。惊天动地,却从此陷入困境。没有谁为他所干的这件事情“保险”。 他经常往来于乡下和城里。家里有务农的妻子和上小学的儿子,依靠他挣钱生活。而他的收入后来全部花在了一个老太太身上,并且还不够…… 鲜花,掌声。外加一份巨额赔偿账单。这就是他“见义勇为”的代价。当时他如果不“冲动”。不去奋勇追赶抢人财物的盗贼。或许会继续过着虽不富有却安稳平静的日子。 他如何看待自己,社会又如何看待他?  相似文献   

11.
《农村青年》2011,(8):58-60
“都日上三竿了你还睡?昨晚上网又上到半夜吧!”2008年5月8日早上,河北省迁安市沙河驿镇红庙子村妇女舒爱云见儿子李宗强还在睡大觉,气得一把掀起他的被子。不料想,儿子揉揉蒙咙的睡眼,嘟囔出一句:“上学没劲,我再也不去了!”说罢翻个身子又呼呼大睡。  相似文献   

12.
聊博一笑     
《工友》2011,(3):62-62
恶性循环 儿子问:“爸爸,你小时候,你爸爸打过你吗?”爸爸说:“打过。”儿子又问:“那你爸爸小时候,他爸爸打过他吗?”  相似文献   

13.
佚名 《工友》2008,(10):55-55
爸爸对妈妈说:“明天公司里有一个应酬,所以不能回家吃晚饭。” 儿子好奇问妈妈:“什么是应酬?” “应酬就是自己不想去,但又不得不去的事。”妈妈回答。 第二天,儿子吃完早餐,书包一背,对妈妈说:“妈妈再见,我应酬去了。”这当然只是一个笑话,不过,轻松一笑后,应酬缠身的都市白领又作何想呢?  相似文献   

14.
1958年3月2日,一个日暖花开、百鸟争鸣的日子,李丽降生在省城一高等学府家属区的一间小阁楼……“会记事后,父亲告诉我:我出生的那天,一束金黄的阳光透过阁楼木板上的一个小洞,一直照在我身上,阁楼周围鸟语花香……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镜头。步入社会,与其他许许多多的同龄人一样开始构建理想的时候,我想:大自然如此大方地从我降生之日起就把美丽带给我,我是不是也应该有所回报呢?李丽很认真地回忆着自己的心路历程。1979年8月,已在一家国企工作了一年的李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艺术学院美术系,师承著名艺术家高临安开始了为时5年的油画学习之路。她要用画笔来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也是在同一年,她禁不住汽车工业公司一男青工的“穷追猛打”,与他结了婚,次年, 生下了儿子小伟。就这样,在单位领导的支持下,她边工作,边半脱产习油画。回到家,还要忙着尽贤妻良母之责……1984年,她以优良的成绩毕业于艺术学院美术系。  相似文献   

15.
聊博一笑     
《工友》2008,(11):62-62
阎王爷勾魂从前,有个呆儿子,娶了一个好媳妇,拜堂后入了洞房。呆儿感到稀奇,就问媳妇:"嘿嘿,我把你喊什么名字?"媳妇好气又好笑,就回他一句:"喊阎王爷。"新婚之夜,夫妻各睡一  相似文献   

16.
傍晚,街坊王老汉与儿子的吵吵声震顶房盖,只听老汉大喊大叫地说:“你这样‘啃老’下去还能维持多久,等我死了看你怎么撑起这个家。”老汉只有一个儿子,是地道的“80后”。老人一辈子土里刨金,省吃俭用供他大学学业,又为他娶妻生子。并在一家民营企业找到了一份工作,一月能挣一千多块钱。做老人的心疼下辈,  相似文献   

17.
欧阳是我大二时的同学,一个挺帅的男孩子。高高大大的身材,漂亮的国字脸,雪白雪白的牙齿,笑起来坏坏的,却又带着一丝大孩子的腼腆与纯真。他的嘴巴特别甜,因为比我小一个月,就人前人后“大姐”长“大姐”短的,很是讨人喜欢。当时,他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担任校文学社社长之职,经常在报纸屁股上刊登些豆腐块儿、火柴盒儿,还隔三岔五拿个征文奖什么的。他五音不全,并且连简谱也不大认得,却会写歌曲,署名均为:“沙锅嗓词曲”,沙锅嗓自然是指他自己。他把歌词写好,自个儿哼顺溜了,请人把曲子记下来就是。  相似文献   

18.
2006年3月9日,江苏省东海市空军地勤某部营房。八名年龄在20至24岁、胖瘦高矮以及肤色各有差异的士兵被集合在一起。接受一个异乎寻常的“审验”。只见一名来自四川的中年男子。来到一名河北籍士兵身边。指定他说“你就是我儿子!”这名四川男子。何以认了河北籍士兵为儿子?细说起来,这故事可就绵远深长了——  相似文献   

19.
曹旭峰 《工友》2007,(9):8-11
近几年,本刊曾多次报道职工伤残后被老板赶出厂,或是老板用威胁、欺骗手段签订“霸王条款”,使伤残职工权益受到严重侵害的案件。这些伤残职工为了追讨自己的“工伤”待遇,经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心酸历程。本文主人公张克明就是其中之一,他在一次工作中受伤致残后,用人单位在其伤未痊愈时,就将其“一踢了之”,致使他一家人生活陷入绝境。在辗转追讨“工伤”待遇无果的情况下,他悲怆的喊出了“请锯掉我的左脚!”  相似文献   

20.
开心园地     
《工友》2014,(9):62-62
儿子上一年级了,为了培养他多读书,我便给他买了本《水浒传》的彩绘本。儿子很喜欢看。今天,儿子问我:“爸爸,五花大是谁?”我左思右想也没想起水浒中有个五花大,就让儿子把书拿来,书上赫然写着:“李逵一觉醒来,已经被五花大绑了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