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长期以来,非法证据排除都是我国法律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重点,司法实践中由于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证据导致的一系列冤假错案也吸引着公众的媒体的目光。2013年1月1日施行的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正式在立法上确立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刑事司法发展过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将为完善我国刑事司法制度、促进刑事司法文明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廖小娜 《湘潮》2013,(6):47-49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研究对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发展进程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阐述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相关概念及法理价值的基础,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进行对比分析,并在解读我国最新立法规定以及国际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与立法、司法实践情况,力图对我国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些许裨益。  相似文献   

3.
2012年3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首次以立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是我国刑事诉讼制度进一步民主化、法治化的重要标志,也对维护司法公正,防止冤假错案具有重要意义。在司法实践中,正确适用该规则,不仅有利于减少和遏制刑讯逼供等违法行为的发生,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更有利于规范执法,准确有力地打击犯罪,保证办案质量。但是,该规则目前尚不完善,在实践中操作还存在一定难度。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司法工作人员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必须树立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在司法实践中,任何案件的处理,都离不开证据。一般情况下,证据是通过合法手段取得的;但有时国家有关部门及工作人员也会采用非法手段取得证据,目前国际上一些国家在立法中明确了对所有非法取得的证据都不予采纳,而中国因为种种原因尚未完全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中国在刑事诉讼立法中可以考虑选择适当的非法证据排除形式。  相似文献   

5.
刑事诉讼证据是指以法律规定表现出来的,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正确地收集、运用和判断证据,对惩治犯罪,保障人权,从而实现刑事诉讼的目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刑事证明标准,两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完善我国刑事诉讼证据立法。一、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构想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西方国家的证据立法早已据有一席之地。而在我国长期的刑事立法与司法活动中存在着“轻程序重实体的”观念,为追求实体的公正而忽视程序的公正。目前,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没有严格意义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当然也…  相似文献   

6.
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刑事证据制度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从成本与效益视角对之进行考察 ,认为这一证据规则的成本主要在于立法、司法及一定程度实质正义的丧失 ,而它的效益体现在维护法律的权威、促进司法公正的实现、保障人权以及具有的社会教育意义。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认为我国应确立非法刑诉证据排除规则 ,并对如何确立我国的非法刑诉证据排除规则提出了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7.
周标龙 《世纪桥》2007,(7):67-68
我国传统的诉讼观念强调查明诉讼案件事实真相以实现实体正义,这种诉讼观念对于我国刑事诉讼中建立和实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具有阻碍作用。同时,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中存在阻碍排除规则实施的因素,包括法院缺乏独立性、中立性和权威性、追求真实发现的再审制度等。因此,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建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存在诉讼观念上和法律制度上的障碍,由此决定我国建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应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相似文献   

8.
龚桂侠  李志国 《世纪桥》2007,(1):47-48,51
对于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的排除反映了民事诉讼对程序权利和宪法性权利以及程序正义的日益关注,但就目前来讲,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所确立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而又待于进一步的探索。为丰富我国民事证据法学理论,本文就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涵义、民事诉讼非法证据的特征、我国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构建与完善以及民事非法证据排除的意义等方面作浅显而有意义的探析,对司法公正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9.
孟海燕  陈莎 《湘潮》2013,(2):33-34,37
非法证据庭审程序和排除规则的确立是新刑诉法的一大亮点。在我国刑事庭审程序中,公诉机关与排除申请人举证责任分配、证明标准如何确定是实务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非法言词证据排除领域,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中,"合理"如何确定、多元利益如何衡量与分配是该制度亟待进一步深化解决的问题,否则,证据排除庭审程序只能形同虚设。或许,今后在立法中确认一种独立的听证程序能更好的达到排除非法证据的目的。即在法院审判中设立一个独立的证据听证程序,配套以合理的举证责任分配、明确的证明标准可以减轻庭审的负担,节约诉讼资源,更好的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10.
全国人大十一届五次全会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以下简称新刑诉法)。新刑诉法其中一个亮点就是规定在现有证据不能证明证据收集合法性的,人民法院可以通知侦查人员出庭作证。但该规定仅仅适用于法庭调查中的非法证据排除的情形,在司法实践中仍然缺少可操作性和普适性。因此,以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的完善为视角,通过分析有关具体问题,解决目前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存在的一些困扰和障碍,从而对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的司法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界,对于民商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存在着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学说。但在当前注重人权保障、强调程序正义的大背景下,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又显得合情合理。实践中,应细化非法证据的范围,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纳入民事诉讼法典,可在审前阶段审查证据的合法性,完善当事人收集证据的保障机制,以提升司法权威性,保障民商事诉讼当事人的基本权益。  相似文献   

12.
《湘潮》2007,(4)
非法证据排除是我国刑事诉讼立法中一项重要的人权保障机制,已经获得普遍地确立和适用,但对于如何建立该规则存在较大的分歧。非法证据的排除应根据我国的犯罪形势、法制状况、传统法律文化等因素,确定非法证据可采性的判断标准。既要保证控制犯罪,又要保证保障人权,掌握好实体真实与程序真实之间的"度"。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从根本上遏制我国司法实践中屡禁不止的非法取证,进一步加强人权保障,实现司法公平正义,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10,(12):36-36
5月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和司法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要求各级政法机关以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鏖依法履行职责,依法惩治犯罪、保障人权。完善刑事诉讼证据制度,是中央确定的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孙铖  曾娟 《求实》2012,(Z1):97-99
一、我国引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背景及本土化进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学者研究的热点。随着佘祥林案、聂树斌案、赵作海案等一系列冤假错案的相继出现,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取证行为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亟待消除。学界认为应当尽快在我国构建非法证据排除制度,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正在逐步建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并重点将这些规则适用于言词证据的排除,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刑事诉讼案件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应用是实现以人为本,保障人权,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途径。本文以非法证据为切入点,结合实践,浅析检察工作中非法证据排除程序存在的相关问题,并从完善相关法律、健全相关配套制度、加强引导侦查工作、完善相关考核指标等方面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西方许多国家早已建立,其内容一般包括对非法获得的口供的绝对排除和对实物证据的原则排除。为适应刑事诉讼民主、文明的潮流,在控制犯罪的同时,应充分保障涉讼公民的人权,因此我国应建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包括非法口供的一律排除和非法物证的原则排除。  相似文献   

17.
《廉政瞭望》2010,(12):12-13
5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和司法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了包括“以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取得的口供”等6种不能用于死刑定案的证据。  相似文献   

18.
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第52条第2款增加规定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和查办案件过程中收集的部分证据可在刑事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用,为行政证据与刑事证据的衔接提供了法律基础。但该条规定相对原则简单,有必要结合两高司法解释对该条文作出进一步诠释与解读:在主体上应将法律法规授权组织收集的证据与行政机关等同,纪检机关收集证据需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移送证据需提供合法性说明;对"等证据材料"的范围界定应包括当事人无异议及符合法定条件的言词证据,但最高检规则囊括鉴定意见的做法值得商榷。在具体程序方面,应完善行政执法和查办案件人员出庭作证制度,对非法取得的行政证据也应根据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要求予以排除。  相似文献   

19.
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中合法与非法的排除逻辑主要基于证据真实性审查规则,其存在着与鉴真规则混同适用的现象。鉴真规则是真实性审查规则中的一个前提环节。我国各法定证据种类的排除规则都能体现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侧重真实性审查的逻辑。在人权保障与真实性审查之间,合法性审查倾向于审查真实性。我国证据规则附属于诉讼制度,缺乏独立性,且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依附于真实性审查规则,缺少具体的基本权利保障规则,难以发挥保障人权的独立价值。  相似文献   

20.
亮点一:不得强迫自证其罪严禁刑讯逼供在刑诉法中其实早有明文规定。紧随其后的是最高检、最高法的一系列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因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获取的证言和陈述不能作为定案依据。去年,“两高i部”联合下发的《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和《非法证据排除规定》更是在此问题上作了详细规定。但刑讯逼供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在不得刑讯逼供的条文里,这次修法要增加新规定不得强迫自证其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