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薛富兴 《思想战线》2003,29(1):80-84
在深入反思 2 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学术局限的基础上 ,新世纪中国美学至少可从以下三个方向谋求深化与自我拓展 :走出哲学美学的观念研究之路 ,以具体深入的实证专题研究完成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 ;回归本民族传统审美文化资源 ,挖掘对人类审美意识史有普遍意义的因子 ,将中华传统审美智慧融入人类美学知识谱系 ;走出艺术中心论 ,深入发掘自然审美、工艺审美和生活审美的当代人文价值 ,丰富大众审美生活 ,拓展审美形态研究新局面。  相似文献   

2.
西方美学进入现代以来,从古典美学的三面(美学本质、审美心理、艺术)转向了现代美学的三面(语言分析、审美心理、艺术),由于否定了美的本质,因此,新三面是一个无中心的三面。西方美学呈现为新三类美学:学院美学,因学院而产生;派流美学,因思想对话而产生;文化美学,由各种边缘性的美学问题而产生。  相似文献   

3.
中华美学精神很大程度上体现和凝聚在中国诗学的传统里。作为中华美学观念的物化显现,诗学最为集中、也最为本体化地凝聚着中国人的审美方式、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表达。"触物起情"的感兴,是中国诗学发生机制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创作思维;虚实相生、形神兼备、情景交融、言意统一,最能体现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万物一体""万有相通",蕴含着智慧的审美直觉。  相似文献   

4.
陈健毛 《理论月刊》2007,(4):136-138
吴昌硕在清末民初社会鼎新之际提出他的绘画创新思想,其创新思想的美学精神体现为:世俗化的审美趣味;标榜个性的美学主张;雄强大气的审美风格。这些美学精神对于我们理解传统文人画走向世俗化、大众化的美学历程有着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5.
刘玉梅 《前沿》2012,(18):158-160
生活美学研究约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2000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一时期是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研究,是认识论的生活美学研究,它把生活作为审美对象,研究人类的生活审美活动,是中国传统生活审美思想的延续.后一时期是西方话语背景下的生活美学研究,它借鉴西方生活理论和话语力求确立美学的生活本体、建构生活美学体系、解读中国美学与艺术问题等,是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生活美学研究.西方话语背景下的生活美学研究主要讨论了如下问题:生活美学溯源、构建生活美学的哲学根基;生活美学出现的必然性及其意义;生活美学的合理性与何为生活美学;西方生活理论的应用;生活美学存在问题、对策及影响等.  相似文献   

6.
《坛经》与《忏悔录》美学思想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立明 《思想战线》2002,28(1):50-53
《坛经》与《忏悔录》作为东西方宗教文化名作之一 ,其中包蕴着若干的审美思想 :《坛经》中具有可引申以资中国古代美学发展的思想论断 ;《忏悔录》则把艺术审美与宗教信条相结合 ,树立起基督教美学权威。比较两书的美学思想 ,强调心性的作用及与各自文化背景中的人学思想密切联系是其相同之处 ;不同的美学传统思维模式以及佛教、基督教教义中对美本质的不同认识又是导致差异性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7.
当代审美文化的反美学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审美文化的反美学本质肖鹰当代审美文化的反美学本质,大家所披露的,多归结于当代审美文化的以丑为美,审丑或媚丑的心态。以丑为美,不过是当代审美文化的一种畸趣,一个非常外在的特征。而且,以丑为美,也并非就是反美学的。在传统美学中,丑也是一个基本的审美范...  相似文献   

8.
依封孝伦博士的《二十世纪中国美学》,崇高是本世纪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本世纪中国美学可分为审美理想转型期、悲剧美学期、英雄美学期和自由美学期四个阶段。"审美场"的提出是一大理论贡献。新的美学史模型:审美场──审美创造──审美观念,实现了逻辑与历史的高度统一。详细辨析了当代美学诸家学说的理论价值、源渊流变及其在美学史上的定位,最后提出了自己的生命美学框架。  相似文献   

9.
古风 《思想战线》2001,27(6):63-66
意境与当代审美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近代学者梁启超和王国维的努力,完成了意境由近代向现代的转换,进而成为当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当代美学体系的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意境在当代审美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对于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传统美学资源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0.
美育是培养人们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提高人们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是教育事业和整个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学教育应以美育德,塑造完美人格,强化美学教育的重要作用;以“四美”为中心,不断强化教育者的美学素质;以欣赏引导为手段,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语     
<正>低碳美学是由中国学者创建的当代最前沿的新型价值论美学理念。它批判地吸收了古典美学中的“陶冶”与“净化”特质和现代美学体系中的“审美无功利性”的核心理念,重建了“自由情感的生产、传播与消费”这一崭新审美本质,并将自由情感的价值正负、大小和高低作出了规定,从而将以本体论为核心的美学  相似文献   

12.
法国当代著名美学家米盖尔·杜夫海纳声称,他走的是一条由美学而进入哲学的“特殊道路”。他先以现象学方法论证审美对象的结构是审美要素和审美意义的统一,然后说明审美对象因其具有先验的情感特质是一个“准主体”,而审美要素则是审美对象的自在,从而审美对象是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提出而又无法达到的自在与自为的结合。这样,他就从美学进入了哲学,从现象学进入了本体论。  相似文献   

13.
现象学是认识论哲学,它对哲学美学的建树在认识论美学方面,然而它所促成的历史性变革却在本体论美学。审美是知觉现象学还原近代认识论美学诸家有的把审美归结为知性,有的把审美归结为感性亦即知性的模糊表象,还有的把审美归结为以理性为基础的感性。但经验表明,审美过程既不出现形式逻辑的概念、判断、推理,也不出现辩证逻辑的范畴流动。认识论美学由此而陷入了困境。为摆脱这一困境,心理学美学把审美归结为个体的心理体验。但个体的心理体验不能说明审美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又使心理学美学出现了危机。作为现代认识论美  相似文献   

14.
精神建构的彷徨与出路——兼与王建疆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学从其建立之初,就一直立足于阐释和张扬人的自由维度。遗憾的是近20年当代中国美学话语却存在着空疏的不及物倾向。它不但日益远离了美学的本真,而且与人的真实存在和精神状态相背离;它无视乃至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当代国人精神的真实状态和生存现状,而且又以摆脱启蒙美学(实践美学)为能事,其结果就是"主义的喧嚣与缺失"。但是,所谓"主义的缺失"还只是一个表层问题。问题的实质在于美学家们构建美学时的彷徨、畏葸、甚至不着边际,在瞻前顾后中他们既丧失了美学所具有的应然状态在于探究审美和艺术的非功利性,同时也丧失了美学所探究的形式的无功利性与其效用的功利性之间的张力。这双重的丧失必然导致当代中国美学向着两个方向发展:其一是庸俗的审美泛化、犬儒化;其二是审美或艺术形式的纯技巧化。而美学应该着重于对感性之维的现实观照与把握,而非脱离现实和审美—艺术等感性领域进行所谓"主义"的闭门造车。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西方美学认为只有人的视觉和听觉才属于审美感官,因为它们是“思维”的器官;而中国传统美学却认为味、嗅、触、听、视五觉都为审美感官,因为它们应是“享受”的器官,且特别重视为西方美学家所贬斥的味觉的作用。对审美感官的划分,乃是以中西方对美和审美的看法为根本依据的,其中更包含着中西方哲学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美学史中,柏拉图是第一个认真思考过审美问题的人。他的审美理论涉及审美关系、审美进程、审美情感,审美心态、审美趣味等诸多方面。它开启了西方审美研究的先河。以往,美学研究者们只注重评述柏拉图的艺术理论(摹仿说、对诗人的谴责、灵感说等)。而几乎无视其审美理论。但是,他的美学真知恰恰主要体  相似文献   

17.
肖双荣 《求索》2011,(5):122-124
受到上世纪中叶以来各种哲学思潮的影响,环境美学对传统的先验论美学理论持批判的态度;审美时尚的短暂流行也证明了审美理想和美的本质的虚幻性。因此,从文化方面来理解环境一词的审美文化学不再徒劳地追问隐藏在美的现象后面的最终本质,转而直接关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丰富多彩的审美现象。  相似文献   

18.
聂春华 《理论月刊》2007,(10):53-55
在董仲舒思想中,审美是巩固汉帝国政治制度的一种手段。这意味着董仲舒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不再是美和丑的审美判断的问题,而是政治生活的正当与否的问题。对董仲舒美学思想的评价应该摆脱审美和现实的二元对立的标准,以更宽广的视野注意董仲舒在美学史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整生:生态美学研究方法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鼎生 《思想战线》2005,31(4):76-83
采用生态方法研究生态美学,可以使方法与体系高度对应。从生态规律中概括出生态美学研究的原理、范式、原则、路线、图式与程式等,是形成生态方法的主要途径。生态方法是整生精神与整体原则结合的系统生发方法;是由抽象上升到具体和从历史走向逻辑统一的生态辩证法;整生图式展示了生态审美场的生成路径;整生方法揭示了生态审美场与生态美学耦合并进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贾舒 《前沿》2014,(17):229-231
在传统美学核心理论被分析美学摧毁的现代美学界,现象学美学毫无疑问为美学提供了另一个切入视角,即通过直面审美对象得出一种普遍性的、具有本质规律的东西。据此,杜夫海纳在《审美经验现象学》中概括出艺术作品的一般结构:感性材料、主题和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