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北“有”两座“逸夫楼”。 一座存在于过去。1994年,香港邵逸夫先生捐款80万元港币,麻城市政府拨款60万元人民币,建成该市第一中学的标志性建筑物——实验楼,为感谢邵逸夫先生热情资助教育事业,特命名“逸夫矿,庄重地立了纪念碑。这座耗资140万元的四层楼投入使用仅6年,就成了一座危楼,于今年3月拆毁。 一座存在于未来。今年3月,华中理工大学与武建集团签订总投资5000万元(其中邵逸夫先生捐赠600万港元)的“逸夫科技大楼”工程合同,双方郑重承诺:若该工程竣工后获得国家建筑行业最高荣誉“鲁班奖”,华…  相似文献   

2.
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因不堪忍受离婚再娶的父亲对自己的冷淡及对同父异母弟弟的溺爱,举刀捅死了7岁的弟弟,他说“我要让爸永远心痛”。在供认之后,他特地提出两个条件,一是不要把他杀人的事告诉妈妈,二是不能让老师和同学知道。说完他轻松地问:还有事吗?没事我想回学校了。这个让人既气愤又心酸的少年,竟不知道他已经犯了罪,他也不知道,在他17岁的花季里,等着他的将是漫长的牢狱生涯。还有两个18岁的高中生,为抢一双“耐克”鞋就对一位行人亮出了凶器,因此被判刑人狱。主管部门提供的统计数字表明:近年来的刑事作案人员中,14…  相似文献   

3.
朱春学 《各界》2014,(2):2-2
年轻时,柳宗元有过一次短暂的婚姻,24岁时娶妻杨氏,27岁时杨氏亡故,未有儿息。此后,他的人生就被剪辑成了两段:想做剩男的时代和想不做剩男而不得的时代。他为什么剩下,原因有二:能找的时候不想找,想找的时候不能找了。  相似文献   

4.
胡乔木1994年辞世后,不少回忆者谈到他的某些不足与错误,多取“为贤者讳”笔法。识者指出,胡乔木虽长期处于最高权力中心,却并非决策者,充其量不过是毛泽东身边的一个办事人、一支笔。揆诸历代伴君为官的书生学士,其言行多半不由自己,生前性格不免扭曲,逝后受些有端无端的捶楚,都在意料之中。以此衡量胡乔木,当不为过。  相似文献   

5.
对于外科医生,社会上有两处议论:一种是同情,说拿手术刀的挣钱少,不如“拿剃头刀”的;一种是指责,说他们一刀在手,随意“宰杀”患者,收受“红包”。辛定一,52岁,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胸心外科主任,典型的拿手术刀的人。他医术高明,医德也高尚,是50岁左右的那一代医生的优秀代表,尽管他也有那么一点点所谓的“私心”。  相似文献   

6.
《党政论坛》2010,(2):6-7
有心理学家做过统计.说的话90%以上是废话的人,他就有快乐;低过5O%废话的人,快乐感便不足。“今天天气真好!”——这就是一句废话:包括国家元首在内的问候都包括这句话。  相似文献   

7.
刘育新 《学理论》2008,(4):95-96
与杨克炎先生相识于一次楹联界人士代表大会上,通过了解知道,他是一位热情诚恳、性格直爽.却又循规蹈矩,很少市侩气的人。其楹联作品极富个性特点,联作直接反应现实生活,富有时代气息.题材广泛.地方特点明显。其语言运用更是个性突出,亦庄亦谐,亦雅亦俗,生动鲜活,清新流畅。一些古代经典词语、东北的方言土语,他都恰到好处地入联,绝没有生搬硬套的痕迹。而一些动词、形容词的恰当运用更见功力.使其联作增色不少。这一切都是形成其独特楹联风格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彭淑  苏希杰  张嘉衍 《各界》2011,(11):26-28
i948年,高梁生于山东滨州。他的父亲顾准33岁,先后任中共中央华东财委委员、山东省工商总局副局长、财政厅厅长。依照北方的传统,为了好养活,他跟上面的一兄一姊一样,乳名也是一种粮食:高梁(通粱)。I982年,他33岁,考入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成为父亲的学生、经济学家吴敬琏门下的研究生,专攻比较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9.
马敬福 《党政论坛》2010,(18):30-30
李肇星曾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了他儿子3岁时的一些充满童趣的奇言妙语。其中他儿子在回答“人为什么会长两只耳朵?”时说:“可以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光进不出就会装不下。”由此,我想起了一句话:让一些话语穿耳而过。  相似文献   

10.
《瞭望》2008,(16)
邵逸夫:百岁慈善家获终身荣誉奖 4月14日,长期致力于慈善事业、累计向内地捐赠款物达25亿港元的香港百岁老人邵逸夫获中华慈善奖终身  相似文献   

11.
裘崇伟,中国第二气车制造厂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51岁。他最感烦恼的是:一年忙到头,进不了两三次图书馆,没有更新知识的机会。他又奇怪:一些年轻大学生怎么是“红”不够,“专”也不够,钻研业务总提不起劲头……  相似文献   

12.
范军 《各界》2013,(1):42-45
在高拱的仕途履历表上,“出身”一栏向来填得很骄傲:祖父是成化年问举人,官至工部虞衡司郎中,算是个副部级官员了:父亲也是进士,官至光禄寺少卿,也是个司局级干部。所以,高拱可以说生在官宦人家。倘若要考公务员,背景还是有的。而且高拱也聪明,“五岁善对偶,八岁诵干言”,一看就是读书的料。高拱17岁乡试夺魁,前景一片光明。但不知为何,此后过了I3年,他才考中进士,授任翰林编修。又过9年,升翰林侍读。这时,他已是奔四的人了。  相似文献   

13.
李醒民 《党政论坛》2013,(12):50-50
1965年,17岁的少年比尔·克林顿在白宫玫瑰园里,见到了肯尼迪总统。握手的一瞬间,他冒出一个疯狂的念头:我也要做白宫的主人。  相似文献   

14.
《党政论坛》2013,(14):48-48
刘震云是15岁开始走上文学道路的。那是1974年,他刚当兵。 母亲对他写作影响最大 刘震云说,母亲是对他写作影响最大的人。他说:“我母亲是个卖酱油的,酱油店边上有个书店,她经常拿鲁迅的书看。有一天,她知道我在搞写作,就说:‘你也写东西?这工作不难。’  相似文献   

15.
钱惟演(977—1034)字希圣,钱塘(浙江杭州)人。他是吴越末代国主钱傲的四儿子,幼年随老爸投降大宋。曾任大宋工部尚书、国防部长。工诗词。他在大宋朝所有高官当中,是有名的势利眼、马屁精,喜欢歌功颂德,大搞政治联姻,晚年名声很臭。生的伟大,死的窝囊。  相似文献   

16.
黄震  刘涛 《党政论坛》2013,(24):14-15
孔夫子把自己比作夹缝中的人。他在去世前说:“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则与宾主夹之也……而丘也殷入也。”意思是:殷人殡于两楹之间的夹缝,而我是殷人,也处在夹缝之中。  相似文献   

17.
梅东伟 《学理论》2010,(4):143-146
木兰形象存在于三种话语系统中:文学作品、方志碑刻和民间传说。这是一个亦入亦神的形象。口传形态的木兰形象,生动活泼,富于生气,带有浓厚的民间气息;而文学作品、方志碑刻中的木兰则成了封建意识形态的符号。同时木兰在民间话语中还被塑造成了“神”,入神共体的木兰形象的形成和存在是文化流变和文化空间的分割造成的,也有中国文化自身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8.
黄炳洪,一位优秀企业家,靠300元起家,经过10年艰苦创业,目前已拥有2150多万元固定资产,然而就在企业蒸蒸日上,自己年富力强的时候,他面对着公司近百名大学毕业生,面对150台时刻显示着国内外商情的信息机,面对犹如天书般的外文报刊资料。这位六七届初中生,自感力不从心,毅然主动让贤,自己退位改当副总经理。笔者不禁为这种有清醒意识的激流勇退之举钦佩不已。长期以来,我们几乎形成了这种一种观念,职务能上不能下,工资能高不能低,级别能升不能降.在此思想指导下,一些地方、一些单位总是以资论华、以年龄大小论英雄,以“职…  相似文献   

19.
唐丹妮 《党政论坛》2011,(20):49-49
1981年1月的一天,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中心一间地下办公室里,一位研究员对大伙说:“那个实习医师有个奇怪的病人。”这句话引起了33岁免疫学助理教授迈克尔·戈特利布的注意。病人的名字也是迈克尔,是个31岁的高大帅气的男模,为了公开同性恋身份搬到洛杉矶,因不明原因的高烧和体重减轻住院。检查发现他的免疫系统非常糟糕,就像是一个刚经历了一轮残酷化疗的癌症患者。而问题是,他并没有患癌症,也没在化疗,甚至在此之前一直很健康。  相似文献   

20.
一代伟人邓小平享年93岁。他75岁时仍健步登上黄山,80多岁还能在大海中畅游一个多小时……其长寿得益于他科学的养生之道,归纳起来主要有八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