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一、倡导农村合作经济邓子恢提出的经济合作思想,对中央苏区合作社事业的建立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他在总结粮食调剂局相关经验时就开始主张发展粮食合作社。邓子恢提议组织劳动互助合作社。土地分配完成之后,农村革命根据地本来就十分落后的农村经济,在国民党军队的军事"围剿"与经济封锁下,变得更加不堪一击。而农民分到土地后还面临着缺乏农具、耕牛、劳力不足等问题。在当时条件下,苏维埃政府一方面要解  相似文献   

2.
偏远地区农民法律意识现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法律意识的培养是稳步推进新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关键,认真分析和审视农民法律意识,是农村法治化的基础性工程。偏远地区农民生活在相对闭塞的地域环境中,主要依靠熟人伦理调控社会关系,更注重亲情、乡情,尊重道德、习俗,而排斥、逃避国家法律,其法律意识以“淡薄”为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一)四十年前的1962年,陕西省户县农民、共产党员、生产大队会计杨伟名同志,联合两位农民党员,向各级党委写了《当前形势怀感》(又名《一叶知秋》)的建议书。这个近万字的建议,内容非常丰富,思想非常深刻,从总体上指出我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存在着急于求成和急于求纯的“左”的弊病,建议我们彻底认清当年的困难形势,要象解放战争时期“主动撤离延安”那样,采取治本之策,扭转严重困难局面。这些治本之策就是:国家严格管制的一类资源(粮、棉、油等)实行市场交易;对农民的农副产品收购,亦应按照市场价格高进高出,…  相似文献   

4.
肖如 《党政论坛》2012,(14):46-46
理查德·希尔斯是一个失败的小人物,离婚、失业、独居,他甚至因为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而一度陷入深深的绝望。可是,就是这样一位众人眼中的小人物却在美国创办了一家特殊的网站。之所以说它特殊,是因为在这个界面简陋的网站上,  相似文献   

5.
曹治雄 《党政论坛》2014,(12):49-49
胡耀邦读书有个习惯——好求甚解。 1954年,团中央召开一个小型农村青年工作座谈会,请了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讲话。邓子恢在讲话中说到治理黄河、淮河等水利建设问题,说这是农村青年施展身手、实现抱负的大舞台,他对此寄予厚望:“一定要在我们这一代手中,把黄、淮治理好。”他还引用了一句古语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模式早已为社会各界所认同,但是在新农村建设的现实中,事实并非如此。农民的主体地位由于认识上、制度上等多方面的因素而处于缺位状态,新农村建设成为政府一家的事业,“配角”反而成了“主角”。这与我国现行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有关。建议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必须推进农村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7.
张思  王锋  赵凌云  沈丽  王毓喜 《学理论》2009,(30):110-111
城市化建设使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征用,而现行的征地政策问题复杂多样,政策的实施影响着农民的合法利益以及农村的安全与稳定。通过对湖州市现行征地政策,征地后农民的安置房条件、收支状况、生活方式、就业培训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调查,分析了农民对征地补偿的看法和意见,以及政府在征地政策的实施过程中的优缺点,最后提出了如何保障农民权益、提高被征地农民生活状况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8.
作为对一定时期生活的原始记录,日记是一种珍贵的史料,农民日记因其少见而弥显珍贵。合阳县路井镇路一村五组农民侯永禄的日记《农民日记》便是这堪称“珍稀”的农民日记中之一种。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中农民主体性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传统农业社会都以个人依附于身份性共同体为特征,而现代公民社会则要消灭这种依附性并代之以“人的独立性”。中国农民是中国改革的原动力,随着社会转型的全面展开,农民缺少的不是进行创新的动力和能力,而是缺少必要的权利和自由。笔者认为,农民发展必须以农民利益主体独立为前提,实现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从而得出中国农民发展的最终归宿应该是:自由的农民生活在一个自由的农村。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组织在推进农民培训,提升农民素质过程中正发挥着积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云南社会组织参与农民培训供给的情况来看,社会组织不仅能承担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而且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与政府开展和谐互动的合作,提升参与农民培训供给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亿万农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殷切期盼,体现了新时代促进共同富裕的新特征和新要求。当前,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面临思想困惑亟待澄清、供给能力有待加强、共建共享机制落后、贫富差距较为明显等问题。因此,要以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观为指导,破除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困惑,提升农村精神文化产品供给数量与质量,共建共享精神文明,在统筹兼顾与协调发展中不断缩小农民精神生活贫富差距。  相似文献   

12.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教育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我们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努力提高农民的素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教育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点,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该强化农民教育的相关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李海峰  刘艳军 《学理论》2012,(13):104-105,108
农民群体在数量上是我国的主要群体,在社会地位和力量上却是我国的弱势群体。当前,我国农民的权益正遭到严重的侵害,农民群体无法享受与其他社会群体同等的社会服务和发展成果。而我国现有的法律规章和政策在农民权益的保障力度上远远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从农民土地权益的保障和农民政治参与权及农村公共服务、公共产品供给三方面对农民权益保障加以论述,浅要解析了农民权益保障的重要性及我国农民权益保障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农民增收是改交农民弱势地位的关键,而农民增收具有高度的复杂性,马克思的资本文明思想为此打开了一扇智慧之门,目前农民的土地、劳动力和资金要素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给他们带来很好的资本收益,因此要明晰农村土地产权,推动土地有序流转;加大农民人力资本投资,培养新型农民;改革农村金融,激活民间资本,利用资本文明这一手段发挥一切要素的潜能为农民增收服务.  相似文献   

15.
马金娥 《学理论》2009,(19):135-136
怎样提高农民素质,扭转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趋势,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牵动国民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要从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积极探索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本文从甘肃农民素质的现状、成因和途径方面,说明提高农民素质对甘肃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高农民的货币收入,是引导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也为正确解决“三农”问题寻找到一条新的突破口。提高农民的货币收入,是解决分配不公,逐步消除城乡差别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提高农民的货币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和维护农村稳定的关键。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7.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够把农民组织起来,把农业生产要素聚集起来,增强农村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农村基层党组织具有组织、宣传、教育、动员农民群众的优势,能够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近年来,平凉市把农村基层党组织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加强农村基层党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8.
农民权益保护问题是新农村政治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保障农民话语权已经成为影响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政治问题。国家承认农民享有话语权,但在实践中,农民话语权得不到有效行使,有制度具体操作偏颇、集体行动的自然弊端、农民参与意识与公民意识薄弱的原因。培育农民的公民精神,提高参与意识、完善利益表达机制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理路寻找从集体行动的困境走向集体行动的帕累托最优累进路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定西市安定区适应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需要,紧紧围绕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和致富能人聚在产业链、农民富在产业链这一目标,重点采取在农民专业协会中建立党组织的办法,对怎样实现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与农民专业协会经济优势的有机结合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20.
解决中国“农民问题”必须跳出“以农言农”的思维圈子,要从城市化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出路。依据这一思路,解决农民问题主要有三大方略:一是在观念上重新界定“农民”,消除作为身份标志的“农民”概念;二是在政策上打破现有的城乡分离的户籍管理制度;三是在非农化过程中积极推进城市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