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结合中国百年来的现代化历史进程 ,比较全面地论述了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的雄伟胆略 ,积极探索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算是中国倡导现代化的第一人。毛泽东作为探索中国现代化的先驱者,开创了从国际战略高度探索现代化的思想。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在他的理论指导下,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是中国 2 0世纪现代化的三面伟大旗帜 ,孙中山追求的是资本主义现代化 ,毛泽东走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 ,邓小平取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三种现代化的模式在所有制结构、经济组织形式及运行机制、国家权力结构等方面完全不同 ,文章经过评析和比较 ,得出一个基本结论 :邓小平的现代化模式更加符合中国国情 ,是能够引导中国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代化新路  相似文献   

4.
探寻现代化的中国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属于一种"政治驱动型的后发现代化模式".这一模式的关键性因素是政治领导的决定性作用,特别是离不开具有明确现代化创新意识的共产党的执政精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在后发现代化国家当中并不是一个普遍现象,反而是一个特殊现象,有着自身独特的逻辑和路径.  相似文献   

5.
一、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 邓小平发展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是对世界现代化潮流的正确把握和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为其主要依据的。邓小平在发展理论上超越前人和同代人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他作为一个伟大的战略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来观察和思考。他说:“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发展理论较之其他发展理论更深刻,更富于时代的针对性。 邓小平坚持一切从当代中国的实际出发,一切从我们所处的时代特征出发,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在人民群众实践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功与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现代化”的新道路,并作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贡献。邓小平发展理论有一个内在逻辑体系:即发展模式——整体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发展道路——层次递进;发展条件——改革、开放与稳定;发展目标——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通过认真分析国际、国内发展的形势,发展和创新了现代化建设的动力理论,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思想日趋完善,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推进。一、科技进步——根本动力。邓小平以深邃的历史眼光,跳出了工业经济时代的旧框架,科学地预见人类即将步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的时代。同时,他立足于中国实际,清醒地看到我国科技落后的现状,若长此以往,将使经济和社会难以快速发展,国防难以强大。因此,他高屋建瓴地指出我们应以科技进步为最根本的动力。通过科学技术进步直接推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使中国的…  相似文献   

7.
面对中国社会的发展问题,邓小平同志以政治家的广阔视野和哲学家的敏锐眼界,站在时代的高度,立足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与中国国情统一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和现代化实现途径进行了科学的定位及探索。新的时代特征和世界现代化的发展,尤其是世界的开放环境与文化交流趋势,赋予邓小平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以丰富的内容。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也就具有了相对孙中山、毛泽东的文化超越性特点。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是邓小平现代化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考察 ,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与道路探索的结晶 ;是中国发生第三次历史巨变的根本所在 ;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百年梦想的根本之路。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而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邓小平理论的主旋律.邓小平依据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和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理论为当代中国在经济、制度以及精神文化等三个层面实现现代化指出了一条通往成功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对现代化的内涵阐释、首要前提、发展战略、根本动力、有效途径、重要条件、关键因子、外部环境等诸方面都进行了缜密思考。邓小平同志的现代化思想,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的文化观,是指邓小平关于文化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它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文试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视角,探讨邓小平文化观中的几个重要方面,以期对全方位了解邓小平文化理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虽没公开提出和引用“科学发展观”这一概念和用语,但在他的著作和一系列讲话、重要论述中,无不渗透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和涵义。邓小平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科学发展观思想既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他第一个提出先"建立小康社会",然后在建国100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他开辟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正确发展方向的历史基础;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基的邓小平理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正确指导思想的历史基础;始终坚持和发展而尚未完全明确其概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制度的历史基础;规划未来中国发展宏伟愿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正确战略目标的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文着重从反映中华民族生存发展规律的基本精神如自强不息精神、厚德载物精神、民本精神、和合精神等方面出发,展现了邓小平理论与民族精神之间的必然承接关系。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经济理论涵盖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各个方面,其中包含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在管理的作用上,提出管理也是生产力;在管理制度上,强调要改革计划体制下的企业管理方式,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企业管理方式;在管理方法上,要求实现民主管理,并将它和集中管理结合起来;在企业管理的内容方面,重视产品质量管理和技术开发。研究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有助于经济体制的转变和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相似文献   

18.
在邓小平人权理论体系中 ,关于人权与和平、发展的关系问题是一个与时代主题关系最为密切的子体系 ,这一体系的建构体现出邓小平人权理论在国际风云不断变幻中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的理性与睿智。本文从邓小平人权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阐释、人权与和平权和发展权的关系三个方面分析理解邓小平人权理论的时代特征及其对世界人权事业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历史性的抉择。如何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式,关系到传统文化的生存。邓小平有关传统文化的一些论述,使中国传统文化从旧的发展模式中解放出来,去迎接新的挑战和冲击,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使其不至于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衰落,而是与时代相结合,又一次焕发了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发展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上的重要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