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民宿经济、特别是乡村民宿经济的发展,可增加当地百姓收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郭乃硕代表"近年来,国内旅游产业持续升温,一方面拓宽了我国旅游产品种类,如乡村旅游、民俗旅游、红色旅游、边境旅游等逐渐成熟,另一方面在拉动国内需求、增加人民福利、缩小地区差距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全国两会,郭乃硕代表带来  相似文献   

2.
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欧美消费—中国制造"的全球经济增长模式正逐步改变,世界金融体系、国际产业链结构也将面临新的调整。同时,国内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日益突出。在"十二五"  相似文献   

3.
<正>增速换挡期调整阵痛期政策消化期尽管经济发展面临一些困难、挑战和风险,但只要我们谨慎从事、沉着应对,把握好宏观政策的时机、节奏、力度,就可以战胜困难,渡过转型时期的"坎"随着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发展条件的深刻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基本宣告结束,开始进入转型的中高速增长阶段。那么,在这个时期,中国经济怎样爬坡过坎呢?经济增长速度已经换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3年,我国经济步入了新一轮的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4.
长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监狱不仅承担着专政职能,还承担着经济职能,监狱的这种现状与市场经济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矛盾.面对"入世"后国际、国内的新形势,监狱企业必须理清思路、更新观念,加快监企分开的进程,适当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行"科技兴监"战略.  相似文献   

5.
区域高等教育共同体的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产业调整结构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十二五"期间的主要工作之一。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各界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呼声虽然越来越高,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本次调整的基础性因素仍然是"长三角"地区以及国内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并有顺应经济全球化的特征。而金融危机客观上对本地区产业调整造成了更为复杂的外部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综合背景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以便做出科学的判断,确定出合理的方针。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基层治理和国家治理的"政绩观"有不少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不再简单以GDP论英雄",有的地区甚至取消GDP考核,在不少方面还实行"一票否决"制,这是针对"经济至上"和"GDP万能"倾向所做的调整。但这并不意味着忽略甚至不重视经济发展。"要看GDP,但不能唯GDP"。不论怎样调整政绩观,高质量经济发展不能变,科学发展经济大方向不能变。  相似文献   

7.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的持续影响,国家对宏观经济政策做出重大调整,中央立足于当前克服困难、化解风险,着眼于长远发展、科学发展,提出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广西采取有  相似文献   

8.
钟振 《当代广西》2014,(15):11-15
正同比增长8.5%,这是我区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成绩单。这一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得来实为不易——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时期,复苏势头缓慢;国内经济总体上处于经济增速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此外,我区发展面临"产业不强、结构不优","投资动力不足、转型缓慢","区域发展不平衡、新的增长点不多"等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9.
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之一的消费是"跛脚";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在资源、生产要素供给、市场、环境等方面是不可持续的。湖北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行"错位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满足国内消费需求,通过消费的较快增长带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0.
《时代潮》2001,(5)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给我们提出了远景目标,制定了"十五"期间的宏伟蓝图,"十五"将给我们带来大发展的机遇和希望。经济方面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为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2000年翻一番奠定坚实基础。改革开放方面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实  相似文献   

11.
2020年是我国经济转型的最后"窗口期"。面对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转型与改革的时间空间约束全面增强。立足于2020这个中期,准确研判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大趋势,调整好经济新常态。把握增长、转型与改革的主动权,关键要谋划好"十三五"在服务业主导的经济转型升级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其一,社会资本要成为服务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其二,加快推进服务业领域的对外开放进程;其三,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相关的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12.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政府在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面临国际发展新形势大背景下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为构建新型开放型经济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回顾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历程,其经验为始终重视政府的作用,有步骤、分阶段实施,推行渐进式开放,积极寻求与国际标准对接,也为"一带一路"战略下全面深化开放型经济提供了有益借鉴。针对"一带一路"战略下发展开放型经济面临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尚待进一步改善、内部步调不够统一、跨区域整合能力有待提高和国内企业参与能力不足等内外挑战,应着重从加快推动制造业产业转移、国内各地积极融入、充分利用现有机制和与他国战略对接等四个方面有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生态文明"已不是那种人们在小农经济时代所怀想的简单回归自然,而是现代社会条件下,人们在温饱有余基础上对人与自然高层次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环境之美好追求,更是人们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后对蕴涵"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的返璞归真之永恒向往。实现恩施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恩施"的发展目标,就必须深化对"生态文明"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的认识,并从产业结构调整、业态发展转型、民族文化传承、自治法规保障,以及争取上级政策支持等方面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14.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的"稳定器"。尤其在当前金融风暴横扫全球,国内经济难以独善其身之时,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能够在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能够增强民众的消费信心,释放社会消费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随着"两会"的召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政府在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面临国际发展新形势大背景下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为构建新型开放型经济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回顾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历程,其经验为始终重视政府的作用,有步骤、分阶段实施,推行渐进式开放,积极寻求与国际标准对接,也为"一带一路"战略下全面深化开放型经济提供了有益借鉴。针对"一带一路"战略下发展开放型经济面临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尚待进一步改善、内部步调不够统一、跨区域整合能力有待提高和国内企业参与能力不足等内外挑战,应着重从加快推动制造业产业转移、国内各地积极融入、充分利用现有机制和与他国战略对接等四个方面有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相似文献   

16.
《山西政报》2012,(Z1):9
2011年,灵石承接"十一五"良好发展势头,紧紧围绕"再造两个灵石,冲刺全国百强",构建"富强灵石、生态灵石、幸福灵石",建设新型工业强县、核桃经济大县、现代旅游名县,打造全省"四化"建设样板间、争做转型跨越先锋队的"十二五"发展战略目标体系,在发展经济、夯实基础、统筹城乡发展上强化措施,在调整产业结构、推动项目建设上加大力度,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上加大投入,县域经济社会保持了协调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实体经济产生的严重影响仍然没有消除。涟钢和其他钢铁企业一样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的考验。1月14日,国务院原则通过了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规划"把钢铁行业放在经济复苏先行者的战略位置。当然,国家的宏观政策只是为我  相似文献   

18.
刘必俭 《创造》2003,(6):43-43
十六大为我们提出的"四个新",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伟大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按"四个新"的要求,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统一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凝聚力量,紧紧抓住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这个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迎接挑战,开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创新道路。一是"发展有新思路",就是各地要立足自身的优势,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积极地调整经济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发展新思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不断融入世界经济,纵观各国、各地区现阶段经济的发展,无一不是通过经济…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国力日渐强盛,中国与国际社会交往日渐频繁,中国外交越来越受到国内和国际的广泛关注。在此过程中,中国外交的走向应该凸显大国的强势权力,还是应该重视软实力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即关于中国外交战略的"软"与"硬",成为了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两难选择。处理这一两难应该保持冷静的自省力和审时度势的创造性张力,沉着应付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  相似文献   

20.
2020年以来党中央多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坚持以国内循环为主体的前提下,必须重视外循环与对外开放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高质量"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对外开放和外循环为内循环提供了大量而丰富的生产要素、原料、中间品与成品销售市场,使得内循环规模更大、产出品种更丰富、效率与活力更高,此作用已被世界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多次印证。后疫情时代,中国发展高质量对外开放具有经济复苏前景良好、工业部门齐全、超大国内市场规模、丰富而高素质的劳动力等优势,同时也存在产业链短板、高新技术制造业国内增值率较低、经贸话语权缺失等潜在问题。未来应进一步在产业资本布局、经贸理论与制度话语权、全球数字贸易规则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短期资本流入管控、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发力,充分提升开放水平,促进"双循环"新格局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