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法庭论辩,就是在法庭这个特定的场合,面对特定的对象,在特殊的气氛中,论辩各方就讼诤事由面对面地阐述、争论、反驳和向法庭提出各自的请求与主张的活动。诉讼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在法庭论辩中发表的公诉词、辩护词,答辩词、代理词等,其语言风格与在其他场合论辩的语言风格迥然不同。法庭论辩的目的是查明事实,正确实施法律,以利于保护人民,惩罚犯罪,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通过论辩各方的唇枪舌剑,最终认定的事实、得出的结论,不仅关系到涉讼者的财产予夺,有的甚至要决定被告人的生死毁誉。因此,法庭论辩的语言不仅要注意  相似文献   

2.
法庭辩论中的逻辑错误,是因为论辩者的疏忽或因知识水平的缺陷而造成的,它不同于诡辩.诡辩是一种故意违反逻辑思维规律的强辩.一句话,法庭论辩中的逻辑错误与诡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无意的,后者是故意的.然而逻辑错误一旦在辩论中出现,就会削弱论辩的力量,故本文特谈谈法庭辩论中的逻辑错误及其防止.一、法庭辩论中的逻辑错误法庭辩论中的逻辑错误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1.混淆概念.混淆概念是指论辩者在辩论中把两个不同内涵的概念误作同一概念来使用,换言之,就是不自觉地改变了一个概念的内涵或外延.法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着明确的规定性.在法庭辩论中,有些论辩者由于事先没有掌握所使用的法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而往往出现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例如在审理刘X盗窃案中,公诉人指控刘X是惯窃犯,其理由是刘X曾盗窃20余次,被判刑6年.刑满释放后,又同王某盗窃一次,数额较大,情节严重.不难看出,公诉人在这里混淆了惯犯与累犯的概念.所谓惯窃是指以盗窃为常业,并以盗窃所得为其生活或者挥霍的主要来源的犯罪.刘X虽然盗窃的次数多,但不是以盗窃作为主要生活来源,所以其行为不具有惯窃的本质属性,因此刘X不属惯窃犯的外延,而应该是累犯.累犯指的是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犯罪  相似文献   

3.
律师在婚姻纠纷案件中的代理是律师接受一方当事人的委托,依照法律的规定,从维护委托人合法权益出发,以委托人的名义参与诉讼的行为。此类案件往往涉及夫妻人身关系的解除、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债务清偿以及子女抚养等问题,代理律师不但要熟知法律,而且也要有一定的论辩技巧。本文从代理要求、代理准备、不同类型婚姻纠纷诉讼代理中的代理要点等方面介绍了一些办案经验和论辩技巧。  相似文献   

4.
论辩的语言是论辩的表现形式,因此,论辩语言运用得好,就能获得论辩的胜利。如果运用不好,就难免失败。一言以蔽之,论辩的语言要富有攻击力。所谓论辩语言的攻击力是指论辩的语言要具有彻底驳倒对方的论点,从而征服对方的力量,也就是说论辩的语言要具有极强的力度。其表现为: 一、论辩语言要客观地反映事实真相。这是论辩语言富有攻击力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论辩者要驳倒对方的错误观点,其语言所反映的事实必须真实,唯有真实才有力度;唯有力度,才能驳倒对方。如果论辩者所使用的论辩语言所反映的是经不起推敲的虚假的事实,那么非但不能驳倒对方,反而会使自己陷入窘境,因为这种语言只要对方稍加揭露或驳辩,就会不攻自破。某工厂发生了一起盗窃案件。被告人王某被指控犯有盗窃罪。在法庭辩论阶段,王某对人民检察院所指控的罪行一概否定,说自己根本就没有盗窃,这是对他的诬  相似文献   

5.
司法实践是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律规定和法定程序所从事的具体活动。比如刑事侦查人员对某一刑事案件的侦破 ,法庭审判人员对某一刑事案件的审理 ,公诉人在法庭辩论中与辩护人的论辩等都属于司法实践活动。在司法实践活动中 ,办理案件、处理问题必须以事实为根据 ,以法律为准绳 ,严格依法办事。因此 ,作为司法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系统的法律知识 ,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 ,还要有高水平的逻辑思维能力 ,能熟练运用各种逻辑推理和逻辑方法。在司法实践中对二难推理的恰当运用 ,则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二难推理是逻辑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推理…  相似文献   

6.
法庭辩护是刑事诉讼中不可缺少的法律制度,也是法庭辩论中一门不可或缺的综合艺术,是科学性、艺术性和法律性的有机统一,辩护的逻辑技巧和谋略是发挥辩护制度优势、实现辩护目的的必要条件,运用好辩护的逻辑技巧对于准确认定和处理案件、成功诉讼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国际行政法庭是裁判处理国际组织内部公务员案件的国际性法庭。与其他国际司法机构相比,其诉讼管辖实践颇有特色,特别是对案件受理过程中可接受性问题的处理有许多新颖之处。国际行政法庭多有专门的“不可接受性条款”,它们在一般不可接受事由和特殊不可接受事由上的实践,均居于领先位置。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公益诉讼的制度设计中,"法庭之友"已经成为一个新元素被纳入制度构想.根据"法庭之友"制度,非案件当事人可以向法庭提供与案件相关的背景信息、不为法院所知的案件事实或法律适用意见.将该制度与我国现有的专家辅助人制度进行比较,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法庭之友".在公益诉讼中引进"法庭之友"不仅有助于实现司法民主,更具体体现了"支持起诉"原则.  相似文献   

9.
在法庭辩论中,不管对方准备得怎样充分,怎样能言善辩,都难免在辩词中露出破绽。因而论辩的一方只要善于捕捉对方的破绽,同时又善于揭露和利用破绽,就会夺取辩论的胜利。故本文特谈谈法庭辩论捕捉破绽妁方法。 一、分析对方的辩词是否合符法律规范。毫无疑义,凡法庭辩论都必须遵循一定的法律规范。运用法律规范或者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或者说明对方观点的错误性。任何一方的辩词如果违反了法律规范,那么其观点就失去了支撑的力量而不能成立。因此论辩的一方只要善于分析对方辩词中违背法律规范的破绽并能紧紧地抓住这一破绽展开攻势,就可使对方束手就擒。例如被告人王某某(治安联防人员)、张某某(警校教师)于1988年6月至7月间,携带瞥棍、印泥、治安登记表,  相似文献   

10.
广义的警察做证就是指存在于社会生活和法律生活中的各种身份角色的警察,就他们对诉讼案件所知道的案件事实、程序事实、技术事实,接受法庭的质证;而狭义的警察做证就是指作为负责或参与侦办诉讼案件的警察,就办理案件过程中的所知道的程序事实,接受法庭质证。  相似文献   

11.
我国公司法应建立质询权诉讼机制以弥补法律的缺失;股东知情权之诉的性质应界定为给付之诉;明确诉讼中被告的主体资格。检查人选任制度具有中立的特点;调查令方式具有方便的优势,建议引入非诉讼救济方式作为补充。  相似文献   

12.
两大法系的审判模式决定了其各自庭审证据调查制度的特色,而传统中国刑事诉讼一直以大陆法系职权主义为模板,因此在保留大陆法系职权主义庭审证据调查制度的基础上适当借鉴英美法系庭审证据调查制度的合理因素,是中国刑事诉讼庭审证据调查制度改革路径的必然选择。具体的改革思路是(:一)贯彻“以听证为主、调查为辅”的原则(;二)在启动机制方面:规定以当事人申请为原则、以职权为例外(;三)对职权调查的限制措施包括:调查的范围、调查的程度以及调查的方式和结果的认证。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各大诉讼法又开始进行新一轮的修改,证明责任与举证责任这两个被学界争论已久的概念又成为了争辩的焦点。有的学者重新提出法院是证明责任的主体,法院应当承担证明责任的观点。对此观点,第一、从诉讼证明的角度来看,法院不是证明的主体;第二,法院的查明责任不是证明责任;第三,司法人员的责任制与错案追究制度不是法院在没有履行证明责任后的不利后果。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论述法院为何不承担证明责任。  相似文献   

14.
实践中,一定程度上被作为检察机关和法院"合意"回避无罪判决的手段而使用的撤诉制度的正当性面临着质疑。撤诉制度的存在与诉讼模式、公诉制度、诉审分离等制度关系不大,撤回公诉制度只是在案件已经不具备继续审理必要的情况下终止诉讼、节省司法资源的一种手段,这也是撤回公诉制度存在的根本依据。由于我国撤诉制度缺乏合理限定,以及长期以来人们对错案的不正确理解,造成撤诉制度在实践中被误解和滥用,因此必须从效力、范围、审查、再起诉的条件等方面对撤诉制度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5.
模拟法庭的课程设计应当打破目前分散设置、各自为政的现状,追求立体的教学目标,进行立体化的课程设置;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轮流扮演诉讼中各主要角色,同时展开司法文书写作、诉讼策略设计与法庭辩论等训练;相应的,考核方式等应当作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16.
行政诉讼契约是指行政诉讼的参与者在行政诉讼程序启动前或行政诉讼过程中订立的,影响行政诉讼进程,产生特定法律效果的诉讼协议。目前学界鲜有学者著文论述行政诉讼契约的理论问题抑或叩问行政诉讼契约之正当性。行政诉讼契约的存在是当事人权利主张,法官监督的必然结果。其类型主要有:管辖协议、委托契约、和解协议、诉讼调解、证据契约等。行政诉讼契约符合法律精义,在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诉讼欺诈是一种为非法占有他人财物,在民事诉讼中使用虚假证据骗取法院的错误判决,从而获取公私财物的行为。我国刑法对诉讼欺诈不予调整,致使司法实践中诉讼欺诈现象严重。必须将诉讼欺诈规定为犯罪,由公安机关运用刑事侦查手段打击诉讼欺诈行为,以保证正常的审判秩序和人民的财产安全。同时建议修改刑法典第305条,将伪证罪的主体扩大到民事诉讼的当事人,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诉讼欺诈在刑事司法上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18.
论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不足及其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应当将规章以下的抽象行政行为、行政终局裁决纳入行政诉讼法的受案范围 ;采用概括式规定法院应该受理的行政案件 ;以相对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作为受案范围的确定标准不能全面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某些内部行为、公权力主体的行为应当受到司法审查。  相似文献   

19.
在检察机关的全部诉讼请求已经获得全部实现的情形下,人民法院没有必要对公益诉讼案件(继续)进行实体审理。但是,在检察行政公益诉讼的情形下,检察机关丧失请求被告纠正违法行为或依法履行职责的利益,并不当然意味着其同时丧失请求法院对被告的违法行政行为进行确认的利益。为了及时救济遭受损害或威胁的社会公共利益,引导被告尽早纠正违法行为或依法履行职责,应当根据被告纠正违法行为或依法履行职责的时间,设计不完全相同的规则。  相似文献   

20.
当前,妇女就业歧视的现象非常普遍,而且有许多歧视来自政府部门。随着公民法治意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妇女开始拿起法律的武器(例如行政诉讼)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宪政的视角解读此类诉讼的法理本质,采用实证的方法分析此类诉讼面临的困境,即受理难、审理难、处理难。笔者从社会意识层面、法制层面、行政诉讼层面分析问题的成因,在比较国外相关情况的基础上,从宪法司法化、行政诉讼法和配套法律的修订等角度提出解决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