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坤 《学理论》2013,(9):116-1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体系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践和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集中体现。它在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等方面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2.
60年来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认清社会主义本质经历了一个过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开辟了认识的新境界。社会主义本质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个判断逐渐形成为共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再认识,推进了我们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等的认识,从而不断地拓展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应当以社会主义本质为核心推进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取向三者相互关联,具有内在逻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价值表达,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质的规定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内核。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并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取向的必要路径。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历史进程,历经了高潮与低潮、成功与挫折。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就要对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有充分和深刻的认识;尤其是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社会主义既是一部理论的发展史,这种理论,当然包括相应的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潮、学说等等;同时,又是一部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史。只有处理好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基础上和历史进程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探索的宝贵成果,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境界就是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三维境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维境界,就是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工夫:一方面要充分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品格和实践品格,使之达致很高的境界;另一方面要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提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信心和决心。使之能够在引领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包含着关于社会主义特征的理论论述。学界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特征理论的研究,存在着把社会主义的特征和本质、原则混淆在一起,偏重于生产力、经济基础方面的特征分析,而对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方面的特征则揭示不够的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原则各自回答了社会主义"是什么""什么样"和"怎么办"。换言之,"是什么"确认了"社会主义本质","什么样"表现为"社会主义特征","怎么办"是通过执行"社会主义原则"把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变成现实。决不能把社会主义本质当作社会主义的一个特征来表述,也不能用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概念代替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准确、全面地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特征的理论,应从生产力、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四个方面把握其八大特征。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和制度,分别回答社会主义的内在追求、客观规律和规范形式。社会主义的价值与本质的关系,是价值与真理的关系;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和制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加强对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和制度的统一的研究,有助于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本国实际出发,搞好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在生活中"是一个具有很强现实性的前沿命题,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内容,深入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让社会主义研究面向生活,让社会主义价值体现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让社会主义理论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结合,让社会主义的制度找到在人民生活中的实践形式,让社会主义的旗帜在现实生活和人民心中高高飘扬,对推进社会主义的研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现实意义。这里,我们把"社会主义在生活中"这一理论和现实的命题,作为杂志创新推出的一个新栏目,从本期起我们将陆续刊登一系列反映生活中社会主义的实证研究和现实考察文章,这表明我们努力提倡社会主义研究面向实践、面向基层、面向生活的愿望,也衷心希望能推动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社会主义价值在现实中实现,让社会主义制度落实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她将是一种发现、一种呼唤、一种建构和一种抉择。是为按。  相似文献   

9.
郭洁 《理论视野》2004,(6):43-45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所表示的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种政治制度、政策,还包括试图建立社会主义的各种政党和运动,诸如第三世界国家的社会主义、新兴的社会主义运动、社会党国际、托派和第四国际等等。限于篇幅,本文仅就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西方国家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俄罗斯共产党的状况、西欧和东欧的社会民主党状况,作简要的介绍。 一、发展经济: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旋律 苏东剧变后,剩下中国、越南、朝鲜、古巴、老挝等5个社会主义国家。仅就其它4个国家而言,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不仅坚持住了社会主义制度,而且已经探索出或正在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各国采取的具体道路和方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取得的成果。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带领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进行了曲折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在日益加深的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也得到了深化。探析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深化的过程,有助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自信高度统一,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胡乔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诸多理论问题,如社会主义的内涵和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原则和方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等,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作出了很大贡献。胡乔木的探索至今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关于工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作用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的提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党的重大任务,也是工会的重大责任;既是新世纪新阶段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的主题,更是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大局中的作为、实现工会工作新突破和新发展的重大历史性机遇。因此,工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工会的各项工作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密…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7,(8)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阶段后的特殊规律。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逐步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继承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理论成果,创造性地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国情和发展目标出发,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新阶段,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认识新成果,它在社会主义本质观、社会主义制度观、社会主义政治保证观、社会主义战略布局观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观等方面进一步深化与发展了我党已经形成的社会主义观。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以坚定的战略自信和全面系统的战略思维引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他以高远的战略眼光擘画社会主义建设蓝图和目标,以深远的前瞻性谋划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划和方略,以充分的战略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坚信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坚定的战略定力应对艰难险阻,以敏锐的战略思维辩证分析各种矛盾,解决各种问题,团结人民,凝聚人心,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动性建设社会主义。毛泽东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战略自信和高超的战略战术,维护了社会主义政权,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的实践逻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胜各种风险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为坚定"四个自信"提供了科学理论遵循。  相似文献   

16.
问答     
王丽珠  代丽 《学理论》2008,(23):69-70
名词解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理念,是指思想、信念和观念。任何法律都包含理念和制度两个层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的理想、信念和观念的总和,是社会主义法  相似文献   

17.
程永锋 《学理论》2011,(18):26-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形式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化。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指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形式和方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进行辩证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同时,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科学评价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不能因为其最终走向败亡而全盘否定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更不能因此而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前途产生悲观。  相似文献   

18.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是我们党作出的一个新结论、新判断,表明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在理论的自觉性和实践的主动性上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因为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双重需要”的历史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因为它找到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发展中国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胜利之路,因为它展现了社会主义的新形象、新战略、新前景。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具有逻辑和历史同构性,同时如同其他历史类型的社会,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即政治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引导正确的发展方向、塑造合格的主体、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20.
总结20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最重要的就是要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最根本的原因,一是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上,长期把自己局限于生产关系和制度特征的层面,把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及其具体实现形式和实现程度看作是否搞了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成熟程度的主要甚至唯一标准;二是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片面强调重工业优先发展甚至将其看着社会主义独有的基本经济规律,片面追求产值和经济增长速度,长期忽视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单纯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了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等等。正是带着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要问题的反复思考,邓小平同志在深刻总结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和深入分析时代变化提出的新挑战的基础上,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将我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水平,为我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理论根据。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在继续深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同时,着重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给予了科学地、创造性地回答,从而将我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发展社会主义”,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