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针对博客这种目前热门的网络新生事物的传播的特殊性,分析了在互联网环境下可能产生的侵犯博客版权的几类主体,以及其做出的侵权行为,并指出了目前立法呼声最高的几种解困之道。  相似文献   

2.
博客2.0是博客在商业化上迈出的新一步,伴随着博客的迅速发展,在其成为人气急剧膨胀媒体的同时,意味着其作为广告媒介的眼球商机的到来。博客因其自身的个性化、分众化、传播性强等特点,使其蕴藏着巨大的广告价值和商业利益。但博客与BSP(博客服务商)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博客广告的复杂问题,本文从博客广告角度并结合博客2.0分析了博客的商业化。  相似文献   

3.
影像意义的时代性阐释——试论DV的特点及发展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V作为传播媒介的一种,在当下的叙事状态中承载了“民间影像”的叙述者和“自由精神”的代言人的职能,对其特点的分析更有益于挖掘其发展潜力,从而深入对媒介传播文化意义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俞荣根 《现代法学》2006,28(6):66-75
中国古代法是儒家之法。仁学“中道”思想是儒家学说之“道统”,亦是儒家之法的“法统”。仁学“中道”的法思想主要体现在“中正”、“中和”、“时中与权”三个方面,原始儒家在论析与处理德与刑、父子相隐与不隐于亲、人与法、讼与无讼等问题上都很好地运用了“中道”的思想与方法。在当今“全球性的战国时代”,儒家仁学“中道”思想仍有其普世价值,必将随中华民族的复兴而走向世界,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制定国际法则中显示其积极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博客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迅猛之势,博客传播也正在创造一种新型的理念。它的存在改变了原有的传播生态,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冲击。博客的发展将彻底改变历史上传统的传播形式,从而使传播进入到全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传播活动,博客正在以极快的速度发展。但近来,一些写博客的人却感到“有点烦”——某些知名网站深知游戏规则,仍确信博客作品是“默视许可”,在未经作者同意的情况下,肆意转载复制。笔者认为,博客作品毫无疑义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严格保护博客作品的著作权有利于强化博客的社会责任感,规范网络传播的秩序。  相似文献   

7.
人权的概念虽然产生于西方 ,但人权的思想并不是西方的专利。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人权观念 ,这些观念与西方的人权观念可谓殊途同归。自由观是人权的理论基础 ,中国传统的自由观更强调个人自由和社会利益的协调 ,这种自由正是现代人权观的应有之义。善恶论是人权的人性基础 ,中西方的人性论在本原上都以性善论为基础 ,但西方的性善论在近代被启蒙学者颠覆 ,促成了法治 ,进而弘扬了人权 ,而中国的性善论始终未被颠覆 ,进而无法形成法治 ,人权观念没有变成人权现实。理性观是人权的文化基础 ,这在西方表现为自然法 ,中国古代也有自然法 ,中国的自然法在抽象层面上表现为“道” ,在现实层面上表现为“乐”。“道”中包含了大量的现代的人权观念 ,“乐”所营造的氛围催生了人权观念  相似文献   

8.
博客的传播功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客已经成为被网民广为接受的新鲜事物,它使每一个有表达欲望的人有了自由涂鸦的场所。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传播方式,博客的传播功能可从正负两方面加以分析。它既给个人宣泄、人际交流提供了平台,也给存在公信力、导向力、滥用自由的危险。  相似文献   

9.
博客已经成为被网民广为接受的新鲜事物,它使每一个有表达欲望的人有了自由涂鸦的场所。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传播方式,博客的传播功能可从正负两方面加以分析。它既给个人宣泄、人际交流提供了平台,也给存在公信力、导向力、滥用自由的危险。  相似文献   

10.
“中正之道”在王艮哲学中是理论层面很高的范畴 ,鲜有人涉猎。王艮通过对“中正之道”的阐释 ,表现出与宋明理学的背离和对古典儒学的复归 ,体现了对主体自觉的唤醒。王艮把治国与治学看成是同等重要的“位天地育万物”的千秋大业 ,这是他能成为近代最早的启蒙思想家的过人之处 ,也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成熟之处。  相似文献   

11.
王娜 《法人》2006,(4):106-110
专业探讨也好,炒作也罢,两个盖房子的入就像娱乐明星一样被网络这个强大的传播器推到了台前。潘石屹和任志强在博客上关于“贫富分区”的PK,算得上是“全民博客年”的一个大事件  相似文献   

12.
论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形象的媒介公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付萍 《法制与社会》2010,(34):195-196
危机传播管理作为危机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现“转危为安”和“化危为机”目标的功效已得到了充分的实证检验。本文以政府传播和政府管理基本理论为基础和指导,基于危机管理的范畴分析,以危机管理与政府媒介公关的相互关系为切入点,重点分析危机管理中政府形象媒介公关的基本原则,即以信息公开为基础,围绕政府与媒体性关系的法制构建。  相似文献   

13.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是在荀子思想的基础上来建立和发展自己的思想。韩非以其独特的方式来理解和发展法家思想,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以“性恶论”为前提,提出自己的治国修身之道。韩非的这种治国修身之道虽然是以儒家的思想为基础的,但其思想已经偏离了传统的“礼治”思想,表现出了“法治”的思想,其法治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使用重刑。  相似文献   

14.
管制无疑在某方面是对天赋自由的一种侵害,但当少数人的天赋自由会损害整个社会的安全时,这种自由必须由法律加以限制。立法者为防止“火灾”向银行传播而建立一系列“墙”正是对天赋自由进行合理限制的表现之一。〔1〕——亚当·斯密  相似文献   

15.
信息通信技术与新媒体的发展对中国传统媒体的政治传播造成了冲击。现有研究较少对传统媒体应对这一挑战的理论逻辑与政治意义做出统一的阐释。论文从传统媒体的政治传播职能及其现实困境出发,对上述议题进行了分析。本质上,互联网时代中国传统媒体所面临的挑战是当前传播模式“窄播化”与传统媒体政治传播“大众化”要求之间的矛盾所造成的。研究发现,中国传统媒体采取加强其在互联网平台布局的“多平台策略”,以及同时扮演宣传媒体与商业化内容生产者的“双重身份策略”,以应对上述冲击与挑战。通过运用这两种策略,传统媒体扩展了其受众接触的广度,加大了其受众影响的深度,有效促进了政治传播的“再大众化”。两种策略的成功运用,有助于传统媒体适应新的媒介环境并有效履行其政治传播职能。此外,对传统媒体转型的政治逻辑与积极意义的分析,也有利于丰富和拓展中国政治传播实践的理论诠释。  相似文献   

16.
公安博客,百万点击量来自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11月,河北省公安厅新闻中心在新浪网的博客频道开办官方博客,并于2006年3月树起了“中国第一公安博客”的大旗,其点击量屡创新高。截至本刊发稿时,其在新浪博客500强“周排行榜”上排名第18位。  相似文献   

17.
传播学视域下,司法审判是组织传播行为,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两个方面,组织外传播又包括信息输入和信息输出两个环节。司法科技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更新了司法审判信息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所应用的新媒介并非简单地作为信息交换载体,其技术特征对信息之内容构造和传播偏向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推动司法现代化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挑战。新媒介改变了组织内传播渠道,使司法审判证据信息输入量和输入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还影响了司法审判法庭信息输出效果。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并遵循新媒介传播规律,使传播手段和司法目的相统一。要坚守传统媒介与司法审判之共有价值,以良好媒介素养规范法官媒介行为,审慎对待司法审判的新媒介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东周以降,礼崩乐坏,君、师分离,士阶层出现,“得君行道”观念随之产生。孔、孟认定道尊于势,不能得君,则以明道自任,道即为赋予礼以内在道德上的根据,彰显其仁心,其治道之重心在礼。战国中晚期,“势”观念勃兴,尊君思想张扬,荀子在“道”与“势”之间游移,因要尊君,遂将礼外在规范化,在治道上礼法并重。战国末期,成为思想界主流的法家,将尊君推到空前高度,因得君之切而牺牲了行道之实;因尊君而尚法,其法治沦为君主“治”臣下和人民的工具。先秦时期,士阶层从强调“行道”逐渐转向“得君”,与治道从“重礼”向“尚法”之演变大体一致。  相似文献   

19.
略论美国“情报自由法”之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美国“情报自由法”颁布于1966 年,其主要内容是规定民众在获得行政情报方面的权利和行政机关在向民众提供行政情报方面的义务。本文重点研究美国“情报自由法”的建立与发展过程。全文分为四个部分:⑴美国建国初期“公开的政府”与人民的“知情权”意识;⑵1946 年“行政手续法”与“纸幕国家”;⑶1966 年“情报自由法”之成立;⑷1996 年“电子的情报自由法”之成立。  相似文献   

20.
东周以降,礼崩乐坏,君、师分离,士阶层出现,“得君行道”观念随之产生。孔、孟认定道尊于势,不能得君,则以明道自任,道即为赋予礼以内在道德上的根据,彰显其仁心,其治道之重心在礼。战国中晚期,“势”观念勃兴,尊君思想张扬,苟子在“道”与“势”之间游移,因要尊君,遂将礼外在规范化,在治道上礼法并重。战国末期,成为思想界主流的法家,将尊君推到空前高度,因得君之切而牺牲了行道之实;因尊君而尚法,其法治沦为君主“治”臣下和人民的工具。整个先秦时期,士阶层从强调“行道”逐渐转向“得君”,与治道从“重礼”向“尚法”之演变大体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