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李谧  唐伟 《前沿》2010,(2):42-46
风险社会理论的提出,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当代西方社会乃至全球社会提供了一把钥匙。通过对现代化发展进行反思,我们觉得风险社会是现代性的外化形态,资本逻辑构成了风险社会的内在驱动力。因此,须从风险社会的渊薮出发,扬弃资本逻辑,重建资本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关系,才能真正打破资本逻辑发展模式对个性的压抑,并克服其所造成的人的"异化",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图景。  相似文献   

2.
张春玲 《理论月刊》2015,(1):165-169
在现代性语境下理解生态问题,资本逻辑是罪魁祸首,负有不可推卸的原罪责任。资本逻辑作为一种客观强制力量,通过生产扩张和消费扩张及其相互作用不断地向自然资源索取,使生态问题日益凸显。资本逻辑催生的异化劳动导致了劳动的生态异化,引起了异化消费,激化了生态危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世界市场的拓展,将生态危机转嫁和输出到发展中国家,使生态问题殖民化。所以,生态问题实质上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制度造成的。生态危机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危机和制度危机。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形势下,人们的生活方式较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众多学者宣称当代人们的异化已经由生产领域扩散到消费领域,甚至是整个日常生活领域。于是马克思所讲的劳动异化理论就被打上了过时的印记。然而事实上,劳动异化并没有得到扬弃,生产领域内的劳动异化仍然存在。生产与消费本是经济发展当中一对不可分割的因素,消费异化不是劳动异化的否定,也不是劳动异化的补偿,他们内在统一于资本逻辑支配下的生产方式,要扬弃消费异化,必须将生产与消费有机结合起来,扬弃异化劳动。  相似文献   

4.
作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最新技术样态,人工智能的加速发展,在促进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与人的主体性相对立的现代性危机,表现为对人的选择性淘汰与社会生活的排他性增强;社会的规模性结构性失业与贫富分化的加剧;过度的技术依赖(物化)与人自身能力的退化;社会风险的激增与人的现代性焦虑的上升。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不断浮现的现代性负面效应这一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突破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技术哲学的纯粹技术批判和哲理思辨的路径,从政治经济学的观察视角,将人工智能的"技术异化"和由此引发的人的主体性丧失的现代性危机归咎于资本逻辑,认为人工智能只有摆脱资本逻辑的控制与束缚,才能真正造福于全人类,从而提供了分析和解决人工智能现代性危机的正确图式。具体而言,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要避免人工智能由"技术异化"导致"人的异化",使人工智能朝着造福人类和实现人类解放的方向前进,就必须驾驭和超越资本逻辑,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适应性变革,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社会分配结构和劳动分工结构。  相似文献   

5.
韩桂玲 《前沿》2013,(4):38-40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生产的主导因素已由物质资本嬗变为人力资本。这一经济领域的重大历史变革,必将引发和促使人的发展方式由非主体性、异化性的生存方式向主体性、开放式的生成性存在方式的转变。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修正轻视身体的错位教育目标,解放被人们过分奴役与透支的身体。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对社会关系理解的过程经历了由理想到现实,由简单理解到具体分析的跨越。以文本分析为基础,可以看到马克思对社会关系理解和把握的过程是这样的:从在类概念基础上整合理想社会关系和现实社会关系,到在异化劳动基础上生成社会关系,再到在物质生产中把社会关系具体化,最后在资本逻辑中界定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7.
王利军 《前沿》2012,(17):49-52
以往我们将马克思的自由观理解为对外在必然性的认识,通过哲学史的考察我们发现这种自由观其实是斯宾诺莎的自由观,这种自由与必然处于二元分裂的状态,还远远没有达到德国古典哲学的高度,因而更不可能是对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阐释,反而由于我们将自然认识领域的自由观推广和应用到社会历史领域,从而造成了恩格斯与马克思自由观的分裂,也造成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二元分裂.在马克思看来自由不自由不是人与物的关系问题,而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他发现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逻辑的必然性不过是人的异化的表象,于是他将这种必然性收归到人自身,即通过对异化的扬弃来解除资本逻辑的铁的必然性,实现对象化与自我确证、自由与必然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人作为现实规定中的自为存在物,现实性、能动性、自觉性、实践性是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的逻辑起点,呈现的是人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确证过程。资本逻辑视阈中人的主体性被消解、多元劳动诉求与多样价值需求相异化,超越资本逻辑、践行人的逻辑是修复人本异化、实现人民主体的逻辑中点。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关联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真正和解是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的逻辑旨归。历史主体、评价主体、价值主体反映人民话语,人民话语的现实表达是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的逻辑延展。从逻辑缘起、逻辑中点、逻辑旨归、逻辑延展,层层递进,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逻辑进路。  相似文献   

9.
数字劳动是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下催生的新型劳动形态,已成为与传统劳动共在的劳动范式,并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但在资本逻辑规制下,数字技术被资本逻辑钳制异化为资本逐利工具,资本借由数字化之手继续行剥削之实。数字劳动极易成为奴役、压迫和剥削人的异化劳动形式,人们不可避免地陷入资本所挖设的自由、自控、自主陷阱。在数字经济发展中遵循以人为本的核心要义,完善公正有序的制度保障,坚守智慧共享的价值追求,实现人们自觉自愿劳动和全人类解放二者的关联互促,在实现劳动异化消解和人类本质意义复归中探寻经济社会发展的文明之道。  相似文献   

10.
社会秩序分为事实秩序和价值秩序。当代社会秩序在资本逻辑的统治下,作为“事实秩序”遮蔽了“价值秩序”,因而发生了社会秩序的异化。所谓“秩序异化”是指在资本逻辑支配下所形成的“事实秩序”对“价值秩序”的遮蔽。进一步,为与秩序相区别,异化的秩序被称为“束框”。  相似文献   

11.
资本与权力的发展演化不仅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性,而且透射着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在前资本主义时代,资本就已经萌发,但未成为统摄人类生活的轴心。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资本逻辑日益威胁到政治权力在社会生活中的统治地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与权力相互作用,资本的自我异化加剧了权力的异化,资本使权力"私器"化,权力使资本合法化。只有将资本和权力进行双重扬弃,实现资本的规制,公共权力的解放,人作为类存在的主体本质得以回归,人类社会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到来。  相似文献   

12.
杨英姿 《求索》2012,(5):134-136
资本逻辑以无止境地追求利润和无限制地自我增殖为最高目的,带来全球性的贫富对立和资源环境生态危机。资本逻辑的生态批判,在于审视资本逻辑在世界观—价值观上的二元论、自我中心性之于自然、人、人与自然关系的物化和异化;在生产—经济维度剖析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主义经济的非生态性和反生态性;在社会—人性维度揭示资本逻辑所造成的颠倒对立的社会和畸形狭隘的人性,导致了人的世界与自然世界的总体对立。  相似文献   

13.
丁香桃 《岭南学刊》2008,(5):109-112
异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概念。马克思借助异化理论,从生产关系入手,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其逻辑结果是通过消灭资本主义消除异化。法兰克福学派将异化概念拓展到社会领域,在批判途径上由经济路径转向社会路径,消除异化的方式由否定资本主义转向改良工具理性主义文化,批判逻辑出现了重大转向。  相似文献   

14.
世界历史的进程伴随着资本逻辑的强势驱动,人类社会的繁荣发展与风险挑战共生于这一进程中。"风险社会"视野下,泛滥的消费主义和猖獗的工具理性激化了统治者与大自然、人与技术之间矛盾,使得人类似乎陷入发展的困境。从世界到中国,或许,尝试着超越资本逻辑、扬弃工业文明、探求科学发展之路才能引导我们走向新的文明。  相似文献   

15.
李秀娟 《前沿》2012,(14):37-39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资本是异化劳动的根源,批判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主张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扬弃资本和异化劳动,实现人的自由及社会公正.当前我国在非公经济中工人的劳动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异化,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利用资本发展生产力带来的.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限制资本对工人的剥削,降低劳动异化带来的风险,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中存在着精神解放维度,精神解放作为人的解放的深层次内容,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马克思通过对资本逻辑的深入解剖,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人的异化和物化,并洞察到资本逻辑自身的内在悖论,强调在精神层面上要恢复完整的人性,使人的独立性和自由个性得到充分解放。  相似文献   

17.
刘灵 《湖湘论坛》2021,34(2):99-109
货币缘起于人类的"社会"需要,它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工具,同时也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集中体现。从实物货币到现代资本的历史嬗变,孕育、催生了"政治经济学"建构的现实基础,并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演进具有内在逻辑关联性与历史契合性。政治经济学在应对、批判资本的过程中诞生、发展与进步,而"完善"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探明资本的当代逻辑,进而成功利用资本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驾驭资本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伟大目标。因而,实现对资本的驾驭,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要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坚持马克思对资本批判的基本方法,立足于中国应对现代资本的历史经验,吸纳西方现代资本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探索出驾驭资本的中国道路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8.
项洋 《求索》2015,(3):58-62
"异化劳动"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旨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奴役劳动、物统治人等种种弊端,进而阐述扬弃异化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未来社会理想。作为马克思思想"断裂"时期最为重要的概念,"异化劳动"理论主要包含"四个规定",四个规定的前三个规定属于人与自身的异化,后一个规定属于人与人的异化,这一辩证关系预示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显性"和"隐性"的内在逻辑。这种内在逻辑在诸多研究者眼中被看作是一种"aporia",但这并非"aporia",而是"异化劳动"理论的局限性所在,需予以留存与摒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常态"中,重温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逻辑辩证及其人本思想,有益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视和批判"异化劳动"现象,这对解决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存在的一些"异化劳动"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认为,私有制和资本逻辑导致"实践的异化",从而使在实践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变成"在实践异化"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的对立,这就必然导致生态危机。马克思还认为,走出生态危机的困境,需要革命的实践,即共产主义的实践,才能彻底扬弃私有制和资本逻辑导致的"实践异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进而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自由与解放,这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彼此辩证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巴黎笔记》中摘录了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关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论述并作评注,深入阐述了社会生产的内在逻辑及交往异化,实现了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功利主义思路的批判。马克思在一定程度上认可穆勒基于最大幸福原则的研究,同时以处于生成途中的历史唯物主义运思确认超越异化的人性复归之路,从而彰显其政治哲学的价值底蕴。马克思开启了研究异化问题的新视域,力图摆脱交往异化与资本逻辑的束缚,使劳动者走上为承认而斗争的自我实现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