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始终保持9.8%以上的高速增长,今年经济总量有望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09年人均GDP已超过3600美元,贫困人口也由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9年的1500万左右,由此创造了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然而,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难祛,世界经济陷入低迷,特别是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和资源价格不断上升而造成的传统比较优势的流失,人们开始担心未来中国还能否继续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势头。一时间,对中国未来发展"唱衰"的论调在国际和国内鸣噪起来。有些国外学者甚至认为中国也将有可能患上"日本病",经济增长将陷入低迷而裹足不前。  相似文献   

2.
除了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能引起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不一致性外,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片面追求GDP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就业问题的解决也是导致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一致性的重要原因。尤其是由于地方政府领导人的考核体制而导致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目标取向的不完全一致更是加剧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不一致性。为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促进就业的增长,除继续重视劳动力市场在配置劳动力资源和调节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外,中央政府也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并选择把扩大就业作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  相似文献   

3.
李朝智 《党政论坛》2010,(11):36-38
一、我国现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紧迫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以可比价格来计算,中国自1978年以来已保持了一个年平均9.8%的GDP增长速率;中国的人均GDP粗略计算在2009年已达到3678美元。  相似文献   

4.
厉畏 《团结》2009,(1):23-25
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已向高端信贷市场蔓延.在全球掀起一场金融风暴.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使全球经济中国经济运行的复杂性和风险越来越大。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增长回落.2008年前十个月出口同比增长21.9%.比去年同期增幅下降约4.6个百分点:GDP增长9.9%.同比回落1.6个百分点.其中一半是受出口的影响。许多产业的增长速度开始下滑.  相似文献   

5.
七十年伟大历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GDP占世界的份额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增至2018年的16%,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处于最好时期。将新中国70年的快速增长事实置于整个增长历史长河中,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经济增长未来之路。基于对投资驱动型增长路径、劳动驱动型增长路径、终端产品消费驱动型增长路径和创新增长路径的比较分析认为,经济增长未来之路在于创新是必然选择且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6.
未来GDP增长趋势预测 (一)预计世界经济增长放缓,通胀压力逐步加大,主要经济体降息可能性增大 世界经济增长将有所放缓。美国次贷危机逐步扩大到消费市场,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四个月下降,11月份达到两年来最低水平,预计至少未来1-2个季度美国经济增长将继续放缓。  相似文献   

7.
《理论参考》2009,(12):32-35
最困难的问题“未解决” 问:10月2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的一些数据。其中,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8.9%,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7.7%。中国经济的反弹趋势日益明显,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今年“保八”已不成问题,您对目前的中国经济怎么看?  相似文献   

8.
经济增长9%左右2011年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发展,GDP增长9%左右。从三大需求来看,消费有望继续稳定增长,考虑到价格上涨因素,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可能比2010年略有回落。2010年以来,外贸偏快增长的势头超出预期,2011年出口增速可能比2010年适当回落。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尽管上一轮基建投资的高峰期正在过去,但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20%左右的增速。  相似文献   

9.
王建 《求知》2004,(7):16-17
最近有关机构开始发布一季度的主要经济运行数字,总的看在去年高增长的基础上仍在继续攀升。一季度的GDP增长高达9.7%,而去年二季度受“非典”影响,GDP增长只有6.7%,是个低谷,如果按照前一阶段的增长速度不变则二季度有可能出现超过11%的两位数高增长。据此,有些人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过热”。我认为中国不可能发生严重的经济过热与通胀,理由就是两条:  相似文献   

10.
正一个问题主导了201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秘鲁年会:世界刚把上一场金融危机平息下去,中国经济减速会引发一场新的金融危机吗?但这一问题背后的假设即中国是目前全球经济最弱的一环,却颇可商榷。明智的答案必须区分金融感觉和经济现实。中国的增长减速本身并不令人惊奇或值得警惕。IMF指出,中国增长率稳步下降已有5年——从2010年的10.6%下降到今年预计6.8%和2016年6.3%的预计值。这一减速是难以避免的,因为中国已经从极端贫困和  相似文献   

11.
内需“托举”中国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扩大内需不仅是外需放缓背景下保增长的必要手段,也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难得机遇国内突发性自然灾害及国际金融形势动荡,对中国经济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影响。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 GDP 达20.16万亿元,同比增长9.9%,这在内外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来之不易,但第三季度9%的 GDP 增速,已相较于第二季度下降了1.1个百分点,更比去年同期回落2.5个百分点,为四年来最低季度增速。  相似文献   

12.
一年前,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及时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到今年第三季度,我国经济呈现企稳回升的走势,GDP增速由第一季度的6.1%上升到第三季度的8.9名。但是,在经济增长全年“保八”不成问题的同时,带来了通货膨胀的预期。在前不久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强调指出,“今年后几个月,要把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防通胀”与“保增长、调结构”并列提出,自然成为我们当前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3.
高帆 《理论参考》2009,(5):41-42
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而言,解决就业问题,无疑要以较高的经济增长为基础,通过增长的就业创造效应来尽可能地降低失业率。所以,2009年中央政府提出GDP增长率保持在8%,其中就包含了对就业创造问题的考量。经济  相似文献   

14.
通货膨胀严重威胁稳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2007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将超过11%。直到前不久,政府和经济学界普遍接受的看法是,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在8%至9%之间。在中国的十一五规划中,经济增长目标被隐含地确定为8%以下。在过去,中国GDP只要保持连续两年10%以上增长。都会因此在四至五个季度以后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15.
《求知》2005,(11):47-47
世界银行发布《中国经济季报》认为,由于外贸的巨大贡献,GDP增长率仍然维持在高位,扣除外部需求,GDP数据表明国内需求的增长明显减弱。报告预计,今年经济增长将有所减缓,但中国的宏观经济前景仍然看好,风险趋于平衡。经济下滑的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出口需求可能低于预期;二是国内需求减弱程度的不确定性较大。  相似文献   

16.
《党政论坛》2009,(6):5-5
确立就业优先原则 就业优先思想在当下颇具承前启后的历史意味。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室主任杨团认为,追求GDP的政策已高速增长了30年,比较容易增长的已经填满,而不容易增长的部分需具有很强社会含义的就业,包括医疗服务、老年服务等公共服务以及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可以消化更多劳动力,而充分就业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具有社会含义,“能够庭花钱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经济增长(发展)方式转变是在一定条件下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发展)增长在传统方式支持下取得了很大的实效,尤其是在1998年以后实现了经济增长的理想状态--无通胀增长.但是从东亚经济的历史比较分析中可看到,这种理想的增长终将结束.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并非是传统方式所引起的,但是能耗过高则是传统方式引起的,并且其下降态势出现正U曲线状况.为在今后继续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应逐步用新的方式置换旧的方式.为此,需要加大技术创新及其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8.
《党政论坛》2014,(12):16-16
数据指标 2014年经济数据目标 GDP增速:7.5% M2增速:13% 通胀目标:3.5% 进出口总额增长目标:7.5% 城镇失业率目标:不高于4.6%  相似文献   

19.
<正>就在突然之间,中国的GDP增速下了一个台阶,从保持了十年之久的10%左右降到了8%以下。当下,徘徊中的中国经济正在苦苦寻觅走出谷底的路径。如何求解?近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道出了他的"解题思路"。求解经济突然减速背后原因中国的经济增速2012年之后猛然下降到8%以下,现在维持7%也出现困难。张军教授说,这个现象在文献中也极为少见,只有日本出现过。从中长期来讲,经济的增长速度会随着人均GDP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0.
何谓滞胀?就是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同时出现,也就是说,在物价上涨难以抑制的同时,经济增长又陷于停滞。时下的中国经济,物价上涨势头已较为明显,同时,由于政府实施抑制通胀、收紧货币的政策,又导致了部分企业的资金吃紧,而有报道称,中国制造业活动确实出现了增长放缓的势头。这样看来,中国经济似乎正面临着滞胀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