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仕国 《求实》2004,2(11):35-37
科学发展观在阐明新的发展理念的同时,包含着极为重要的社会主义政治伦理建设的价值取向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本的政治伦理的价值取向和建设社会主义全球政治伦理的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伦理价值取向将保证中国社会发展继续沿着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健康前行.  相似文献   

2.
领导干部价值取向,是领导干部在工作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所持有的尺度和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偏好、行为倾向。领导干部因在社会结构中处于重要位置,其价值取向对于其他社会群体有示范和引领作用。调查表明,绝大多数领导干部价值取向是积极向上的,但也有部分领导干部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偏差。要明确新时期领导干部价值取向教育引导的重点,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参照标准,突出领导干部价值取向中的关键性问题,提高教育引导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面对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国力竞争加剧的客观现实以及社会转型时期文化多元化的现状,应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意义.这种意义在于: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为构建和谐文化提供了思想指南;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主义精神风貌,为构建和谐文化指出了发展方向;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当今中国社会的道德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为构建和谐文化提供了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人民利益至上是社会主义体系的核心价值理念.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价值目标.这种价值理念和价值目标,符合客观规律和人类的价值取向.只要我们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时加强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就能真正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魅力.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在阐明新的发展理念的同时 ,包含着极为重要的社会主义政治伦理建设的价值取向 :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的价值取向 ,坚持以人为本的政治伦理的价值取向和建设社会主义全球政治伦理的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伦理价值取向将保证中国社会发展继续沿着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健康前行。  相似文献   

6.
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定不移地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这种选择不仅出于历史的理性,而且是一种价值选择,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人民利益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作为目的价值规定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主义制度的运转方向。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升华,同时也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价值的一次理性回归。从价值学的角度审视,它凸显出三重价值语境:一是以人本与物本的复归为主旨的价值标准维度;二是以理想与精神的重构为要旨的价值取向雏度;三是以功利与道义的沟通为意旨的价值目标雏度。以上三重价值语境虽各有侧重,但不能分割而视,共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意蕴加以新的阐释与注解。  相似文献   

8.
王高贺 《党史文苑》2008,(10):48-50
在国内外形势深刻变革的影响下,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较大变化,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必须把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倡导者、传承者和践行者.  相似文献   

9.
阮黄南 《世纪桥》2015,(4):37-38
中国梦已经成为中国人的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三个层次梦想的实现要靠中国道路,靠中国力量,靠中国人的正确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就是这一梦想实现的价值取向,它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揭示了当代中国人的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0.
政治和谐是人类对政治生活的美好憧憬,是人类通过不断的政治制度创新,以实现和谐政治理念的奋斗过程,是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共同探求的永恒命题,明确的价值取向对于政治和谐的研究乃至构建均具有根本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谐价值取向可以从普世性和规定性两个视角把握,公平正义、民主理性、法治秩序、人本关怀等普世性价值取向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谐价值取向结构的表层,而在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统驭下,人民民主、党的领导、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谐价值取向的实质.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任何一种理论一样,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深厚的文化渊源。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内涵社会主义价值观可分两类:一是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共同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2.
<正>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价值观念、价值标准和价值指向。所谓核心价值,是指能够体现社会主体成员的根本利益、反映社会主体成员的价值诉求,对社会变革与发展起维系和推动作用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社会主义"是一个经久不衰且意义重大的理论研究主题。国内学界主要是从三个层面或三种形态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学说的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制度的社会主义、作为一种运动的社会主义。然而,无论是学说、制度还是运动,其背后必然包含着特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理想。因此,明确和指认作为一种价值形态的社会主义成为可能和必要。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正向世人昭示"和谐社会"作为一种价值形态的社会主义之时代意蕴和本体承诺。这一价值形态的具体内涵包括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取向方面呈现出了一些新的趋向和特点,在主流价值取向保持积极向上的同时,多元、兼容的价值取向趋势明显,同时又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和可塑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取向发展,是社会转型、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及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点任务的需要。需用从思想引领、理论认知和培育践行路径来对大学生价值取向进行引领,才能使其向着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仅深刻地变革和重塑着当代中国的经济、政治结构,而且日益鲜明地体现出当代中国人整个精神世界深刻的内在变革,透露出中国人思想行为一种新颖的价值取向。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直接引导下,当代中国社会正逐步确立和建构起一种崭新的价值秩序。这种新的价值秩序,对建国以来,特别是六七十年代“左”的思潮盛行时期中国社会价值取向完成了一系列革命性的变革和超越。它对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乃至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都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就在邓小平的积极推动下,当代中国社会价值取向所完成和正在进行的变革作一初步的归约。 一、从政治本位主义到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价值转型 新中国是从激烈、残酷、尖锐的社会阶级斗争的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价值取向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注重发展生产力价值取向 发展我国生产力的作用、意义或价值,邓小平有过多方面充分而具说服力的理论论证。1、发展生产力对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至关紧要。我国的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它是在我国历史进入“世界史”,在资本主义不成熟发展,社会  相似文献   

17.
发展观是一种价值意识,主体性是其本质属性,价值取向是主体性的表现形式.社会发展观是社会主体关于自身如何存在和发展的价值观念,满足社会需要、从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和遵循社会规律是合理的社会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上述基本价值取向,表现出了自己独特性.  相似文献   

18.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与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际环境、国情变化和大学生自身特点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的特点.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者,其科学价值取向的形成不仅关系到个体能否全面发展,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构建"一元主导,多元共存"的价值取向格局,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心全意依靠人民共同建设,实现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和谐社会以社会主义为始终追求的前进方向与理想追求。它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指导思想与理论旗帜,以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为纽带,将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基本的价值准则,其价值取向主要集中地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为此,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取向的研究,牢牢把握住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本文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维护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诚信友爱的价值取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等4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韩美群 《学习论坛》2008,24(5):48-51
中国古代和谐文化观是一种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和谐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宝藏.经过时代的磨炼,它已具有跨越时空的巨大生命力,成为人们不自觉的文化理念与思维方式,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