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潘良炽 《党史文苑》2004,5(8):73-74
"重德"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特质之一,它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陶冶出无数仁人志士,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优良的民族传统.中国共产党从战争年代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了"重德"精神.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如果都能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率先垂范,即可望建成新时代的"德治"社会.  相似文献   

2.
梅献忠 《求实》2005,(9):76-78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方面并不符合现代法治的理念,其主要表现为:社会等级观念,官民关系中的“官本位”思想,“重德轻刑”的治国方略,重义轻利的“义务本位”观,以及“性本善”的人性哲学等等。这些思想文化与现代法治所倡导的平等、自由、人权、权力制约的精神有着较大差异,在我们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应当时时加以检视与超越。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公平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社会公平思想,主要体现在实现社会公平的前提和保障、“效益优先、兼顾公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共同富裕等四个方面。邓小平社会公平思想的理论具有现实性、动态性和辩证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为了搞好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与发展。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共历届领导人都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以创新的方法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方向指引,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也是几千年来维系中国社会和文化绵延发展至今的内在动力。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结合自身情况,对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民本思想、重德精神、忧患意识、刚健自强和反省内求等精华部分进行了创造性的转换,并纳入自己的价值观体系,成为中国共产党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向德平 《探索》2002,23(1):17-20
邓小平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改革动力论”,形成了社会发展的系统动力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7.
《党课》2011,(24):44-44
近日,随着某公务员打骂自己父母事件被广泛关注,公务员的“德”又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有人认为,打骂自己父母属于“私德”,公权力不应过分介入。但事实上,公务员的道德具有比较特殊的社会属性,我国传统选拔政吏的标准就是“尚贤重德”,而现代社会中如果公务员道德缺失,影响到的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还对社会有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8.
杨世义 《探索》2007,(1):23-25
中国传统文化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思想渊源。邓小平同志对中国古代典籍情有独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其思想当然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邓小平民本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对传统民本思想继承与发展结出的理论硕果。民本思想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整个体系,“人民性”是邓小平理论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9.
新形势下,为进一步理清工会社会责任,提升工会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中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基层工会,应从“小社会”入手,“大社会”着眼,以协调劳动关系和服务职工为切人点,将协调劳动关系与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相结合,服务职工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自身优势,在继承传统有效方法和途径的基础上,不断开辟新途径,扩大新载体,建立新机制。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在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方 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和”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吸收了人类社会建设的有益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一、中国文化中关于“和”的理念中国“和”文化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保合太和的宇宙观。二是合二而一、仇必和而解的辨证法。三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价值观。四是和为贵、泛爱众的处世哲学。五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于《易经》中的两句话,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前者讲的是进取…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一个重德轻法的传统伦理国家,民众的法治意识淡薄,制约着现代法治进程,导致民主与法律精神先天不足;加之社会变革中出现的价值震荡和真空状态,极易造成社会成员价值选择的迷茫和失范。本文以儒家伦理为视角,分析传统儒家文化与现代法治的冲突,有利于构建现代法治要求相适应的新文化、新伦理。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论述,是我们建构“诚信社会”的总方略。“诚信”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遗产,其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是一致的。“明礼诚信”,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一,也是我们今天所崇尚的“城市精神”、“都市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党风促民风,以官德带民德,社会风气自然就会好转。一、“诚信”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基本美德我们中华民族素有崇尚诚信、耻贱伪诈的传统。挖掘、梳理传统诚信道德,批判地继承这一道德精神遗产,对当代社会生活和公民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启迪价值。诚信作为…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伦理本位特征,这种原生性的发达的实践理性与西方的逻辑理性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国文化的伦理本位思想肇始于中国在步入文明社会时宗法血缘文化的保留,以后在儒、墨、道、法等文化流派中均有一定的表现和发展。这种伦理本位思想形成了中国重德的耻感文化心理传统,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乃至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同志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精辟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划的本质要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精髓的继承和创新,也是共产党执政以来的文化理念.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16.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社会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目标的关键所在。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初步从理论上解决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但囿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没能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阐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这一理论的前提下,提出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形成了邓小平社会发展动力思想。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同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五本”论     
弓克 《新长征》2006,(6):8-12
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吉林省孔子学会执行会长弓克教授。经过长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国学的研究和思考,紧密结合现实社会需要,总结、概括、提炼、创新,批判、继承、发展传统“纲常”理论。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纲常”新论——元论(“一元、五本、十德”论)。“十德”论已经在2005年第24期《新长征》杂志上发表。发表后。社会反响热烈,并被《新华文摘》2006年第4期全文转载。本期刊登的是“五本”论。供读者在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参考。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并非一个独立的社会状态,而是构成社会的各种因素、各种关系相互协调,彼此包容的理想的社会状态,是一种理论的应然目标。一个“应然社会”的具体目标离不开“实然社会”的具体实际,而目前一个最大的现实就是我们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当中。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关于农业、农村、农民(以下简称“三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思想关于“三农”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三农思想”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宝库,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反复强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思想,科学阐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问题。在我国人民即将迈向21世纪的重要历史时刻,重温邓小平的“精神动力”论,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牢固树立起全民族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意义十分深远。 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精神动力”论的主要内容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特定的主体精神,当代中国的主体精神集中体现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三个方面。邓小平把它称之为中国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江泽民用“我们社会的主旋律”来表述,其内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邓小平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