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视患者如亲人的王大夫1993年底的一天,一位名叫李秀兰的农村老大娘从安西县坐长途汽车来到玉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来治牙疼。当她到医院门诊部挂号处挂号时,却发现身上装的140元钱被偷光了,病看不成,连坐车回家的钱都没有了,老大娘急得哭了起来。正在此时,口腔科...  相似文献   

2.
十月的一个早上,王会芝吃了几口饭就赶紧出家门,今天她要去大兴看望一位老干部。"这两天降温,不能让老同志在冷天里等我。"王会芝知道,每次她去的时候,老人都会出门等她。2001年干部轮岗,王会芝担任了新街口街道老干部科科长。面对  相似文献   

3.
亲人     
去年底,我参加了北京市卫生局组织的媒体记者挂职体验活动,来北京儿童医院挂职已经半年了。在这里,我目睹了医疗改革的艰难和医务工作者超负荷工作的辛苦,更是被医护人员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着,被一个又一个患儿家长生死相托的故事震撼着。在一次采访中,小患者辰辰的妈妈给我讲述了他们一家与B超医生贾立群主任素昧平生却如同亲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在国内医学界,济宁医学院党委书记、附属医院院长武广华是颇有些名气的。他是一位优秀的心胸外科专家,成功地完成了省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他是一位优秀的医院管理者,获得过全国优秀院长称号。1993年任附院院长后,他带领全院员工经过艰苦奋斗,把一家小医院发展成为享誉全国的三级甲等医院。他推行的“爱心医疗救助工程”,让业界同行感到震惊,他的爱心和勇气感动了千万人。群众称赞他是“让群众看得起病的院长”。  相似文献   

5.
在内蒙古医院,只要你说起吕龙大夫,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认识他的患者,都会这样对你说:“吕大夫不仅是一位技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好医生,而且是一位心系患者,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好院长。”与他一起共事相处的医院领导也这样评价他:“吕龙同志在医术上以白求恩为榜样,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在为人上以雷锋和孔繁森为楷模,追求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境界。”人们是这样评价他的,事实上他也是这样做的。1951年吕龙出生在伊盟准格尔旗一个农民家庭,6岁随父母迁到包头市固阳县。勤劳憨厚的父母从小就教育他要做一个正直善良、能为老百姓…  相似文献   

6.
1942年6月17日,在崇安县赤石镇崇溪东岸,爆发了震惊全国的赤石暴动。3天后的一个黄昏,在武夷山山沟的一间破烂房子里,在暴动中脱险的陈念棣等5位同志,一边烘烤着被大雨淋湿的衣服,一边讨论着如何寻找党组织的问题。“我看还是到附近搞点东西吃,先解决肚子的问题。”陈念棣吃力地站了起来,可还没站稳又跌倒在地。大家忙扶起他,一摸额头正发着高烧。脱掉脚下的胶鞋一看,脚指发炎肿得象小萝卜。大家把陈念棣安顿在破房子内躺好后,便外出寻找食物与药品去了。陈念棣昏昏沉沉地躺在破房子里,突然听到窗外有响声。一个农妇模样的女人正探头探脑地向他张望,她时而仔细地打  相似文献   

7.
2000年 4月 22日夜,滂沱大雨正猛烈的冲刷着大地,呼啸的狂风刮得群山发出“呜呜——”的号叫,漆黑的夜幕里,一辆桑塔纳在打开大灯而可视距离仍不足 5米的情况下,行驶在贵阳至六盘水的公路上,里面坐着六盘水市钟山区老鹰山镇镇长周卫东和副镇长陈勇。他们刚从遵义市考察回来,几天的劳累使得谁也不想说话,但镇长周卫东的思绪却随着摇摆不停的雨刷一直没有停止,遵义市城郊乡镇的快速发展给他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若不是第二天要接待前来老鹰山论证旅游项目的专家,他真想在遵义多走几个地方,多看一看。   当汽车驶过六枝的小田坝…  相似文献   

8.
回电     
《新湘评论》2013,(18):24-24
一个苏格兰人去伦敦,想顺便探望一位和自家有世交的老朋友,但却忘了朋友的住址。于是给他的父亲发了一份电报:“您知道托马的住址吗?速告知!”  相似文献   

9.
炮声一样的干脆利落,牛头刨床一 样的勤勤恳恳,他就是一个人操作两台 刨床17年的西露天矿复转军人张振会。 1969年5月,25岁的张振会经过5年 军旅生活的洗礼,告别军营回到家乡, 在内蒙古平煤集团西露天煤矿机修厂当 上了一名刨床工人。在新的岗位上,经 过钢铁般磨炼的他依旧以军人的标准要 求自己,勤学好问、苦练技术。短短的 6个月后,他就开始独立操作牛头刨床 了。 1984年,机修厂增设了一台单臂刨 床,由于人员紧缺,新床子一时间成了 “聋子的耳朵——摆设”。张振会看在眼 里;急在心上。他利用业余时间翻看了 许多书籍,并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向领 导提出了“由他一人操作两台刨床” 的 请求。就这样,他在兄弟单位经过一个  相似文献   

10.
《天津支部生活》2013,(2):26-26
2010年9月,赵春山调任河西务医院院长时,由于医院部分设备严重老化、医疗环境差、医生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不少群众只好舍近求远去周边的乡镇医院或城区医院就医,医院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面对这样一个举步维艰的烂摊子,赵春山没有退缩,他首先深入到各个科室,与每一位职工进行交流,了解每一位职工的想法,并不定时到门诊和病房详细了解病人的所思所盼。  相似文献   

11.
说服自己     
陈鲁民 《求贤》2011,(1):29-29
这个世界,最难说服的,是我们自己。说好该去休假了,却为一笔买卖,取消了酝酿已久的行程;说好要看淡得失名利了,同事一升迁,心里便又禁不住暗潮汹涌;说好要关心健康了,却只在去医院看一回病人后,勉强坚持几天;说好要开心生活了,却时不时为不值得的人不值得的事怄气。  相似文献   

12.
<正>"院长,您还记得我吗,5年前是您主刀给我做的心脏搭桥手术,救了我的命,没想到5年后,我能和救命恩人结为亲戚,真是太有缘了。"11月23日,踏着寒雪,一师医院结对认亲的队伍到达了五团民族连,医院院长茶春喜刚下车,伊利牙斯·买合买提便迎上来高兴地说道。2012年5月的一天,伊利牙斯突发心梗,家人将其送至五团医院,当地医生见他病情十分危急,便劝他到一师医院接受治疗。伊利牙斯的家人  相似文献   

13.
2004年的一天,在六盘水市人民医院的手术台上,中共党员、市人民医院外科系统党支部书记、副院长郎庆华正在为一位艾滋病患者做手术。这名艾滋病患者由于吞下了门窗的活页,需要做手术取出。但谁来为他手术却成了难题,因为这名患者不仅吸毒。而且还经常威胁家人说:“谁不听他的就要打谁,就要传染谁。”他家里的人怕他,医院的医生也有一些犹豫,因为哪个为他做手术都会冒很大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1972年,初春的北京城,天气虽已“渐暖”,但政治气候却依然寒意逼人。 5月的一天,正在交通干校上岗的北京卫戍区某部警卫班长赵宝群被一辆中吉普接到办公大楼。刚刚坐定,一位领导劈头就说:“宝群同志,组织上正考虑提拔你当排长……”聪明的赵宝群并未惊喜,他想:政审材料早已搞了,身体也查过了,领导找我来,恐怕另外还有事情。果然,不待他回答,那位领导又严肃地说:“现在是考验你的时候,组织上要你去执行一个艰巨的任务,你带5名战士前往三○一医院,去‘监护’一个名叫‘张续’的病人。”并郑重交待:这是个“有问题的人”,你们去后,不准与他谈论政事;不许他与外人接触;不许家属单独与他谈话;生活上……。  相似文献   

15.
彭学良出生在江西赣南的一个小山村,1996年,他南下深圳,经过多年的努力拼搏,成了深圳嘉宏泰电子有限公司的法人和总经理,实现了老板梦。2004年春节,彭学良衣锦还乡。他的成功轰动了那个不大的山村,家人、乡亲都要到他的公司去打工。最终,彭学良只好包了一辆大客车,把自己一家人和四十多个老乡接上了车,浩浩荡荡地开赴深圳。2004年5月,在弟弟的一再要求下,彭学良把弟弟任命为车间助理,协助车间主管管理。很快,大妹也找到彭学良,要求调到轻松一些的部门,彭学良再次心一软,满足了大妹的要求。紧接着,彭学良让老爸去了保安部。然而当上车间助理…  相似文献   

16.
优秀共产党员、原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郭新的事迹感动了我们每个人。感动之余,心中自问:郭新为什么会让我们感动? 一、是因为郭新创造了一流的工作业绩。郭新教授爱岗敬业,勤奋钻研,呕心沥血,忘我工作,既掌握深厚的医学理论,又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凭借自己高明的医术,使一位患者在心脏停止跳动1小时零5分钟后,经过3天3夜的抢救,竟奇迹般活了过来,又幸福地生活了16年;还是凭借高明的医术,他把一位疑是心肌炎的患者正确地诊断为心包炎,虽然只有一字之差,治疗方案却完全不同,从而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治疗时  相似文献   

17.
有位干部下乡调研,忽然内急,就问一老农:“洗手间在哪里?”老农说:“哦,要洗手,外间屋有洗脸盆。”同去的一位赶忙解释说“他要去厕所”。老农说:“是茅子呀!在院子的西南角上呢。”弄了这位干部一个大红脸。  相似文献   

18.
感悟生命     
我家隔壁住着一位老人,整天忙忙碌碌,侍弄自己的小菜园。他的儿子和女儿都在城市工作,早就要接两位老人去过舒适的城市生活,可是老人却留恋生活了几十年的团场,不肯离开。很多人跟他开玩笑,说他老抠,不舍得  相似文献   

19.
叶洪 《党员文摘》2007,(1):36-37
放弃生命也不能放弃学生 2005年5月21日晚10点多.安徽省霍邱县姚李镇长岗小学28岁的教师郑青。刚从20多公里外的两位将要辍学的学生家里家访后回到家,正准备躺下休息时,鼻子却涌出了血。爱人一边为他止血,一边劝他去医院检查一下。他说:“一定是今天走累了.明天就好了。不会有事儿。”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个出新闻的年代。厦门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设有国家级植物病毒检测基地,有人推荐一位植物病毒检测专业的博士、学科带头人来园工作。但这位博士开口就提出要做该园的业务主任。结果因他“伸手要官”卡了壳。事隔不久,这位要官的博士终于如愿以偿,去了福建省农科院,农科院专门为他成立了“果树所”,任命他为所长。对博士伸手要官,人们褒贬不一,但显然贬多于褒,认为专业人才做官不能集中精力搞研究,且有官瘾太大之嫌,我倒觉得对此不必大惊小怪。对博士该不该伸手要官,应该辩证地去看。首先要看他为何要官,如果他是从事业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