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版权》2021,(1):16-23
2020年,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共受理著作权纠纷案件1350件,同比上升了50.5%,其中,—审著作权纠纷案件510件(著作权合同纠纷493件,著作权侵权及权属纠纷17件),二审著作权纠纷案件439件(著作权侵权纠纷417件,著作权权属纠纷88件,著作权合同纠纷34件),其他案件401件。2020年,共审结著作权纠纷案件1274件,其中,一审著作权纠纷案件424件,二审著作权纠纷案件448件,其他案件402件。一年来,上海知识产权法院顶住收案大幅增加的压力,较好地完成了案件审判工作,现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案例向大家介绍。  相似文献   

2.
2020年,北京互联网法院共受理互联网著作权权属、侵权纠纷案件28883件,共审结案件27941件。随着数字经济向纵深发展,网络游戏产业、文化娱乐产业增长迅速,与此相契合,北京互联网法院的案件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侵权类案件占比高,主要涉及互联网领域著作权保护问题;二是涉案作品类型广,新型创作成果不断出现;三是案件事实技术性强,法律问题较为前沿、复杂性高;四是新的商业模式频出,平台混业经营趋势明显。针对互联网经济模式与技术融合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北京互联网法院不断提升互联网法治能力,立足审判研究,充分发挥司法职能,审理了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件,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网上营商环境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为正确审理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保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维护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技术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需要,浙江高院课题组就2005年以来全省法院审结的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的特点和疑难法律问题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了具体意见。一、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是通过网络侵害著作权人合法权益的侵权案件,网络的虚拟性使得确定管辖的依据有别于一般侵权案件。确定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的管辖法院必须立足于网络侵权行为的特殊性,以未来《民事诉讼法》构建的三审终审制为制度背景,在坚持有利于平等保护当事人实体权益与程序利益,有利于纠纷彻底解决原则的基础上作出科学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5.
网络在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地域管辖的确定便是其中之一。网络所建构的虚拟空间突破了实体地域与国界的限制,当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发生时,以地域为基础的传统管辖权理论与规定似乎无法圆满解决网络侵权案件管辖权争议,因此当侵权行为人利用网络实施侵权行为引发诉讼时,判断侵权案件地域管辖即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本文分析了网络著作权侵权的一般性问题、我国现行法律关于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地域管辖相关的规定及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地域管辖确定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熊惟蛟 《律师世界》2001,(10):25-26
随着国际互联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作品著作权保护问题随着近年数起侵权案的审理而摆在我们面前,从而对传统著作权保护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我国网络作品著作权保护现状1999年,我国连续发生了三起有关网络著作权保护的案件,这三例案件是:11999年4月28日北京海淀区人民法院判决的陈卫华诉《电脑商情报》侵权案。法院经审理判决《电脑商情报》侵权成立。21999年9月9日,被称为“中国网络主页侵权第一案”的北京瑞得公司诉四川宜宾东方信息公司主页侵权案,法院判决复制主页的被告侵权。31999年9月…  相似文献   

7.
一、著作权民事侵权案件的现状1、数量增多.案件新颖近10年来.我国的知识产权尤其是著作权侵权民事案件的数量呈现大幅增长的态势。去年,最高人民法院向全国人大所作的工作报告披露.2002年至2006年的5年间,我国各级法院审结知识产权民事案件6万余件,同比1997年-2001年的前5年上升1.5倍。其中的著作权侵权案件占到40%.达2.5万件之多。  相似文献   

8.
当著作权与商标权发生冲突时,著作权人可以选择以侵犯在先著作权为由直接到法院起诉或者向商标评审委员会申请撤销侵权注册商标。法院审理此类权利冲突案件的基本原则是诚实信用、维持公平竞争和保护在先权利,司法界与学术界对于此类权利冲突案件如何适度保护问题争议很大。  相似文献   

9.
网络的发展给著作权带来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互联网的无国界性、信息来源的复杂性,使得侵权之源,有迹亦难寻。传统以侵权行为地、被告住所地为基础的司法管辖权标准在互联网世界的适用遭遇瓶颈。本文通过对典型案例判决的反思,提出了在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中确定侵权行为地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案件中,出现一种新兴取证方式,即:使用telnet命令远程访问目标服务器,并监测目标服务器是否使用了涉案计算机软件。然而,司法实践中,这一取证方式在不同法院得到了不同回应。本文从telnet命令基本原理以及相关计算机技术入手,并结合证据法基本理论,对telnet取证进行分析论证,认为telnet取证的合法性不容置疑,但是其真实性和关联性却不足以为法院所采信。  相似文献   

11.
在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案件中,出现一种新兴取证方式,即:使用telnet命令远程访问目标服务器,并监测目标服务器是否使用了涉案计算机软件.然而,司法实践中,这一取证方式在不同法院得到了不同回应.本文从telnet命令基本原理以及相关计算机技术入手,并结合证据法基本理论,对telnet取证进行分析论证,认为telnet取证的合法性不容置疑,但是其真实性和关联性却不足以为法院所采信.  相似文献   

12.
当前,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案件是人民法院受理的知识产权案件中最常见的一类案件,是著作权纠纷案件最基本的类型之一。在这类案件中,越来越多的受害人针对著作人身权被侵害的事实提出了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但我国有关著作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方面的立法却相对滞后。并且,对金钱赔偿的数额标准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在实践中往往出现混乱和矛盾。因此,本文以期通过对著作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标准的研究,促进对著作权人和相邻权人精神权利的保护,并最终完善我国著作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3.
梁作民  曹波 《知识产权》2002,12(2):38-41
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日前审结一起著作权侵权纠纷案,案情虽然简单,但其中涉及的诸多问题值得思考,比如怎样看待摄影作品的艺术性、委托作品的性质以及著作权人是否滥用权利等问题。在法院受理的著作权纠纷案中,关于委托作品的案件占一定的比例,而我国著作权法对委托  相似文献   

14.
著作权的专有性与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是一对天然的“冤家”,互联网的特性使得权利人难以控制其享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由此而引发的侵权纠纷日益增长。就立法而言,我国通过法的移植和引进,对网络著作权的保护和互联网的发展进行了权衡和妥协,使保护和促进协调进行,网络著作权保护立法正在逐步完善。而对司法而言,各地法院对新法的理解和运用需要一个适应和磨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升。法院审理的影视作品著作权纠纷案件也逐年增多,海淀法院民五庭在总结近几年影视作品侵权纠纷案件的基础上,认为影视作品网络侵权案件呈现四大特点:  相似文献   

16.
[本案要旨] 软件序列号是著作权人为保护其对软件享有的著作权而采取的技术措施。本案被告破解原告软件序列号,因故意破坏原告技术保护措施而构成侵犯著作权,是一种新类型的著作权侵权纠纷。对于两被告在软件被许可期限届满后仍能使用的原因,原、被告陈述并不一致,双方也均未能提供相关证据相佐证。本案中,法院运用民事诉讼中的事实推定规则,确认了两被告破解软件序列号的行为,并据此判定了两被告应承担的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17.
祝建军  魏巍 《人民司法》2012,(4):40-43,1
当今社会,网络正在进入新的发展形态,传统互联网开始与移动通信网、有线电视网连接,即出现所谓三网融合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通过手机上网已成为人们上网的一种有效方式,与此同时发生的手机上网服务被控侵犯著作权的新类型案例有什么特点?法院审理三网融合著作权侵权案件有什么判定规则?  相似文献   

18.
杜明强 《行政与法》2013,(8):120-124
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信息沟通平台,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亦产生了法律上不可避免的问题:即微博的著作权问题.微博是否受保护虽有争议,但依据《著作权法》,只要其内容符合作品条件,就应予以保护.囿于微博自身特点所限,法律救济渠道不畅,导致微博著作权侵权案件频频发生.为净化微博使用环境,建议确立微博著作权侵权之认定标准、实行微博实名注册使用机制,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争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法律责任等制度采保护微博著作权,维护微博著作权人利益.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际互联网络在我国的迅猛发展,涉及互联网络的知识产权纠纷成为知识产权审判的新领域。截至1999年底,地处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海淀法院共受理与互联网络相关的知识产权案件19件,其内容涉及域名纠纷、不正当竞争、著作权侵权等方面,尤其以著作权纠纷案数量最多。我国现行法律对规范此类案件尚无规定,审判实践中,需要在考虑现行有关法律规定的同时,考虑互联网的特点来认定事实,适用法律。一、基本情况1999年海淀法院受理与互联网络相关的著作权案共计9件,占全部网络案件的近50%。形象地说,这些纠纷大致分为“…  相似文献   

20.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判断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津 《知识产权》2006,16(1):19-26
目前司法实践中的计算机软件侵权纠纷逐渐趋于多样,虽然法官在审判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审理软件侵权纠纷的经验,但从总体上看,尚需对计算机软件侵权判断方法进一步进行系统研究。本文在归纳总结美国法院侵权判断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各地法院相关案例,对计算机软件的保护范围、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判断原则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相关审判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