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农村”其核心是不断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的素质决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败,没有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现阶段我国农民的精神食粮还远未满足,发展农村精神文化消费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一个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先进文化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中起着核心作用,是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致富的重要推动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举。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农村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提高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突出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物质、精神、政治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全过程。新农村建设,必须根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全面推进农村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柱,对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坚持实事求是,正确认识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总体来说,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5.
罗俊芳 《传承》2008,(18):42-4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足点在"村"、重点在"农民";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农民的素质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具备有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市场风险素质、民主法制素质、卫生健康素质等素质。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足点在"村"、重点在"农民";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农民的素质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具备有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市场风险素质、民主法制素质、卫生健康素质等素质.  相似文献   

7.
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敬君 《前沿》2009,(1):71-73
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农村文化建设如何,直接关系到能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关系到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在新的历史时期能否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民的思想阵地,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整体综合水平。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农村的文化建设和发展表现得相对滞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以文明公民学校为阵地,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直接受益者,也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营造文明乡风,关键在教育。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沾益县把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思想道德和健康素质作为落实乡风文明的主要内容来抓,依托支部党校、农民技校和党员活动中心,通过开办“三位一体”的文明公民学校这一主阵地,抓好群众的素质提升。  相似文献   

9.
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其实质是繁荣城乡文化,核心是培育新型农民,关键是塑造具有农民特征、时代特点和区域特色的农村新风尚。联系当前农村建设实际,关键要在“繁荣农村文化、激发农民热情、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民生活方式和强化农民政治素质”5个方面下功夫,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一、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靠先进文化来支撑,繁荣农村群众文化作为乡风文明的最直观内容,应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工作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靠先进文化来哺育和支撑,没有繁荣的农村文化,新农村建设目标就难以实现。解决当前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内…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文化建设。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有较大的发展,山区农民文化消费有了一定的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状况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传递农村文化的载体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村健康文化阵地得到巩固和发展。但农民文化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仍然偏低,农村文化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也非常严峻,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农村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1.
董国安 《乡音》2011,(8):26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对我国城乡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性很强。笔者多年从事群众文化工作,深感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分必要,也非常重要。笔者在实际工作中体会到,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抓手,搞好农村文化建设,对于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文化设施建设和队伍建设。文化设施是开展农村文化活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愈来愈被人们认识和重视。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在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对农村其它各项事业的发展也是有力地促进。当前我市在农村文化建设上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差距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应当引起足够重视。这些差距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3.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培育“四有”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十分重要的长期的战略任务。 农民群众中蕴藏着很高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积极性。他们实现全面发展和自身的根本利益,需要掌握小平同志的理论,需要有实现小康的共同理想,需要了解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需要增强民主法制纪律观念,需要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需要丰富多彩的文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使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农村基层干部是党的农村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直接执行者和农村工作的骨干力量,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农民的素质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因此,通过加强基础教育,落实农业技术推广,建立与完善信息服务体系等多渠道、全方位地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养有文化和懂技术的高素质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6.
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既是建没新农村十分重要的组成郎分,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一、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重要意义第一,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发展农村经济,归根结底要靠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素质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当前,某些农民的思想道德观念、科学文化素质、文明诚信意识还落后于形势,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点在“农村”、重点在“农民”,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其中“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通州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围绕培养新垂农民,大力度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观念,积极营造文明、淳朴、向上的农村新风尚。  相似文献   

19.
李红云 《前进》2006,(8):40-41
农业要发展,农村要致富,最主要的是全面提高亿万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胡锦涛同志指出:“亿万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只有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言行、能力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只有千千万万的农民变成了有理想、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只有农民本身拥有了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我们才能把党的富民政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想变为美好的现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到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民…  相似文献   

20.
白毅 《传承》2013,(8):116-117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基本保证。信息化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传播先进文化、科学把握农民的思想动向。应该利用远程教育系统在农村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发文化资源,通过信息化网络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依靠信息化渠道及时掌握农民的思想动向,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