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至改革开放40周年,新时期灾害风险影响因素多发并耦合对灾害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对我国灾害管理研究进行回顾与展望具有重要现实与理论意义。文章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的1724篇灾害管理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科学计量软件CiteSpace对灾害管理进行了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构建灾害管理的知识图谱。研究发现,灾害管理的研究热点分别为灾害、应急管理、风险评估和地域性研究。灾害管理研究重点分布在自然灾害、国际灾害和管理型研究三个方面。灾害管理演进路径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分别是萌芽期、成长期和发展期。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指出了灾害管理未来研究的方向,即国际经验、城市灾害和可持续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2.
<正>网络化和数字化日益普及的今天,社区减灾档案工作应加大力度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做到分类有序、类目清晰、工具齐全、查阅便捷,逐步实现社区减灾档案存储数字化、管理自动化、利用网络化。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是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要场所,在灾害危机管理中处于基础性的关键地位,具有重要的应急职责和防灾减灾功能,是防灾减灾的前  相似文献   

3.
在舆论高度透明、信息纷至沓来的时代,如何紧密结合减灾工作的实际需要,在灾害救助的行政管理领域深入推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从而全面提高灾害救助的行政管理能力,是当前减灾工作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近年来,信息技术在中国减灾工作中开始得到广泛应用。洪涝、气象、地  相似文献   

4.
所谓知识管理就是企业对其所拥有的知识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知识管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信息形成、搜集、传递、加工和处理技术飞速发展基础之上的,没有先进、高效、稳定的信息系统,知识管理就无从谈起。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经过组网、建库(数据库)、维护信息系统正常运转等工作,为企业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搭建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因此,信息技术平台建设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企业应充分重视这种全新管理模式下的信息技术平台建设,具体实施时可考虑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构建完备的内部网(intrane…  相似文献   

5.
《中国减灾》1993,3(4):57-60
1.现代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评价中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这里主要指遥感技术、信息传输与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在灾害监测、评价和管理中具有快速、准确、机动和直观的特点,因而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在灾害发生前,它可以不断提供关于自然灾害发生背景和条件的大量信息,有助圈定某些灾害可能发生的地区、时段及危险程度,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在灾害发展过程中,可以不断监测灾害的进程和态势,及时把信息传输到各级  相似文献   

6.
邓岚 《中国减灾》2011,(17):42-43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民政灾害档案的形成范围和作用范围不断扩大。随着建设服务型政府步伐的加快和政务信息公开的深入,救灾决策者、灾害管理人员、减灾救灾部门以及社会公众对灾害档案信息服务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表现出对档案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有效性的关注与渴求。民政灾害档案的传统服务方式  相似文献   

7.
《中国减灾》2006,(6):F0002-F0002
5月12-18日,由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国家减灾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共同举办的“山地灾害应急管理专题培训班”在成都举办。来自安徽、广西、湖南等山地灾害多发地区的主管副县长、民政救灾干部共92人参加了此次培训。此次培训班的内容主要包括山地灾害的预防与综合治理、山地灾害的鹿急处置与恢复重建管理、空间信息技术在山地灾害应急处置中的应用等方面。培训期间,学员还实地考察了岷江紫坪铺水电工程等山地灾害防治工程。(国家减灾中心培训部)山地灾害应急管理专题培训班举办$国家减灾中心培训部  相似文献   

8.
空间信息技术,特别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技术等在自然灾害的监测、管理、预测、预报和预警中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成为防灾减灾、支持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高新技术手段。那么,空间信息技术是如何定义的?具有哪些特征?空间信息技术在灾害监测和管理中具有何种作用?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景如何?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童庆禧院士。  相似文献   

9.
《中国减灾》2004,(1):24
2003年12月12日,“中国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领导、专家、学者对中国灾害信息管理的现状、发展以及以及建立快速、高效灾害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和措施发表了各自的看法。这次会议对推动我国灾害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有重要作用。本刊摘要刊登部分领导、专家、学者的文章,以飨读者。用信息技术武装中国减灾  相似文献   

10.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民政灾害档案的形成范围和作用范围不断扩大。随着建设服务型政府步伐的加快和政务信息公开的深入,救灾决策者、灾害管理人员、减灾救灾部门以及社会公众对灾害档案信息服务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表现出对档案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有效性的关注与渴求。  相似文献   

11.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民政灾害档案的形成范围和作用范围不断扩大。随着建设服务型政府步伐的加快和政务信息公开的深入,救灾决策者、灾害管理人员、减灾救灾部门以及社会公众对灾害档案信息服务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表现出对档案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有效性的关注与渴求。  相似文献   

12.
灾情信息是灾害管理的重要基础之一,涉及灾害管理的各个环节,在灾前监测、灾中救援及灾后救助中,有效的灾情信息采集与报送手段,对于灾情分析、灾害预警、救援决策等方面都具有关健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灾情信息的采集与报送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手段。为了进一步拓展灾情信息报送的手  相似文献   

13.
袁艺 《中国减灾》2005,(8):8-10
备灾、抗灾、救灾工作的提升离不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民政救灾系统作为我国灾害管理部门,特别是灾情和救灾工作的主要管理部门,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在全系统的推广、应用。目前,已经构建了以83559999为龙头的全国民政救灾应急电话联络系统,在全国范围正在推广使用新的灾情上报系统,正  相似文献   

14.
李萍 《大连干部学刊》2005,21(11):46-46
将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收 集整理归档后即形成电子档案。必须 采用信息技术手段使电子档案安全、 可靠并永久处于可准确提供利用的状 态,为利用者提供快捷、安全、完整 的信息和服务。  相似文献   

15.
《群众》2021,(4)
正"信息技术前沿知识干部读本"系列丛书由党建读物出版社策划、工信部有关部门组织不同领域专家学者编写,现已推出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云计算等6种,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指示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帮助领导干部了解新一代信息技术,认识信息技术在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  相似文献   

16.
民政档案种类多、数量大、专业性强,其管理不象公安、交通等系统那样实行垂直管理。多年来,对如何管理好民政档案的讨论不多,本文拟对此做初步探讨一、民政档案结合管理的必要性民政档案是民政工作的真实记录。它包括文书档案和各种专业、专门档案。民政工作的社会性、多元性,决定了民政档案具有类多、量大、专业性强、管理复杂等特点。为保证民政档案的完整、安全和有效利用,必须实行综合管理。对各类民政档案实行综合管理,是贯彻机关档案“集中统一管理”原则的有效形式,也是保证各类档案完整、安全和有效利用的一项重要措施《机关…  相似文献   

17.
档案是一个单位或个人历史的真实、全面的反映,是我们积累和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加强基层单位档案工作管理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但是,当前基层档案工作管理还存在着某些不适应,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做好基层档案工作。  相似文献   

18.
金鑫 《前沿》2001,(10):119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档案事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档案工作者在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也还必须看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以市场机制为动力 ,以高新技术、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我国传统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适应新的形势要求 ,走出传统的思维和工作模式 ,增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前瞻性 ,成为摆在我们每一个学校档案工作者面前的崭新课题。本文就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档案利用工作问题 ,作一些探讨。一、充分…  相似文献   

19.
备灾、抗灾、救灾工作的提升离不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民政救灾系统作为我国灾害管理部门,特别是灾情和救灾工作的主要管理部门,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在全系统的推广、应用.目前,已经构建了以83559999为龙头的全国民政救灾应急电话联络系统,在全国范围正在推广使用新的灾情上报系统,正在建设视频电视电话会议,全面利用网络技术加强信息交流水平,信息技术正在武装我国民政救灾系统.  相似文献   

20.
今年以来,富阳市洞桥镇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引入农村管理,建立了以电子"民情档案"和村级办事平台为核心的"智慧农村"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使服务农村、服务群众、服务大局有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