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迅猛发展的博客现象引起了社会、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有人认为,在新闻传播领域,博客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新闻博客”将颠覆现有的新闻媒体,彻底改变目前新闻传播的范式和图景,成为未来的新闻传媒。但事实上,“新闻博客”仍然不能解决新闻的真实性问题,也无法保证平民的新闻传播权的实现,它体现的个体性和主观性与新闻的客观公正性存在着基本的冲突。“新闻博客”将颠覆传统新闻传播、成为未来新闻传媒的看法,是一种技术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   

2.
官员开博客,这个社会新现象受到热切关注。如何看待官员和博客“联姻”?有人认为,官员开博是民众与领导者直接公开地互动,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景象;也有人认为,官员开博只是“作秀”,很可能因公私不分而成为昙花一现,其制度建设意义不大。绝对的赞成或是反对,都有可能影响事物本来的发展方向。以下两位专家从官员和博客两种视角观察,得出了他们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马桂花 《人权》2005,(2):35-36
2001年6月,一个新的项目在中央党校悄然启动。当时,学员中有人对它侧目而视,也有人对它不以为然,更多人认为它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毕竟,这些人都不是普通的学员,而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地厅级干部,其中大多数是一把手。在他们看来,“防治艾滋病政策研讨”,似乎更应该是卫生部门的事,至多是他们主管卫生工作的副手的事。但是,主持这个项目的中央党校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靳薇却认为,“在国家决定迎头抗击艾滋病的今天,中层领导干部对艾滋病知识和防治艾滋病政策的了解,成为这场抗击成败的关键。因为他们正是中央政策的具体实施者和中坚力量!”在中…  相似文献   

4.
《思想工作》2007,(4):28-28
在博客新闻出现伊始,西方著名的传统媒体大多表现出不屑一顾的姿态,他们认为网络新闻博客不够专业、不够严谨,不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媒体形态。但新闻博客们在打过诸如“白宫绯闻”、“克里女人”、“纽约时报造假案”等几个漂亮的大胜仗后,高高在上的传统媒体,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和研究博客新闻。事实上,和传统新闻媒体相比,博客新闻报道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许萍 《观察与思考》2006,(20):60-61
就在互联网上文字博客遍地开花的今天,另一种更加激进的“视频博客”正在悄然出现。视频博客一族们,或许他们也许没有很好的文笔,但他们有丰富的思想及展示自己的渴求,他们在INTERNET上用最直接的方式展示着自己的生活点滴。这就是Vlog,英文全称为Video Blogging——视频博客。  相似文献   

6.
“官员博客”: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云生 《人大建设》2006,(10):36-37
“官员博客”浮出水面国外,“官员博客”已没什么稀罕。据报道,美国总统布什、英国首相布莱尔、韩国总统卢武铉都有自己的博客。“在美国,博客介入选举已是司空见惯。总统候选人没有博客也是不可想象的。这已经成为他们问鼎白宫的一种必要手段。”国内,官员尤其是高级别的政府官员开设博客,还是一件新鲜事。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因开办博客而被称为中国“博客部长第一人”。2006年“两会”期间,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办“两会  相似文献   

7.
视点扫描     
博客的自律监管与立法“博客纠纷的关键问题在于,博客正在成为某些博客写手诋毁他人名誉的工具。”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认为,博客是网络环境下言论自由权的体现,它一如其他场合下的言论自由权,都是有界限的。权利人在行使权利  相似文献   

8.
绿色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度消费幸福吗?过度消费成为我们追逐的生活方式。它过度消费着人类的劳动成果,也消费着自然。人们以消费显示自己的财富,无数的珍稀物种消失了,或正在消失,因为人们喜爱它们美丽的皮毛,因为它们的珍稀可以显示他们的与众不同、他们的财富和高人一等。我们已经不是在消费着属于自己的那份资源,而是在消费我们子孙后代的资源,因为我们的过度消费可能会剥夺他们的生存权利。有人认为,动物与人之区别在于,尽管动物间充满了残忍与撕杀,它们只是为了生存,而且动物只吃维持自己生命的一份。动物从来不会像人类那样为了虚荣或其他什么…  相似文献   

9.
“你博客了吗?"今天,博客被认为是继E—mail、BBS、 ICQ之后的第四种网络交往方式,也一贯被视为是“普通网民”表达观点的阵地。但随着新浪网推出的名人博客,似乎让越来越多的名人卷进博客的圈子,徐静蕾、余华、潘石屹……“精英”们的加入表明博客面前人人平等,一场全民博客的盛宴即将开始。  相似文献   

10.
《公安研究》2011,(3):94-94
巢立明在《学海》2010年第5期撰文认为,今天博客的高度繁荣发展从侧面反映了互联网发生的新变化,博客的出现推动互联网进入了2.0时代。随着网民博客规模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张,传统媒介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博客给他们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尽管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博客要彻底颠覆和替代传统媒体的影响力还不大可能,但是如何积极、科学地应对这种影响已成为当前传统媒体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记者博客对于提升传统媒体影响力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香港青年的形象在内地青年的心目中是形形色色的,有人认为他们是生活优裕,自由自在的摩登骄子;有人认为他们是随心所欲,放荡不羁的新潮骑士;有人认为他们是终日劳碌,身不由己的挣钱机器;有人认为他们是忍气吞声,人格低下的资本奴隶;有人认为他们是胡作非为,五毒俱全的社会败类……。无论所抱印象准确与否,人们的确是以此来决定对香港青年的好恶的。笔者曾在内地居住多年,对此并无异感。后来转至香港生活,与各阶层  相似文献   

12.
场主的话:   盗窃、抢劫、诈骗、勒索、强买强卖、电话宰客、吸毒贩毒……同样的情况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火车站发生。   相信许多城市市民都这样认为:火车站地区是自己居住城市中相对比较脏、乱,不太安全的地方。火车站,这个本应是城市的门户、窗口、厅堂的地方,现在却成了一个城市的伤口,散发着恶的气息,吞噬着城市的尊严。   火车站怎么会成为“可怕”和“陷阱”的代名词?   有人说,在火车站被欺骗、敲诈的,大多是那些由乡村或异地前来、对这个城市充满了惶惑和不安的人,他们被认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正因…  相似文献   

13.
张艺缤 《前沿》2011,(22):65-68
公平是人类几千年来所向往的一种美好的社会状态。对公平的理解存在较大争议。有人从经济意义出发,将公平理解为收入分配的平等。有人从公平的类型中去解释公平,认为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含义。还有人认为公平是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性质表达。对于公平的理解,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本质上说,公平是一个伦理学的概念,它是对社会成员之间各种权利及利益分配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人的平等权利的一种评价。  相似文献   

14.
刘芳洲 《半月谈》2020,(6):73-75
当人气明星用Vlog记录自己作为普通人的日常,当专业人才用Vlog分享行业知识,当主持人和记者用Vlog播发消息、揭秘新闻背后的故事,越来越多的人熟悉了Vlog。从字面上看,Vlog由blog(博客)演变而来,即videoweblog或videoblog,意为视频博客、视频日记。也有人把Vlog定义为“一种个人创作的视频类型,最大特征是有人对着镜头说话”,而制作Vlog的人则被称作Vlogger。  相似文献   

15.
"撒叶尔嗬"是湖北土家人独有的舞蹈,以"撒叶尔嗬"来庆贺死亡,表达着土家人独特而豁达的生死观。这种最初源自战场上的战舞,有人认为是鼓舞士气的,也有人认为是为死去的战士进行的祭祀仪式。  相似文献   

16.
《青年探索》2006,(3):61-61
孩子希望博客对父母“保密”。专家鼓励父母应学习上网看博客,但不应干预。少儿博客上的文章主要是倾诉成长的烦恼以及和家长相处的困惑,也有人展示个人爱好。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实经济生活中有一种特殊的现象:同一商品在市场上有高低两种价格(被人们称为「双轨制」),它事关亿万人的生活和价格改革的进程,成为有争议的话题,尤其当前出现物价混乱、通货膨胀,人们对此议论更多了、有人认为它是物价混乱的根源,但有人则认为它是价格改革不可缺少的过渡办法。  相似文献   

18.
博客人大代表、博客政协委员是“博客”群体中的新面孔,他们带来的是老百姓参与国家大事的透明性和效率感。在“两会”召开的那段日子里,记者在和代表、委员频繁地接触中了解到,很多代表、委员都在不断探索着更多的民意反馈的:方式和渠道。像刘放等“新潮”代表,为重庆今年的“两会”增添了新的气息,新的希望。一位网友的话也许代表了大家的心声:“这是我们老百姓的期望,但愿他们能带给我们更多的福音,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朱汉民 《湖湘论坛》2001,14(6):58-60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精神,每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都有一个终极的依托,它代表该民族对宇宙人生的最基本态度,它决定着该民族的精神现象的基本特征。中国文化精神的终极依托是道。道不仅表达出中华民族对宇宙人生的最基本态度,亦决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主要特点,成为历代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因此,关于道的学问向来是中国最高的学问,原道从来就是中国学人最高的精神追求。一、道的追寻人类能够从大自然中独立出来,是由于他们不是消极地以自己不断演化的生理状况去适应大自然,而是要按照自己的观念、意志并通过社会实践去改造大…  相似文献   

20.
“博客”为什么而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音 《中国残疾人》2006,(12):52-52
有着7年网龄的我,对“博客”一直还陌生着。初闻“博客”,还是几年前网络名人木子美成为“千夫指”的时候,懵懵然大概知道这词为英文Blog之音译,即网络私人日记也;而木子美其实并不美,不过敢字当头博“出位”罢,让多数人们畏而远之。于是对这“博客”也就说不上有多少印象,很长时间连什么“博客”网站都没挨近过。直到有一天,一位曾经“前卫”过的同事问:你没有“博客”?这才在惊讶中觉得自己莫非有些落伍,不由到网络上留意了一下,此时有点信“洞中方一日,世间已千年”之言不虚了。原来早就不是一个“博客”网的时代,几乎遍处网站都有了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