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2 毫秒
1.
人口历来是经济活动的主体。自20世纪末以来,人口红利始终是经济学和人口学的重点研究议题,而随着人口转变推进和生产方式转型,我国现实人口条件与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亟须对既有的人口红利研究进行再认识和再建构。基于人口红利研究的演化脉络,梳理中国人口红利本土化研究的现状,可以发现学界讨论的基本共识、争议焦点,以及在研究范式、理论概念、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同时归纳出现阶段中国人口红利本土化研究的核心议题主要有:第一次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第二次人口红利的作用机制及其替代效应、其他广义类型人口红利的驱动作用,以及就业结构性错配和区域发展差异等制约人口红利释放的因素。下一步中国人口红利本土化研究应以理性认识数量层面的人口机会、培育质量层面的人口潜力、优化人口红利空间配置和产业配置等议题为落点展开。  相似文献   

2.
陆铭 《党政论坛》2009,(22):34-34
从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来看,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劳动力供给增长将放缓,而人口的老龄化也会带来国内储蓄率的下降,长期的经济增长只能依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通常情况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教育,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劳动生产率还有一个不应忽视的来源,那就是城市化和区域格局的调整。  相似文献   

3.
人是生产活动中能动的"活的劳动",劳动力的供给能力和素质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力量。中原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区,推进城镇化建设,转移农村人口,充分利用好人口红利,对提高中原经济增长具有深远影响。因此,中原应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和服务业;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农民培训投入,加快引进和培养一批科技、管理人才,使中原人口红利为经济增长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口红利是"对经济影响和人口变化的新视角",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不断增加所带来的高生产率与高储蓄率导致的较高的资本积累,也是一个国家完成了人口转变都会出现的普遍现象。但人口转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在人口的增长速度和人口总量,而取决于人口的结构,并且"人口红利"现象就像一个机会,只有抓住并加以很好地利用,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有力助推剂,转变为真正的现实"红利",它本身并不必然导致经济增长。但"红利"往往与"债务"相对应,与"人口红利"相对应的"人口负债"就是不断加速的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此应科学推动收获"人口红利",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陈宇学 《理论视野》2013,(11):38-42
企业创新能力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基。企业创新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作为创新主体的人是第一因素,我国长期存在的人口红利、城乡分割的人口结构、收入差距拉大以及劳动力素质不高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人口老龄化的加速需要我们抓住机遇期,抓住市场需求,加快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经济享受了30年的“人口红利”在逐渐衰退,开始进入后人口红利时代.在新的时代,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就业呈现出择业标准多元化、择业方式自由化、就业形式短工化等趋势,同时也面临着就业过程中的“制度荒”、“权益荒”、“技能荒”带来的严峻挑战.如何从制度改进、社会保障、就业培训等层面制定相应政策,对于有效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瞭望》2006,(21)
所谓“人口红利期”,是指出生率下降速度快于人口老化速度,少儿及老年抚养比率均较低,总人口呈“中间大、两头小”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有利于劳动力增加及投资储蓄增长,妇女就业机会和人力投资也相应上升,从而整体上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学将这段时期称为“人口红利期”。一般认为,从现在开始至今后十五年,中国将处于“人口红利期”,但中国的这  相似文献   

8.
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考量,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非农产业走向及人口迁移向经济集聚度高的区域转移之趋势,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并成为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重要助力器。但是,由于宏观地理环境及经济政策所限,我国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并未得到显著改善,区域人口空间分布及人口迁移空间走向不均衡特性并未改变。要以打造新生代农民工为切题,着力解决迁入地劳动力的"结构荒"与"质量荒";要以强化迁出地劳动力培育为手段,大力促进迁出地劳动力回流,以反哺我国中西部经济发展;要以剩余劳动力产业转移为契机,积极加大第三产业的人才吸纳能力,以充分释放当下中国"人口红利",促成我国区域经济"恒者恒强"、"先进带后进"均衡发展战略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胡建国 《党政论坛》2010,(20):18-18
目前中国经济正在面临五个渐进性的长期趋势:(1)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供给革命正在向全球扩散,纳米技术革命开始崭露头角,中国经济面临生产力革命的考验:(2)中国劳动力供给在2014年到达顶峰后下降,人口红利退色,老龄化趋势不可阻挡,  相似文献   

10.
王元 《理论视野》2007,(6):50-5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引进外资,为国内的资金和技术弥补不足。随着开放程度的提高,当初引进外资时以市场换技术、分享人口红利和成本领先战略的设想也存在一些认识误区。为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必须走出这些误区,采取新的策略,加快调整和完善对外经济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正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是中国经济转型使然。中国正处于从高消耗、高成本发展模式向低消耗、低成本、高附加值的产业模式转型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必然更高。过去中国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得益于"人口红利",下一步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更得依靠"人才红利"。由人口数量所带来的人口红利是暂时的,且主要被资本所有者获取;而由人口素质所带来的人才红利,是一种人力资本红利,可为经济增长提供持久的动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必然要求我国加快实施创  相似文献   

12.
孙燕 《民主》2013,(7):56-56
中共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中国"三步走"的关键时刻,做出这样"五位一体"的重大决策,真是意义深远。不可否认,这30多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巨大的资源支撑和人口红利的滋润,但遍地存在的粗放经营也让我们忽视了生态文明的建设,并为此付出了沉  相似文献   

13.
<正>据财政部官方网站消息称,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9月4日至5日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表示,在人口红利消失、资本回报率下降的背景下,中国政府着力推动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改革红利对冲人口红利的消失,使经济增长保持在7%左右。楼继伟分析称,中国过去依靠政策刺激取得了9%到10%的增速。但这是不可持续的,也超出了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  相似文献   

14.
世纪之交,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出现了养老医疗压力增加及劳动力总量减少等问题,同时又由于与人口出生率下降的相互叠加,使得人们对老龄化及老龄群体产生了负面看法。但我们在正视问题的同时不应夸大其严重性。事实上,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积极老龄化"理念、我国老年工作中"老有所为"的思想以及开启第二次人口红利的现实要求,都需要我们全面看待老龄群体的潜质。老龄群体通过日常生活与社会参与行动,不断创造着健康生产力、消费生产力、家庭功能生产力及劳动生产力,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对此,需要完善老年健康保障体系、构建有效的消费实现机制、鼓励老龄群体发挥生产性潜力,从而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与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5.
延长"人口红利",必须适当地进行政策调整,针对我国人口的现状,我们应抓住当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大、人口抚养比相对较低的"人口红利"时机,通过人口、投资、收入分配、消费、金融、公共管理等多政策的协调有效调整,为投资增长和资本形成创造充分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弥补因未来人口抚养比升高所带来的"人口负债"。  相似文献   

16.
人口规模是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巨大的人口规模使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拥有显著的大国优势,也遭遇了许多风险挑战。人口规模巨大推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地探索现代化道路,促成了中国现代化的一系列战略规划。改革开放后,巨大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和“区域竞赛”机制等大国优势的释放,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新发展阶段,在巨大的人口规模基础上继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走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必须利用好以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为核心的大国新优势,构建大国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7.
正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大。198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允许农民进城"。市场经济体制确定后,摆脱贫困、发家致富的目标,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人口涌入城市。由此,我国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现已进入到高速发展的起飞线上。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国际性的大都市,一直是很多年轻人向往的地方,也是劳动  相似文献   

18.
《求知》2016,(7)
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于中国的意义到底有多重大?从经济发展周期和历史发展阶段看,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我国正处在经济内在动力转换、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交替接续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在这一阶段里,一些有别于以往的发展新特征越来越明显。数量型扩张的经济模式已经难以支撑如此庞大的经济体量实现高速增长。特别是随着人口红利减少,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要素配置效率、全要素生产率以及潜在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国人口正在经历总量从持续增长转向持续减少,素质由受教育程度总体偏低和短寿命转向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长寿化,结构从多子少老转向多老少子,分布从乡土中国转向城镇中国。瞻目当下、着眼未来,秉持以质量换数量、存量换增量、效率换结构、空间换时间的立场,探讨激发大变局中的人口所蕴含的积极因素、减轻甚至规避人口新常态潜在的消极影响的思路。未来二三十年,出生人口将持续减少、低龄老年人口占比较高,故未成年人口对文教卫生资源的竞争以及年长者对社会支持的压力均有所缓解,形成一个新的人口机会窗口。可大力推进健康中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人均文教卫生资源获得水平。积极推动全体人口的高质量充分就业,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继续挖掘人口红利、激发潜在的人才红利,不断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续写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奇迹。  相似文献   

20.
同全国一样,陕西省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这除了受人口总量、年龄结构、文化素质影响外,也与人口流动和现行政策有关.必须在坚持以往行之有效的政策的基础上,提出符合当前实际的新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小城镇,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就地转移,实行弹性就业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