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0 毫秒
1.
法律的惯性是衡量法律优劣的标准,法律的惯性对指导立法、指导修改法律以及指导法院判案具有重大意义。法律的惯性与一定的社会状态相对应,在法律的实施中,法律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当社会出现不和谐状态时,应及时修改相应的法律,法律的惯性最终会引导法律走上有序状态。  相似文献   

2.
张仁善著,34.8万字,法律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社会群体生成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引发生活规则,生活规则升华为法律准则;法律准则规范社会生活,维系社会结构,调整社会秩序,引导社会心态。法律与社会群体、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基层社会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期,又处于社会矛盾高发期,社会管理机制、法律政策与时代特征、群众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社会管理任务显得更加艰巨繁重,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在化解社会矛盾方面应发挥更大的作用,以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4.
法律是社会的产物,是以社会为基础的。社会变革必然引起法律变迁,社会的现代化必然导致法律的现代化。因此当我们在研究法律时,就必须把握法律所面临的社会语境,将它纳入社会关系之中加以阐释。从社会学家的视角而言,理解法律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诠释变革社会中的法律之关键所在。当我们试图探究作为社会治理方式的法律之内蕴时,也必须解析与之相关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庞德在对 19世纪的三大法学派进行批判性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关于法律的社会工程解释理论。对法律性质、法律目的、法律秩序等问题以社会工程的广泛涵义进行了有效的分析界定  相似文献   

6.
法律很重要、很有用,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法律未必总能伸张正义,更不是包治一切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这是因为,法律是统一的,但具体案件千差万别;法律要求稳定,但社会生活日新月异;法律的功能是有限的,但社会需求是无限的;法律讲究程序,但追求正义的心不愿受到羁绊.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法学在法学领域的预热,社会法理论体系的构建已经成为目前社会法学领域探索社会法的首要任务,社会法律行为体系的构建在社会法中举足轻重。本文在对社会法律行为基本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参考法律行为的划分标准,以行为内容为标准对社会法律行为体系进行构建。希望通过本文对社会法律行为体系的构建进行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庞德作为社会法学派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对于法律的认识有其独到之处,本文主要从庞德的代表作《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入手简要考察了庞德的法律观,认为庞德以利益为法律发挥其作用的基点,将法律作为当代社会调整的主要手段,同时也强调由于法律的局限性,社会控制也离不开社会其他控制手段。  相似文献   

9.
为什么要遵守法律?一种法哲学传统认为是由于法律所内蕴的自然、神谕、理性及道德等内容,而法律实证主义则认为法律本身就是行动的理由,并试图将法律的规范性溯源至主权者创制法律的行为这一社会事实.因此,它的一个理论任务就是论证如何从社会事实推出法律规范.边沁、奥斯丁与哈特都分别进行了努力,但都各有缺陷.而如果以承认规则作为理论工具.以社会成规论与共担合作性行动理论作为运思资源,就可以很好地论证出社会实践如何产生法律规则,从而为这个法哲学的元命题提供一个具有解释力的说明.  相似文献   

10.
论企业社会责任的驱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法律要求之外的事项,企业社会责任起初乃受到社会因素和市场因素的驱动。近来,法律作为一种驱动机制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社会/市场力量和法律力量的交互作用有效推动CSR运动向前发展的过程显示,CSR运动的进展需以一个充满活力、富于自主精神的市民社会作为必要前提。对中国而言,要想促成CSR的良性发展,应该积极促进市民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正>张仁善著,34.8万字,法律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社会群体生成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引发生活规则,生活规则升华为法律准则;法律准则规范社会生活,维系社会结构,调整社会秩序,引导社会心态。法律与社会群体、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2.
法治社会的最显著特征.就是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公民,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一切以法律为准则,依照法律的规定,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当你的社会行为遵守法律,就将受到法律的保护,反之,则要受到法律的惩罚。因此,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要求全体公民,应当不断地学习法律、遵守法律并能熟练地运用法律武器,以维护自身的民主权利。同时,也彰显我国法律对每个公民平等之原则。  相似文献   

13.
社会弱势群体法律保护问题论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保护与救济社会弱势群体是实现社会公正和法律实质正义的基本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虽然法律机制因其局限性而无法解决社会弱势群体利益需求的全部问题,但是法律机制在保护社会弱势群体方面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社会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基本内容应该围绕权利宣言和权利保障展开,核心问题应该是在给人以机会、给人以能力、给人以物质帮助三个方面寻求制度努力。  相似文献   

14.
法律工程是以相应的法律理论和法律知识为基础,广泛吸纳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理论和方法,以具体社会问题的规范化制度化解决为中心,在工程思维规约之下,运用社会技术与法律技术,进行的特殊人文社会工程设计和建造的思想与实践活动及其结果。人们以法律工程为核心思想来思考法律问题的程式化的思维模式、习惯化的思考路径和潜意识而本能地加以运用的基本思路即为法律工程思维方式。倡导、推进和加强法律工程研究,在新时代大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今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迪尔凯姆是社会学的奠基人,也是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他坚持以对待"物"的方法来研究"社会团结",并以具有"符号性"的法律为手段;认为"社会团结"是社会存在的基础,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法律在维护"社会团结"方面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道德与法律具有"自我同一性",是法律功能有效发挥的前提,这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龚小涵 《法制与社会》2013,(32):252-253
《社会学视野中的司法》作为法社会学课程的必读书目之一,讨论了有关法律的社会知识对法律本身的意义,法律进入了一个社会学时代。本文将讨论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布莱克对案件社会结构的巧妙分析及其的法律后果的影响。引发了是否熟人社会更难做到司法公正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相关概念的辨析,通过探讨这一提法的本意,引用者的目的以及受束的理解,笔者将“法律效果”界定为法律本身对法律行为合法性的评判,将“社会效果”界定为社会各阶层从其自身利益出发对法律及其实施的合理性评判,认为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的载体不应该只是法院的司法行为,而包括普遍的法律行为。法律行为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是法治社会、和谐社会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整个社会走向真正法治,趋向和谐的漫长过程,不是某一个机构在短时间内能够实现的。因此,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是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乃至每个公民的共同任务。法院将其作为自身独自完成的目标是其角色定位的失误。  相似文献   

18.
社会团体的法律规制研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社会团体作为新兴主体 ,一经产生与发展 ,便在传统法律框架、主体制度研究和社会调整机制等方面凸现出极大的冲击和影响力。社会团体兴起的现实、独特地位与法律意义需要法律对其主体资格予以规范与确认 ;在实践中 ,社会团体若要良性运营 ,需要法律特别关注社会团体的活动与目的、资本与财务及内部运作等法律问题 ;社会团体内在地隐含着不正当竞争、垄断风险 ,亦需要竞争法的相应规范。  相似文献   

19.
试论法律社会渊源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正式的法律渊源之外 ,还有大量的非正式法律渊源 (本文迳称为“法律的社会渊源”)的存在 ,这已是学术界普遍承认的事实。然而 ,为什么必须由社会渊源来弥补正式渊源的不足 ,其理论基础究竟何在 ,在法理上则很少有研究性的文章。为此 ,作者通过择取“自然与约定”、“理性与经验”、“国家与社会”三对范畴 ,论述了社会渊源存在的理论依据。作者的观点是 :法律的社会渊源是法律的理论与实践所必须 ,也符合法律与社会关系的一般原理 ,具有正当性与民主性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西法律式样的不同根源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不同模式 :西方的社会主导模式与我国的国家主导模式。西方的社会主导模式造就了西方的法律是社会的法律 ,是社会控制国家的工具 ;我国的国家主导模式导致了我国的法律是国家的法律 ,是国家控制社会的工具。这一不同的首要制度表现就是西方的法院是社会的法院 ,是权利的保护机构 ;而我国的法院则是国家的法院 ,是推行权力的机器。它的另一表现是作为社会权利的代表者参与法律程序的律师制度的有无。它在思想上的表现便是西方的法学是社会的、反思的法学 ,而我国的法学是国家的、注解的法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